首页 百科知识 浅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浅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4-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用人需求与标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对准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场所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浅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

陆 华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关键。文章结合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特点,从建筑工程生产过程、职业岗位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等方面,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与手段,它的作用与功能是课堂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近年来,多数开设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作了调整与改革,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专业定位不明确,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②“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③实践教学设备与设施匮乏,实践教学形式单一;④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管理措施不到位等。为此,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迫切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真正依据“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满足当前建筑业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而且对实现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就业方向与岗位能力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从事建筑施工与安全管理、工程质量与材料检测、工程监理等第一线基层管理工作。以建筑施工岗位为例,从工作过程与岗位能力作如下分析。

(一)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可分为工程项目承揽阶段、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和工程竣工与验收阶段等(如表1)。

表1 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分析一览表

续 表

(二)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分析

按照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中标后,即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施工现场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施工项目现场的各项管理工作,其关键在于以施工员为主的管理执行层,具体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都十分明确。

1.工作任务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及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

(2)编制单位工程进度计划及人力、物力计划等;

(3)进行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落实创建文明工地的各项举措;

(4)根据施工需要合理安排技术革新;

(5)组织定期质量检查,对有关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鉴定并处理质量事故

(6)做好成本核算

(7)做好安全防范和文明施工工作;

(8)编写技术总结,竣工验收资料,参加竣工验收工作。

2.职业能力

(1)具有合理使用常用建筑材料及检验、保管的能力;

(2)具有熟练识读建筑工程图的能力和图纸会审能力;

(3)具有进行现场施工测量、放样的能力;

(4)具有分析和处理建设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的能力;

(5)具有按照相关规范、规程组织施工和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进行技术交底,会进行隐蔽工程、工序质量检查;

(7)能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具备预防、分析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

(8)具有进行工程量计算和相关费用计算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正确地按照施工图和施工组织设计组织现场施工,能协调工程责任方的关系;

(10)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能进行工程档案中有关施工技术资料的整理,协助归档;

(11)具有计算机及专业软件操作应用能力。

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

根据对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与岗位能力的分析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在解决好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组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训练的内容与建筑职业资格标准并轨,建立符合建筑施工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保障和实践教学评价等。

(一)实践教学计划

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用人需求与标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对准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施工员岗位为例,如表2所示。

表2 与施工员岗位对应的主要课程

(二)实践教学实施

根据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把实践教学渗透到学生3年的各个学习阶段。

(1)基本技能模块的实施:主要通过理论课程的课内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参观、演示、动手操作和实验等方式,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来实现,达到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的目的。

(2)专业技能模块的实施: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来完成。实践教学各环节除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能外,还包括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一般能力的训练,重点强调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按职业资格证要求的基本技能为主,做到基础过关、技能过硬、灵活运用。

(3)综合技能模块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内容上坚持由浅入深方式进行,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和参加模拟建筑工程施工等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步完成,在实施过程中突出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毕业可直接上岗。

(三)实践教学管理

建立学校、专业部(系)两级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1.学校层面管理

主要采取听课、座谈会等方式。听课由学校教务处、实训处和督导室组成联合听课小组,听课分为定期或不定期两种。听课后,联合听课小组及时与授课教师面对面交流意见。座谈会是在专业部(系)学生平时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相关年级(或班级)的学生名单召开座谈会收集意见和建议。

2.专业部(系)层面管理

由各专业部(系)按照教学管理规范,对本部(系)各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具体的、全面的指导。包括对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实验(实训)内容的安排、教师教案等进行督导和检查。

实行学校、专业部(系)两级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优点是覆盖面广、真实性强、效率高,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实践教学。

(四)实践教学保障

主要包含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两个方面。

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聘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打造一支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具体做法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轮岗制,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学一线;从行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作专职指导教师。

2.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实践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之一。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的原则、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技能培训与鉴定相结合原则。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场所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室,施工模拟实验室,施工设备及工器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和施工演示区等。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以校内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为依托,走学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五)实践教学评价

在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中,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贯穿于实践教学过程的始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建立起科学、公开、公平的开放式评价体系。

三、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建设规模逐年增加,建筑业已经成为继工业、农业、贸易之后的第四支柱产业。面对建筑市场对建筑人才的大量需求,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迫切思考的一个问题。改革现有的传统课程体系,摒弃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积极借鉴各种先进经验,切实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质量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苏莲萍.建筑工程专业实训环节建设模式的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

[3]李自龙.工民建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注释】

[1]原载《职教通讯》,2012(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