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除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壮、满等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旗袍是满族最具有民族标志性的服饰。满族实行男娶女嫁,子女随父姓。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

第三节 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案例导入

导游小王带领一个旅游团到喀什—清真寺参观。按惯例,小王事先向游客叮嘱了诸如“不能随地吐痰”、“不能用里面水池里的水洗手”等必须注意的事项。进寺后,有游客光顾仰头看屋顶的壁画,竟穿着鞋踩上了地毯和凉席,还有人用手电筒到处乱照,结果引起寺里管理人员的不满,遭到了驱赶。

当小王带他们在市场上购买花帽、小刀等工艺品时,游客请小王帮忙与维吾尔族摊主讲价钱。可当小王把价钱还到了他们要求的价位之后,他们却没有购买,这又引起了和摊主的纠纷。

情境思考

(1)为什么游客游览清真寺时会遭到驱赶?

(2)游客购买工艺品时,为什么会和摊主产生纠纷?

(3)如果你是小王,带领游客游览维吾尔族聚居区时应该提醒游客哪些注意事项?

基础知识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的风情更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然而,由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有所不同,在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或到其家中做客时,就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许多民族禁忌和特殊要求。如果事先不了解这些,就可能会造成误解,使你的旅行徒增不快。所以,在去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之前,先了解一些那里的风俗禁忌尤为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除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壮、满等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有壮族(1500万人)、满族(1068万人);人口在1000万人以下、100万人以上的前8位依次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和布依族。

一、满族

(一)概况

满族原称满洲族,主要聚居在东北三省,以辽宁最多。也有部分满族聚居于个别大中城市。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

清代以来,满汉长期杂居,通用汉语、汉字。目前,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只有在黑龙江省少数老人会说满语,满语面临消失危机。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影响。

(二)民俗

1.饮食

满族以小米、高粱为主食,喜欢吃甜食、黏食,“萨其马”是满族的传统点心。满族善于养猪,喜欢吃白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他们逢年过节要吃饺子,除夕年夜饭必吃手扒肉。

2.服饰

旗袍是满族最具有民族标志性的服饰。满族妇女传统旗袍的基本款式为圆领、大襟、高开衩、宽腰直筒、衣袖肥大,长至脚面。一般在衣裾上镶绣有纹饰各异、宽窄不同的精美花边,以镶的花边越多越美丽。与旗袍相配的是鞋底高15~20厘米、上宽下窄、形似花盆的“花盆鞋”,俗名“马蹄底鞋”。

满族的头饰也很有特色。过去男女都要留发结辫,妇女发型更富于变化,最为典型的是“两把头”发髻,富贵的旗人还在上面带上扇形花冠——旗头。“两把头”与旗袍、“马蹄底鞋”搭配,充分体现出满族女性端庄、优雅的旗人气质。

img77

图3-1 满族服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旗袍演变出多种款式,深受世人喜爱,充分展示出东方女性的神韵和魅力,成为流行长久的东方服饰的代表。

3.民居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族传统住房一般分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整个房间形如口袋,便于保暖,因此称为“口袋房”。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俗称“万字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院内通常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4.婚丧

满族实行男娶女嫁,子女随父姓。其婚娶礼俗十分繁琐,散居在各地的满族举行婚礼的过程也略有出入,大致过程可归纳为:相看、送小礼、过彩礼、婚礼等程序,婚礼过程中还有“插车”、“坐福”、“梳妆”、“吃子孙饽饽”等仪式。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一般不准许在西炕和北炕上死人,死人入殓后,只能从窗户抬出,因为门是活人进出的。进行土葬时,满族对丧葬的日期十分谨慎,一般选择单日出殡,忌讳双日出殡。死者葬后第三天,家人要到坟地祭奠一次,称为“圆坟”。

5.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都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6.禁忌

满族的禁忌有以下几点:不能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能在主人面前赶狗,也不能当着主人的面说狗的坏话;讳打喜鹊和乌鸦;年轻人不能坐西炕,妇女不能在西炕上生孩子;不能在索罗杆上拴牲口。

知识拓展

传说,努尔哈赤曾经在与明军的一次战斗中被明兵追赶,受困于一滩芦苇荡,追兵纵火想烧死努尔哈赤。当火势就要蔓延到努尔哈赤身上时,他身边的黄狗跑到水里,沾一身水,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将他身上的火扑灭了。后来,当明兵前来搜索时,一群喜鹊铺天盖地落在努尔哈赤的身上,明兵以为努尔哈赤已死无疑了,于是撤兵回朝。等努尔哈赤醒来时,发现身上落着喜鹊,身边躺着一条黄狗,这才明白是黄狗和喜鹊救了他。

努尔哈赤不忘义犬的救命之恩,不忘喜鹊的搭救之情,告诫后世子孙,永远不得伤害狗和喜鹊,这条规定被满族遵守至今,世代相传。满族人还在自己庭院竖立长杆,备以食物供喜鹊食用。因此我们到满族人家里做客时,不要戴狗皮帽子,不要穿狗皮大衣,以免引起他们的不满。

二、蒙古族

(一)概况

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畜牧业是他们长期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蒙古族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而成的至今通用规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以相通。

蒙古族善于歌舞,传统的有马刀舞、筷子舞等,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蒙古长调则被誉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后来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

(二)民俗

1.饮食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喜欢将新鲜骨带肉一起煮熟后用手拿着吃,俗称“手扒肉”。奶食也称为“白食”,主要有奶豆腐、奶皮、奶干、奶酪、奶油、酸奶等。

蒙古人最喜欢的饮料有奶茶、奶酒、酸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又叫蒙古茶;奶酒的配制原料是马奶,故称“马奶酒”。

2.服饰

蒙古族服饰有着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和适应游牧经济生产、生活的特点。蒙古族服饰的主要样式为蒙古袍,配饰包括腰带、靴子和首饰,男装恢弘大气,女装精美华贵。

蒙古袍式样为右开襟,下端左右开衩或不开衩,袖长而窄,高领,宽下摆,不仅适合于骑马放牧,还能起到保护膝盖的作用。

img78

图3-2 蒙古族服饰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或丝绸制成,宽约80厘米,长约三四米,颜色多与袍子相协调。束腰带除了能起到装饰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在骑马时能保持身体的垂直。

戴帽是蒙古族人的习惯。古代男子盛装时戴硬檐尖顶帽,顶上结缨穗。现代男子头饰简单,或用包头巾缠头,或戴大圆礼帽、八角鸭舌帽。男子也有戴耳环的,但仅戴一只,在当地有“容易养活、留得住”的意思。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靴为蒙古族传统皮靴,靴头尖而上翘,靴身宽大且装饰有不同的花纹图案,靴内可套棉袜或毡袜,穿着舒适保暖,同时防沙、防虫,非常适合牧区的自然环境。

蒙古族首饰大致可以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和首饰五大类。

3.民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住房,其特点是易于装拆搬迁。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4.婚丧

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族多半为抢婚制。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即普遍实行父母做主的聘婚制(包括求亲、定亲、下聘礼、陪送嫁妆四个环节)。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婚礼仪式充分体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蒙古族人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包括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

蒙古族葬俗有火葬、土葬、天葬等多种形式。火葬一般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采用;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

5.节日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白节)、那达慕大会和敖包节,另外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

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白节”,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白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那达慕是蒙古族最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那达慕多在农历六月初四(即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份)举行。节日期间,要举行摔跤、射箭、骑马的比赛,俗称“男子那达慕三项”。今天,那达慕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和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并表彰先进。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6.禁忌

蒙古族的禁忌有以下几点:不能在蒙古包门前下马、下车;不能把马鞭、刀枪带入包房;不能坐蒙古包的西侧或西北角,睡觉和落座时脚也不能对向西侧,因为包房西侧是放置佛龛之处;送礼忌送单数;家有产妇时忌外人来访;看门狗和猎狗忌外人打骂。

知识拓展

蒙古族对鼻烟壶情有独钟。鼻烟壶是装烟的器物,也是一种装饰品,一般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料制成。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用富有高级油分且香味的干烟叶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经过一定时间陈化后制成。人们在使用时以手指粘少许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使人顿感清爽舒适。

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也是牧民的传统习俗。敬献鼻烟壶之礼应在献哈达之后进行。平常日子,不献哈达,也可用行敬献鼻烟壶或换鼻烟壶来代表尊敬之礼。敬鼻烟壶一般是相互交换,有客来,从长者开始,依次与客人递换鼻烟壶。接过对方的鼻烟壶后,打开壶盖,将鼻烟取出少量,轻轻地闻一闻,盖好再把鼻烟壶归还原主。

三、维吾尔族

(一)概况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善于在盆地和河谷边缘开挖“坎儿井”,形成了独特的绿洲灌溉农业经济,以盛产粮棉和瓜果闻名于世,其中哈密瓜、葡萄、香梨等驰名中外。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族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在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称,“赛乃姆”是人们喜爱的舞蹈。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2005年,新疆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维吾尔族曾信奉过佛教等宗教,后全民信奉伊斯兰教。

(二)民俗

1.饮食

维吾尔族喜欢饮茶,不少地方在茶中加入牛奶、羊奶,煮成奶茶。他们吃蔬菜较少,喜欢伴食瓜果。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拉面、炒面、烤包子、烤羊肉串、烤全羊等。抓饭、烤肉通常在节庆或待客时食用;烤羊肉串,因其风味独特风行全国。

2.服饰

维吾尔族服饰相当别致、鲜艳。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称为“朵帕”,这是维吾尔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的标志之一。

维吾尔族男子一般内穿衬衣,外套无扣、宽袖、对襟的长袍,俗称“袷袢”,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妇女一般穿色彩鲜艳的宽袖连衣裙,外面套黑色金丝绒对襟坎肩。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

img79

图3-3 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女子头饰有严格的婚否之别:未婚姑娘一般梳十几条细发辫;南疆地区婚后妇女改梳四条长辫,额前两条细,脑后两条粗;北疆妇女婚后只梳两条辫子,但辫梢散开,以长发为美;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维吾尔族妇女喜戴耳环、手镯、项链等。

3.民居

维吾尔族民居一般为平顶房,房顶有天窗,可以晾瓜果和粮食。传统的维吾尔族民居一般包括庭院和住房两部分,多为土木结构,装饰纹样受伊斯兰教影响,只采用几何图案,不使用人物、动物和其他纹样。

维吾尔族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卉和果树等,整体环境清新雅静。

4.婚丧

维吾尔族流行本民族内部通婚,限制女性与非伊斯兰教男性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通婚。但男性可以娶非伊斯兰教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女性为妻。与维吾尔族结婚的女性必须皈依伊斯兰教,履行一定的“入教”手续,接受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维吾尔族的婚姻一般要经提亲、订婚、迎娶、婚礼等过程。

维吾尔族盛行土葬,丧葬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既隆重又严肃。一般晨亡午葬,晚亡次日清晨出葬,亡人净身后裹以白布(男三层、女五层)。

5.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春分时节(公历3月22日)举行。届时,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预祝新的一年平安幸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在新疆,凡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都过这个节。

6.禁忌

由于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其饮食方面的禁忌与回族相同。此外还有以下几点问题:不能在麻扎(墓地)、清真寺、河坝、伙房等地携带、遗弃不洁的物品;接受物品时不能用单手,尤其不能用左手。

知识拓展

维吾尔族相信食盐有超自然的神奇力量,可以作用于人的吉凶、祸福和顺逆,影响人的命运,左右人的一生。所以,维吾尔族在发生民事纠纷或其他激烈的争执时,普遍流行借食盐来赌咒发誓,以此表示某种决心,或对某件事、某句话表示坚决否认的风俗。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主要是用馕块儿来代替盐,因为馕里必定有盐,盐与粮混合为一体的馕具有更神圣的性质。

四、回族

(一)概况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等地。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善于经营商业、手工业和饮食业。

回族聚集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物产丰富,有红、黄、蓝、白、黑“宁夏五宝”:“红”指枸杞,“黄”指甘草,“蓝”指贺兰石,“白”指滩羊皮,“黑”指煤炭。

回族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使用汉文。

回族民间歌曲“花儿”在甘肃、宁夏和青海一带广为流传,其中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花乡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儿”盛会规模最大。回族“花儿”旋律高亢豪放,悠扬婉转,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回族全民信奉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

(二)民俗

1.饮食

由于回族分布较广,各地回族的食俗、食品结构及烹调技法也不完全一致。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和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都喜爱的特殊食品。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回族的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还食用各种有鳞鱼类。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的饮料较为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饮用的八宝茶和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饮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饮糖茶。

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人不抽烟、不饮酒。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2.服饰

回族服饰由于地域、性别、教派的差异,所以构成的风格特色也不同。在回族的服饰中,头饰最为显著。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无沿的小圆帽,也称“礼拜帽”;也有不戴帽子而用白布或白毛巾裹头的。

回族妇女的盖头式样一般是统一的,从头上套下,披在肩上,遮住两耳,颌下有扣,只露面孔在外。通常,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

img80

图3-4 回族服饰

回族男子喜欢穿白衬衫、白布大裆宽松裤、长袍、“准白”、坎肩。回族妇女传统的衣服是大襟衣服和长及膝盖的袍子,中老年多穿暗色,姑娘则穿红着绿,并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还有的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

在服饰色彩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视白色为最洁净之色,如白衬衫、白帽子、白色盖头等,这是源于宗教信仰。

3.民居

回族的住宅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根据山大沟深、丘陵纵横的自然条件和地形特征,修成窑洞居住。例如,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山区的回民,因本地林木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住这种窑洞。

第二种,根据地势较平坦的川、坝、塬、台、平川的地形特征和缺钱少木材的自然经济条件,利用地面空间,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窑洞,回民叫箍窑。

第三种,根据地形特点和经济条件,建造上栋下宇的房屋。

回族室内装饰也别具特色。一般回民家庭的墙上都悬挂阿文中堂和具有伊斯兰艺术特色的工艺制镜以及克尔白挂图等。由于受阿拉伯风俗的影响,回民还喜欢进香,一般家庭都设置有香案和香炉。

4.婚丧

回族认为,婚姻是构成家族、产生亲族的基础。成年人因需要而结婚是“瓦直卜”(意为当然),为繁衍子孙而结婚是“逊奈”(圣行)。因此,回族男女都要结婚,反对终身不娶、不嫁的独身主义。

婚礼是回族人一生中的一个大礼,非常隆重,而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例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请媒人提亲、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九道程序。

回族人死后一是实行土葬,忌火葬;二是主张速葬;三是从俭节约;四是一律平等。回族人去世后,一般晚上亡故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过三天。

回族十分重视对亡人的纪念。亡人归葬后,早晚要在亡人的居室内诵经礼拜,为亡人向真主祈祷。亡后的头七、三七、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家人要请阿訇到家中为亡人过“乜贴”;在主麻日、开斋节、古尔邦节,亲人要上坟悼念亡人。

5.节日

回族有三大传统宗教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6.禁忌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忌跟猪有关的一切。回族饮食禁忌也比较严格,不吃猪、马、驴、狗肉,不吃没有鳞的鱼,不吃自死动物的肉,未经阿訇念经宰杀的牛羊肉也不能食用;回族的水井水塘,非穆斯林不能取水,不能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物品;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抽烟、喝酒;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在社会行为方面,禁止放高利贷、赌博等。

知识拓展

回族禁食猪肉直接起源于伊斯兰教。这本是居住在热带干旱的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古老生活习惯;后来穆罕默德把它列入《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教规。《古兰经》认为,禁食猪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猪是“秽物”。

五、朝鲜族

(一)概况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其他一些城市。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得到了全面发展。此处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多数学者认为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二)民俗

1.饮食

朝鲜族喜食米饭,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等也是日常主食。汤是朝鲜族日常饮食必备。朝鲜族的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汤、冷面、打糕、朝鲜泡菜、酱牛肉萝卜块、铁锅里脊、生拌鱼等。朝鲜族的菜肴食用后大都有一定的滋补和医疗作用。

2.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所以被称为“白衣民族”。妇女着短衣长裙,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上衣只遮盖到胸部,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长裙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裤脚系上丝带;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3.民居

img81

图3-5 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房屋建筑与汉族多有相似之处。朝鲜族民居多为木结构的青瓦白墙建筑,平面布局多数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设外廊。内部居室由推拉门分隔,比较灵活方便;家人和来客进门就上炕,鞋脱在门口,以保持室内清洁。

4.婚丧

朝鲜族的婚姻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

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延边地区婚礼一般先在新娘家举行“新娘婚礼”,后在新郎家举行“新郎婚礼”。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朝鲜族多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也实行火葬。埋葬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死者埋葬一定要选在单日,以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

5.节日

朝鲜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朝鲜族传统的节日有春节(岁首节)、元宵节、清明、寒食、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此外还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6.禁忌

朝鲜族非常讲究礼节,孝敬长者是全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吃饭时要先给老人盛饭等。

朝鲜族忌讳人称“鲜族”;朝鲜族喜食狗肉,但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

知识拓展

朝鲜族人爱吃冷面,他们把这种冷面叫长寿面。从外形上看,这种面细如粉丝,有点发亮,与福建的线面有点相似,但没有线面那样粗、那样白。待把面条煮熟后,用凉水抄干后的面条,浇上用牛肉或鸡肉熬出来的鲜汤,放进盐、醋、酱油等调味料,并加上番茄、黄瓜等青菜,即可食用。这种面味美可口,筋道滑润,很有咬头,吃起来不油不腻,甜辣适度,满口清爽,味道鲜美,别有风味。

六、壮族

(一)概况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两省;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1965年10月12日,改族名为“壮族”。

壮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壮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千年的发展史,它色泽鲜艳,品种多样,用途广泛。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二)民俗

1.饮食

壮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食糯米和腌制的酸食,如酸菜、酸笋等。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饭、水晶包等均要用糖。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壮族喜爱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嗜酒,口味麻辣偏酸。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壮族妇女有咀嚼槟榔的习俗。

2.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用植物染料染成蓝、黑或棕色。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黑色唐装,穿宽大裤,短及膝下,系腰带,有的缠绑腿,包青、白色头巾。

壮族女子服饰颇具特色且种类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土僚”支系妇女上穿青或黑色圆领斜襟短上衣,胸腹绣方块花巾;下穿长裙,袖口、裙边以白色布条滚边,束发裹黑色头帕。“沙人”支系妇女上穿白色、圆领斜襟宽衣,领边、袖肘以黑色布镶边;下穿宽腿裤或裙,裹黑色头帕。“浓人”支系妇女上穿黑色短衣,下穿细褶筒裙,衣角、袖口均镶有绣花边图案,精美细致,挽发髻、插簪,裹以黑头帕,其上再覆以小方巾,脚穿绣花鞋。

img82

图3-6 壮族服饰

壮族各支系妇女喜戴银饰,款式多样,造型美观、别致。

3.民居

壮族的传统民居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依山傍水,适应当地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的环境。

壮族的干栏木楼以粗长的圆木为立柱,下垫长约一米的石柱,以防立柱腐朽。立柱上凿榫连以纵横木条;屋顶做悬山式,过去多以草或树皮覆盖,现多用瓦,墙壁以小木条为骨,以稻草拌泥糊其上。房屋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

4.婚丧

壮族早婚居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父母包办必请媒人说婚。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

壮族的婚姻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也就是说,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就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到五年不等。

壮族多实行棺木土葬。人死后,一般要经过报丧、洗尸、穿帮衣、入殓、停棺祭祀、吊丧、出殡等过程。有些壮族地区还有“二次葬”的传统;旧时在壮族一些地区还有悬棺葬的习俗。

5.节日

壮族的民俗节日除春节、中元节、牛魂节外,最主要的是以对歌为主要活动的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抢花炮、谈情说爱。歌圩节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6.禁忌

壮族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忌讳用脚踩踏锅灶;夜晚行走时不能吹口哨;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知识拓展

壮族同胞在每年过春节的庙会上,都要举行一项主要的活动,这就是演壮戏。届时,周围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赶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壮戏风格独特,它融文学、音乐和舞蹈等技艺于一体,又吸收其他民族戏剧中的部分精华,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艺术。壮戏一般分为南路壮戏、北路壮戏与“师公戏”三种。

七、土家族

(一)概况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人今天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此外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

土家族人爱唱山歌。山歌种类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它与土家锦一起并称为土家族的“艺术之花”。土家族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土家族宗教信仰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尊奉巫师,相信兆头。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的先后传入,对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民俗

1.饮食

土家族以大米为主食,以玉米、小米、麦类、豆类、薯类等为杂粮。包谷饭是土家族的特色食品。土家族的传统副食有粑粑、团馓、米豆腐、甜醪糟等。

土家族人善制酸辣菜肴,几乎餐餐不离酸菜。他们把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对于土家族人来说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中尤其喜食“合渣”。

土家族人喜欢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较为常见的有包谷酒、米酒和咂酒。茶也是土家族人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常饮的有凉水甜酒茶、凉水蜂蜜茶、姜汤茶、锅巴茶和绿茶等。

土家四道茶是把数百年前容美土司(今湖北鹤峰、宣恩、五峰一带)土家人按一年四季款待贵客的“贝锦卡茶道”集合在一起展示土家茶文化的茶道。头道茶为白鹤茶,称为“亲亲热热”;二道茶为泡米茶,称为“香香喷喷”;三道茶为油茶汤,称为“甜甜蜜蜜”;四道茶为鸡蛋茶,称为“圆圆满满”。

2.服饰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下穿宽松长裤,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或右襟、圆领、宽袖大褂,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喜欢红色,认为红色是热烈、鲜艳、醒目、祥和的颜色,因此,土家族形成了“有色必有红,有喜必有红”的习俗。

3.民居

img83

图3-7 土家族服饰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生活居住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同时,吊脚楼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族人还在房前屋后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4.婚丧

土家族的婚姻大致要经过求婚、认亲、定亲、送日子、娶亲等五道程序。举行婚礼时,他们有“陪十姊妹”、“哭嫁”、“花圆酒”、“背婚”、“踩斗”、“夺床”等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悬棺葬、船棺葬等方式。现基本以土葬为主,但仍保留了其先民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的习俗。

5.节日

土家族有许多独特的民族节日,其形成历史久远,并且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尤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族过大年的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腊月二十九。据说,是为了纪念土家族先人为了抗击外来侵略而提前吃年饭出发作战。虽提前一天“赶年”,他们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年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过节时,土家族要做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还有各种文娱活动,如“摆手舞”会、“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傩戏”等。

6.禁忌

土家族的禁忌有以下几点:年三十不洗衣、不做针线活、不杀猪宰羊;正月初一不洒水、不扫地;清明、立夏及农历四月初八不用耕牛;对虎有称谓禁忌,不说“虎”字;敬火塘,不能随便移动火塘里的三脚架;不能用脚踩踏锅灶,更不能坐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家中少妇坐在一起,在家里不能吹口哨。

知识拓展

痧症是由于气温过高或长时间受到烈日暴晒而使邪气聚积于人体某部位而引起的,它是炎夏季节经常发生的疾病。土家族人民对此有着特殊的治疗方法。他们采用传统的刮、拍、提,使痧症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刮是用平滑的骨片、瓷片,根据患者的寒热蘸着不同的介质,在皮肤上进行轻重适宜地刮治;拍是用手掌蘸凉水,拍打患者的患处,起到止血、消炎的作用;提即用拇、食指夹住皮肤或筋膜向上提拿多次,使该处皮肤呈现充血变红,以达到止痛、祛寒、活血的效果。例如,治疗由于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流涕时,提拿前额、鼻眼等处,可以祛寒、止痛等。

八、苗族

(一)概况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自治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兼营畜牧业、纺织业等。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苗族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人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文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古歌诗词是苗族神话和口碑历史的主要载体,也称苗族史诗。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部分苗族信仰基督教,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数较少。

(二)民俗

1.饮食

大多数苗族以大米或玉米为主食,糯米也很受喜爱。他们普遍喜欢酸辣味道,酸汤家家必备。苗族喜食油炸粑粑。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苗族喜欢饮酒,以酒解乏,以酒示敬,以酒祭祖,以酒待客,以酒传情,以酒烘染气氛,有着丰富的饮酒风俗。

苗族的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

苗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2.服饰

苗族服饰多达130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苗族服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因此,“苗服”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男子一般上穿对襟上衣或右衽长衫,下穿长裤,系腰带,用青布包头。苗族妇女服饰多姿多彩,多穿着镶绣、织补交领大襟上衣,下穿宽腿或长短不一的绣花蜡染百褶裙,腰系绣花围腰,在衣襟、袖口及裙子上镶绣花边。

img84

图3-8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以刺绣图案和各种花纹传递着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贵州黔东南地区台江的苗族服饰最为华丽,那里的银饰盛装更是闻名遐迩。台江女盛装包括两个部分:服装和银饰。服装中又包括绣花上衣、裙子、围裙、鞋、袜、手笼、裹腿和头巾等。一件衣服上的花饰镶好后,主要的部位都绣花,故有“花衣”之称。

银饰是在花衣的基础上,前后镶嵌银边,袖口及下摆系银铃,使整个衣服的下半部银光闪闪,气派十足,摇身一动,铃声阵阵,令人陶醉。

3.居住

苗族依山傍水建寨,聚族而居。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使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也各具特色。总体来说,苗族房屋多为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多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式住房,湘西一带也有一些苗族垒石为屋,西部苗族多为土房或石头房。

4.婚丧

多数苗族婚姻自主程度较高,“游方”、“跳月”、“会姑娘”是苗族青年最常用的社交、恋爱方式。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的才华和品质。

招郎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和湘桂交界等地区,以城步苗族最为盛行。

据史书记载,古代苗族的葬式有悬棺葬、岩棺葬、土葬、火葬等形式。现多实行火葬、土葬。苗族将死亡分为正常死亡和非常死亡两类。寿终正寝者为正常死亡,实行木棺土葬;凶死、产死、夭殇、病死、溺水、自杀等为非正常死亡,死者要实行火葬或先火化再土葬。有家庭墓地的,正常死亡者才能进入。

5.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较多,主要有苗年、春节、四月八、龙船节、吃新节、清明节、赶秋节、爬坡节、芦笙节等。

苗年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大苗山等地,各地苗年时间不完全一致,一般在农历九月至十一月的卯日或丑日举行,历时三天、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节日期间,他们还会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我国贵州、广西一带的苗族同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七到二十九,或在正月初三到初五举行芦笙节。芦笙节里,除了吹笙比赛、踩芦笙外,还有举行斗牛、斗雀、赛马等活动,前来观看的人群络绎不绝,有时可达四五万人。

6.禁忌

苗族忌在屋内煮蛇肉和吃蛇肉;忌吃狗肉;忌刀口朝上;忌用凶器指人;农历正月初一,忌动刀、挑水、扫地、敲板壁、赤足,洗脸水不得倒于屋外;忌被人称为“苗子”;家有产妇,忌外人进屋;忌在家里和夜晚吹口哨。

知识拓展

湘西苗族有喝万花茶的习俗。万花茶是一种用冬瓜、柚子皮、桂花、蜂蜜、白糖等原料制作的富有营养的自制茶,一般在秋后制作。

平时来了宾客,苗族同胞总要沏上一杯万花茶。万花茶还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代言品。青年上门求婚,女方如果不同意,就用三片万花茶待客,求婚者一看是单数茶,就知道没戏。如果杯里是四片“龙凤呈祥”或“并蒂莲花”等图案的双花茶,则表示男方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九、黎族

(一)概况

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现聚居在海南岛。他们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还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1957年,黎族还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黎族宗教信仰多种多样,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近年来,黎族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二)民俗

1.饮食

黎族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喜欢酿造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

黎族妇女平时都喜欢嚼槟榔,据说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之食品。

2.服饰

黎族妇女穿青色或黑色对襟无扣上衣,配以诸多饰物,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少数地方的妇女,喜戴大而重的耳环,俗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

图3-9 黎族服饰

3.民居

黎族人民的传统民居以茅草为盖。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的简易茅草屋主要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形式,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

传统船形屋的构造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

金字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

4.婚丧

黎族男女青年社交恋爱自由,和汉族通婚的比较常见。儿女成婚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俗称“放寮”。早年有不落夫家的习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再婚都很自由。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因黎族相信鬼魂无处不在且会害人,所以对包括祖先鬼魂在内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惧怕。因此,合亩地区的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5.节日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中秋节、鬼节等,多采用农历节日。黎族特有的节日有三月三和敬牛节。

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黎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黎族要纪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各村寨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三月三也是未婚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的日子,他们盛装出行,聚集在一起,对唱山歌、互诉衷情。

6.禁忌

黎族忌头朝门口睡觉,妇女文身忌男人偷看,忌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知识拓展

跳竹竿又叫竹竿舞或打柴舞、打竹舞,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数百年前,当黎家人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就会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竹竿的祭祀色彩逐渐消失,现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现在,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

十、藏族

(一)概况

藏族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

藏区经济以高原畜牧业和农业为主,牲畜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等,农作物以青稞和小麦为主。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结构宏伟的《格萨尔王传》是当今世界上流传下来的最长的叙事英雄史诗。此外,还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

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高达13层。布达拉宫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藏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方回续》是藏族医药学的主要著作。

藏族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敬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苯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

(二)民俗

1.饮食

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藏民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藏族喜欢食用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酥油除用于饭菜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藏族经常制作的奶制品。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酒。

2.服饰

藏族服饰受自然条件、劳动条件和文化交流的影响较大。

藏北牧区的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卧。

农区的藏民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都主要以黑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服装,右腋下钉一个纽扣。

藏族男女穿藏袍,里面都要穿衬衣。男式衬衣多半是高领,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用白色绸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领,用各种颜色的绸布作面料。女式衬衣袖子较长,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袖随舞起,翩翩飞舞,十分美观。

在农区,城镇的藏族妇女都系有围腰,藏语叫“邦典”,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藏族的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

藏族男女通行的长筒靴,底高约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

img86

图3-10 藏族服饰

头饰、佩饰在藏族服饰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3.民居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藏族牧民以藏式毡房为主,毡房有方形、长方形和椭圆形等不同的平面造型。藏式毡房拆装灵活,适于搬迁,适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拉萨的藏族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楼房。居室朝向主要面向东、南。西面和北面不开窗或开小窗,以防风沙侵袭。

藏族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要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4.婚丧

藏族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已成为现今藏族社会婚姻、家庭的主旋律,通婚范围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地区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即不论父系、母系,即使是远亲也严禁通婚;有的地区父系亲族不通婚,母系亲族九代后则可通婚。

藏族婚礼热烈而隆重。届时,男方家组成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中。婚礼多由喇嘛主持,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男方家中则备酒席宴请宾客。

藏族的丧葬形式有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五种,等级森严,界限分明。

最隆重的是塔葬,是贤能大德的高僧圆寂后所举行的一种高贵的丧葬仪式。火葬也是传统意义上较为高贵的葬式。天葬较为普遍,也称“鸟葬”,用于一般的牧民和普通人。对于经济条件较差而雇不起喇嘛的人死后,或是死者为孤寡、幼童的,一般用水葬。土葬是等级最低的一种葬式,一般患有麻风、天花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实行土葬。

5.节日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传统节日中以藏历年、雪顿节和望果节最具特色。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藏历年初一,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萨尔桑”(新年好)。新年里,孩子们燃放鞭炮,大家喝青稞酒、酥油茶,互相祝酒,尽情欢乐。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熊熊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节日期间,民间还有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等一系列比赛活动。

雪顿节又称“藏戏节”,通常于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举行。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是吃酸奶子的节日。雪顿节最初是一种宗教活动,是藏族的世俗百姓向喇嘛施舍酸奶子和喇嘛游乐、嬉戏的节日。随着历史发展,后来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节日期间,各地藏戏剧团云集拉萨,从哲蚌寺到罗布林卡,轮流上演传统藏戏。

望果节又称“旺果节”。“望”在藏语中指田地,“果”是指转地头,望果节是藏民预祝丰收的节日。望果节在每年秋收前举行,为期一至三天,以村为单位进行。节日期间,全体村民在苯教教主的带领下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意为收地气,预祝丰收。

6.禁忌

藏族笃信藏传佛教,因此与佛有关的事物都属于圣物;转经筒和寺院时要按顺时针方向进行;忌吃狗、驴、马肉和水产品;不能用脚踩踏灶台;不熟悉的男女不能在一个碗里揉糌粑吃;忌男女混坐,一般男坐左,女坐右;忌在家里吹口哨;忌别人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夸奖。

知识拓展

“哈达”是藏语的音译,意思是纱巾、绸巾。无论是逢年过节、拜会长者、致敬祝贺、朝圣拜佛、婚丧嫁娶、迎来送往、通信往来、互致谢意,还是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藏族人民都有献哈达的习惯。

在藏族生活习俗中,敬献哈达是接待客人的最高礼仪。哈达的颜色有蓝、白、黄、绿和红五色。蓝色象征蓝天,白色象征白云,黄色象征大地,绿色象征江河,红色象征护法神。

十一、彝族

(一)概况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其副业,手工业生产也比较发达。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文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大约形成于13世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至今仍在使用。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彝族先民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历法——十月太阳历,它可以与玛雅文化相媲美,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明史上优秀文化的典型。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流传着各种曲调,如爬山调、娶亲调等。彝族的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等。彝族的“阿细跳月”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之一。

彝族民间形成了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物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为一体的传统信仰。

(二)民俗

1.饮食

彝族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是玉米、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喜食酸辣食物。他们的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喜欢做成坨坨肉。彝族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食外,还做成干酸菜和泡酸菜佐餐。

酒和茶是彝族的日常饮料。酒是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不可少之物。

彝族独具风味的食品有荞粑粑、坨坨肉、面糊酸菜肉、转转酒等。

2.服饰

彝族所处地域幅员辽阔,支系众多,因此穿戴也因地而异。彝族不同支系的服饰及手工艺品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衽、窄袖上衣,下着长裤,裤脚有大、中、小三种。女子上着大襟右衽衣,下着百褶裙。由于处高寒地带,男子均喜外披“披毡”和“擦尔瓦”。彝族女子的腰饰,为由榆树皮制成的黑色大腰环。

img87

图3-11 彝族服饰

彝族男女均喜戴头饰,讲究各种佩饰。凉山男子多蓄发椎于头顶,俗称“天菩萨”,象征着人的尊严。

云南红河、昆明等地的彝族妇女,以其帽式如鸡冠与其他地区相区别。其服装以多镶“银泡”而著称,盛装主要包括鸡冠帽、上衣、腰带和绣花鞋。

3.民居

彝族民居类型大致有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和茅草房等。

彝族传统居民被称为土掌房。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土掌房一般以石块为房基,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多为平房,部分二或三层,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4.婚丧

滇西北和滇南等地的彝族,还保留有“抢婚”的习俗。所谓抢婚,其实都是男女双方愿意、父母同意、媒人说好了的,抢婚只是一种娶嫁的形式。按当地彝族的风俗,不管用什么形式抢亲,女子到了男方家堂屋,就意味着正式缔结婚姻关系了,都要按当地彝族的习俗,举行婚礼,并宴请宾客。

对于抢婚,彝族人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男方去抢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敬,表示姑娘不是嫁不掉才送去的。

彝族的丧葬形式有很多种,如树葬、陶器葬、岩石葬、水葬、天葬、棺木土葬、火葬等。明清以前,普遍盛行的是火葬;约在明代中叶以后,彝族才由于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逐渐通行棺木土葬。

5.节日

彝族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节日,如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彝族有这样一句俗语:“春节是吃,火把节是玩。”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都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他们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燃起篝火,翩翩起舞。

6.禁忌

彝族的禁忌有以下几点:不能摸彝族男子头顶的“天菩萨”;妇女不准摸男子的头,更不准从男人的帽子上跨过;村寨中的“神树”严禁砍伐;到彝族家做客,客人要坐在火塘的上方或右方,忌从火塘上方跨过;忌脚踩踏三脚架;彝族人敬酒时,就算你不会喝也要多少喝一点,以表谢意,不然他们会认为你看不起他们;在彝家做客不能把食品带走,彝家人认为这样是不讲义气的表现。

知识拓展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十前后,滇南石林的彝族支系撒尼人都要举行密枝节,这是一个独特的男人节,只许男性村民参加。

石林地区,有一些林深树茂的原始山林,当地人称之为密枝林,被撒尼人称为圣洁之地,平时不许进入。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密枝节期间,才推举7位夫妻双全、家无灾难、没有死过猫狗人家的成年男子,由毕摩(巫师)带领进入密枝林诵经祭密枝神。

男人过密枝节期间,妇女们在家中绣花、做针线活,不出门、不出村,也不下地干活。

十二、纳西族

(一)概况

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他们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四川、西藏等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林特产品。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早在1000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流传于海内外两万余卷东巴经的内容,涉及纳西族人民各方面的知识,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极少数人信奉道教、基督教。

(二)民俗

1.饮食

纳西族以玉米、小麦和大米为主食,特别喜食牛肉汤锅和干巴,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如虫草、菌子、贝母、百合)搭配鸡、鸭,做成各种风味名菜。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

纳西族的特色食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粑等。

2.服饰

近代以来,纳西族男子服饰与汉装基本趋于一致,上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

img88

图3-12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女子服饰则保留了传统的民族特色。已婚妇女梳发髻、戴帽;未婚姑娘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包头布或黑绒小帽。纳西族妇女上穿大面襟宽袖上衣和坎肩,下身着长裤,腰系黑、白蓝棉布缝制的百褶围腰。丽江地区女性服饰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劳动或外出时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绣有两大七小的九个圆形图案,俗称“披星戴月”或“七星披肩”。

3.民居

纳西族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最具民族特色的就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木楞房等形式。其中,三房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族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所谓三房一照壁,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在结构上,一般正房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配房略低,供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4.婚丧

纳西族是一个爱情自由的民族,社交活动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八字、过礼、订婚,最后再举行婚礼。部分纳西族地区,目前仍存在着一种“抢婚”遗俗。

纳西族的摩梭人仍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风,保留“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婚”,家庭形态以母系为主,但已向父系家庭过渡。

纳西族自古以来就实行火葬,现在火葬和土葬两种葬法都存在。纳西族每个家庭都有一块公共的墓地,严格按照辈分和大小排行划地安葬,夫妻合葬,讲究“风水”。

5.节日

纳西族节日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朵节等,三朵节是纳西族最大的传统节日。

三朵节是云南丽江一带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相传这一天是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生日。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还进行物资交流以及赛马、对歌、跳舞比赛等娱乐活动。

6.禁忌

纳西族禁忌有以下几点: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到主人家里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也不能触动大门两旁所立的石头“门神”;进屋后不能靠神位就座,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知识拓展

云南泸沽湖畔的一支纳西族和一支普米族还残存着具有原始社会时期对偶婚特点的走婚形式,建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彼此不称夫妻,男方称女方为“阿夏”,女方称男方为“阿注”,这种婚俗称为阿注婚姻。

男女青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又非同一母系血统的后代,双方愿意,男方即可请舅舅出面,带上礼物送到女方家中,就算明确了阿注关系。有阿注关系的男、女各居母家,男子只夜晚到阿夏家住宿,次日清晨则返回母家参加生产劳动,与母家成员一起生活。阿注同居或异居所生的子女属女方,由女方负责教育,男方没有抚养的责任。

与这种阿注婚姻相适应的是他们特有的母系家庭,家长多由年长或精明能干的妇女担任,是生产、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男子常作为女家长的助手,协助她处理各种事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以走访式为主的阿注婚姻外,还出现了阿注同居的形式;另外还有少数人举行结婚仪式,建立正式夫妻关系,形成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

十三、傣族

(一)概况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汉代称“滇越”、“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则称“白夷”、“摆夷”、“百夷”。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他们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耕作体系完整。西双版纳橡胶增产显著,普洱茶驰名中外,地方和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有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

(二)民俗

1.饮食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佐餐菜肴及小吃以酸味为主,还喜食苦味食品(如苦瓜、苦笋);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肉,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饮食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喜茶,喜欢嚼食槟榔。

2.服饰

傣族男子上身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身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男子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img89

图3-13 傣族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但各地服饰略有不同。傣族女子一般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她们喜欢佩戴首饰。在腰间系银腰带,是傣族妇女的传统习俗。

3.民居

傣族民居以干栏式竹楼最具代表性。从外形上看,这种竹楼就像开屏的金孔雀,粗壮的龙竹根部做柱、做梁,中部以上劈破为竹笆,可以做板,顶部一分为二做竹瓦,壁板和门板用大块竹板组装。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主要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底层一般不住人,用以饲养牲畜,堆放杂物等。上层距地面5米左右,为人们居住的地方。

在元江、红河一带,傣族民居主要为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4.婚丧

傣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和恋爱自由,表达爱情的方式也很多,如西双版纳男女青年的“赶摆黄焖鸡”、傣历新年“丢包”等。

傣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实行招赘的习俗,即男到女方家上门,因此婚礼主要在女方家举行。婚礼开始前,新郎、新娘先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头偕老。

傣族的传统丧葬分水葬、火葬和土葬三种。佛爷、僧侣大都用火葬,骨灰用瓦坛盛放,葬于寺后。靠澜沧江一带的傣族实行水葬,其他地方的傣族一般实行土葬。

5.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傣历新年,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4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的关门节在七月中旬,正值农忙季节。举行关门节就是禁止人们外出、禁止青年谈情说爱,以便集中精力搞生产。这期间,信奉佛教的也要进行宗教活动——赕佛。

到十月中旬,持续了三个月的关门节结束,开门节也随之而来。这时,人们可以外出,青年人也可以谈恋爱或成亲。

6.禁忌

傣族的禁忌包括以下几点:忌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妇女进佛寺忌任意走动,忌随便敲打佛寺里的鼓,忌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知识拓展

蚂蚁蛋、竹鼠、屎壳郎、竹虫等,在我们眼里,这些东西是不能吃的;而在傣族兄弟姐妹眼里,这些都是能吃的营养品,可以做成美味佳肴。蚂蚁蛋可以加佐料凉拌;竹鼠可以剥皮、洗净,然后烤熟;屎壳郎、竹虫洗净后,和着鸡蛋一块炒着吃或者炸着吃。

十四、布依族

(一)概况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以前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雯当姆是翁昂布依族人民从生产劳动嬉戏中演绎出的民间舞蹈,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其中以敬奉灶神、山神、石神、树神最为普遍,有的还供奉雷神、门神和龙王。

(二)民俗

1.饮食

布依族一般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大麦、小麦、小米、山红稗、荞麦等杂粮次之。布依族人普遍喜食糯米,还把糯米做成各种各样的食物享用。布依族人喜食酸、辣食物。

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大部分布依族人都善于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其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菜”驰名中外。

每年秋收之后,布依族家家户户配制米酒储存起来,供常年饮用。他们喜欢以酒待客,不管客酒量如何,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他们用碗饮酒,要行令猜拳、唱歌助兴。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做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2.服饰

图3-14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男子多穿蓝、青、白色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下穿长裤,包青色或格子布头帕。布依族妇女服饰各地稍显不同,或穿大襟、无扣短衣,领口、袖口、襟边、衣摆镶有织锦或蜡染图案,下穿蜡染百褶长裙,腰系蜡染花纹腰带,包青黑色包头;或穿青色斜襟紧身短上衣,腰窄摆宽,襟边、袖口、衣摆镶绣花边,下穿长及脚背的蜡染百褶裙,腰系绣花围腰;或穿斜襟窄袖短上衣,挂绣花围腰,下穿镶边宽腿裤。脚穿绣花鞋,头戴花帕。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3.民居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石板房普遍存在于镇宁、安顺和贵阳的花溪,尤以镇宁扁担山区的石板房最为典型。其特点是,除了横檩是用木头外,其余全是用方块石或者条石垒砌而成,房顶上面全盖的是石板,连房屋的窗棂也是用石头雕花装饰起来的。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略差。

4.婚丧

布依族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留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粑粑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八字相符则可择订结婚日期。结婚时,新郎请几个关系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接亲时要对歌,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

布依族实行木棺土葬,丧礼规模视家庭经济而定。停柩期间,丧事之家一律素食,出丧之后才能开荤。下葬前两天,寨邻亲友携礼前来吊唁。出殡后第三天,要到坟上祭扫,谓之“复山”。

5.节日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其他传统节日还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6.禁忌

布依族的禁忌有以下几点:除孩子外,大门忌人蹲坐、站立。该族有敬老习俗,与老人同行,让老人、长者行于先;路遇长者,须立即站立路边,长者过后方能继续行走;与长者同席,青、壮年只坐左右席,而长者坐上席;在长者面前,青年人不可跷二郎腿、吐痰、嬉笑打闹;给长者递烟、茶、饭,忌单手递送,须双手;老者、客人在楼下时,年轻人,特别是儿媳不能上楼取东西,非取时,须让其暂且避让,方可上楼,以示尊重。

知识拓展

五色米饭是布依族的特产,不但色彩鲜艳,而且味道悠远。色彩一般有红、紫、黑、白、黄几种,叫五色花米饭;有的只染红、黄、白三色,叫三色花米饭。

布依人将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的根、茎、花、叶分别捣碎,提取出红、黄、蓝三种色素;再用这三色调出黑、紫两色;然后将五种色汁与泡好的糯米分别掺进去搅拌,待色汁完全将糯米浸透后,就把五盆色米淘洗干净,放到甑子里蒸熟;最后倒入簸箕内晾干。这时五色花饭色彩缤纷,清香可口,可凉吃,也可蒸热再吃。喜甜食的,就加上点蜂蜜,又香又甜。

做好的五色花饭如果在节日期间吃不完,还可以做成圆圆的小饭团,或让其自然晒干后收藏起来,日后慢慢吃。

实践活动

(1)请学生绘制本章所述民族主要分布图。

(2)小组设计活动——为旅行社进行“包饺子感悟年味”、“体味传统端午节”两项旅游活动作规划、设计(包括活动目的、吸引对象、宣传策划、活动内容、大概预算)。学生分组完成,以ppt形式来展示。

(3)分小组选择一种民族服装,制作并展示。

习题演练

一、填空题

1.汉族传统的春节活动从农历腊月______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农历______月______日结束。

2.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节,又称______节,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演变为节日。

3.彝族男女外出时,喜欢披黑色披风,称为______。

二、选择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A.藏族    B.壮族    C.回族    D.彝族

2.“旗袍”是(  )的传统服饰。

A.满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回族

3.那达慕大会是(  )的传统节日。

A.满族    B.藏族    C.蒙古族    D.壮族

4.“西兰卡普”是(  )最有代表的民间织品。

A.壮族    B.布依族    C.土家族    D.维吾尔族

5.中国穆斯林最隆重的节日是(  )。

A.开斋节    B.古尔邦节    C.圣纪节    D.赶年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2.布依族的敬老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3.带领游客游览宁夏时,应注意的禁忌有哪些?

4.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并进行简要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