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抚松县露水河镇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镇安监站负责人张文海,在抗洪抢险中,为营救被困群众,光荣牺牲,年仅34岁。
有人说他素质高,有人说他勤奋,有人说他是实诚人,张文海——勇敢、勤劳、实在的人
张文海是土生土长的露水河人。也许是从小受当警察父亲的耳濡目染, 17岁的他揣着从军梦走进了军营。
1998年,20岁的张文海复员回到露水河镇,被分配到镇政府工作。他当过广播站的编辑,派出所的协警员,镇党政办、综治办、民政等部门的办事员。
张文海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不管在哪个岗位,不论干什么,都乐乐呵呵、勤勤快快的,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只要镇里的部门,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他都随叫随到,同志们都称他为“勤快人”“实诚人”,都说解放军战士素质高。
2011年,镇里成立安监站,张文海被任命为安监站负责人。
有人在他牺牲后,做过一个统计,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张文海就到辖区内的企业走访座谈了160余次,组织安全生产业务知识培训20多期,与企业经理开展交心谈话130余人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15件次。
期间,露水河镇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张文海年年被抚松县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露水河镇镇长秦宝禄告诉记者说:“这么多年,没听他叫过苦、喊过累,总是那样忙碌着。远的不说,就拿2012年抗洪来说。西北岔河出现险情,他带领应急小分队立即赶往现场,第一个带头跳入湍急的河水中。当时,水流湍急,随时有被卷走的危险。我大声喊他:‘赶快上来!’他就像没听见一样,依然奋战在洪水中。河水猛涨,越来越危险,我再也控制不住了,大声地喊:‘你不要命了?赶快给我上来!’他这才从洪水中爬出来。在后来的抢险中,背沙袋、扛木桩、搬石头……一直冲在最前面。我看见他肩头磨出血泡、压得红肿,手也磨破了,却没离开抗洪一线半步,直至险情得到控制,才一瘸一拐地离开。”
镇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刘贵鹏说:“安监站多年来一直是他一个人,在他去世前不久,才增加到三个人。张文海在工作上总是那样认真。每次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他都全身心投入,全面发动,搞得有声有色,效果也特别好,深受大家欢迎。说句实话,我们镇这么多年安全生产工作一直开展得很好,这和他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
露水河林区商会会长艾正财谈起张文海,他动情地说:“这个孩子太好了,对安全生产工作特别用心,几乎每周都找我商量工作。而且特别尊重我:‘老爷子,我向您汇报请示工作,请您多多指教……’每次和他下企业,总是直接到一线,发现问题立即指出。记得2011年,我和他去西盛木业公司,为了检查电线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安全,他爬进天棚检查,直到全部检查完才下来,弄得满身满脸灰尘。企业老板非常感动,对他提出的意见非常重视,很快就把所有老化电线都更换了。在我的记忆中,辖区检查时他从没在企业吃过饭,有的企业真诚挽留,他说:‘我媳妇开饭店,我请你们吃饭。只要你们把安全生产做好,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支持。’正是他这样热心为企业服务,真心实意抓安全生产,每年年终企业召开总结大会都主动邀请他参加。有的企业老板说:‘他不到会,我们就像缺点啥似的。’”
有人说他爱得罪人,有人说他认死理,有人说他是“黑脸包公”,张文海——认真、无私、负责的人
“大海特别勤奋,工作从没让我们操过心。春节期间正是烟花爆竹销售旺季,按规定是一证一个摊位。但有的人为了快点销售,多挣点钱,就一证两摊。在检查中大海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和制止。”副镇长费聿霞这样告诉记者说。“你们别以为这是件很容易的事!我们这里就这么大个地方,低头不见抬头见,谁都认识,这样做是很得罪人的。但他毫不含糊,即便是熟人也坚决照规定办。”
高雪丰和刘美麟是张文海的同事,采访中,她们一直泪流不止,几次哽咽地说不出话来。高雪丰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2013年5月初,在防火检查时,他们发现两家饭店的烧柴堆放在公共防火通道上。那里临近居民区,一旦发生火情不但影响救援,而且不便于居民疏散逃生。张文海立即找到这两家饭店老板协商,并下达整改通知书。但两家饭店的老板却说:“我们放在自家附近,与别人没啥关系,我们没时间搬!”张文海严肃地说:“这不仅关系到你自己,而且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安全和生命,就是你自己也必须保证安全。如果你没时间,我帮你们搬走。”看到张文海这样诚恳,两家饭店的老板立即同意尽快搬走。
她们指着文件柜里的一本本材料给记者介绍。这些材料和企业档案都是张文海整理的,本本都翔实全面和规范,倾注了张文海的许多心血。
当初有的企业根本不懂这方面的知识和工作,更不会积累整理。张文海无数次深入企业,起早贪黑指导企业修改,才逐步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走上正轨。
记者先后来到新宴、三森木业公司等企业,无论是老板业主,还是企业负责安全工作的同志,都对张文海赞不绝口。
在采访张文海的过程中,记者感受最多的是张文海平时最常讲的责任两个字。
“不管干什么都要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就没有干不好的事”,这是张文海天天说的话。临近过年是办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的时段,鞭炮是属易燃易爆物品,所以一点也马虎不得,但总是有摊户想要通过非法渠道购进鞭炮进行销售,也经常有摊户给他送钱送物,就想着走个后门,但是最终无一例外的钱物被退回。
有人笑称他是“黑脸包公”。他听了之后总是嘿嘿一笑:“鞭炮这个东西可是一点也不容出错,那是关系到多少人的人身安全呀!”
有人说他是乡里娃,有人说他对家人好,有人说他对贫困户好,张文海——孝顺、正直、有爱心的人
张文海是露水河镇土生土长的“乡里娃”。父亲是镇里的民警,母亲做家务,淳朴的乡风熏染,再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从小张文海就树立了善良正直、勤劳朴实的品格。
张文海是家里的“老小”,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人家都说“老小”最吃香,可张文海从小就很懂事。
放学写完作业后,他总能找点事干,不是帮妈妈做饭,就是和哥哥一块劈柴、和姐姐们一起洗衣服。他大姐说:“3岁看到老,长大了,文海错不了,我有这个弟弟真是我的福分。”
当兵复员后,张文海又成了家里唯一一个“吃皇粮”的孩子。父母上了岁数,家里家外少不了他跑前忙后。父母寻医问药他一人全包,哥哥姐姐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全要找他商量,连侄儿、外甥报哪所大学、选哪项专业,都要等他拿主意。
张文海的二姐患有罕见的碘中毒20多年了,为了给二姐治病,他请西医、找中医,前后花了近万元,二姐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就在牺牲前不久,他还和同事们聊起过要带二姐到安徽去看病的事情。
2001年,张文海结婚了,妻子魏玉香没有工作,买不起新房,只好暂时居住在父母家里。
结婚不久,双胞胎女儿降临人世,给这个家庭带来无限喜悦的同时,也给原本“捉襟见肘”的生活增加了额外支出。
张文海昼思夜想,琢磨出了一个道道,开饭店。他东拼西凑,筹集到3万元钱,盘下一处店面。
为节省资金,他用休息时间自己装修,小店开了张,他却整整瘦了20斤。刚开始,流动资金不充裕,他就不雇服务员,让爱人身兼数职,既当“掌勺的”,又当“跑堂的”。谁的爱人谁不心疼,他包下了家里的全部家务,一下班还到店里“兼职”服务员,每天晚上,他把灶台、桌椅、碗筷收拾干净后才回家休息。
在夫妻二人的联手打拼下,小吃铺的生意越来越好,夫妻二人手头有了一笔不小的存款。条件改善了,他首先想到的是父母还和他们挤在老房子里,他动员妻子拿出所有的积蓄为老人购置了取暖楼,让父母安度晚年。他说:“爸妈为我们兄弟姐妹操劳一辈子,我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让他们也享享清福。”邻居们都羡慕地说:“文海他们两口子真是知冷知热的好孩子!”
由于爱人忙活饭店的生意,无暇照顾孩子,他就担当起母亲的角色,为孩子们添置衣物、购买学习用品。女儿两岁时的一个夜晚,两个孩子竟然一起发烧,这可急坏了小两口儿,大半夜夫妻俩抱着两个女儿急忙打车去了医院,经过一番仔细检查,连打针带吃药,终于两个宝贝都安稳下来。
张文海看着妻子憔悴的样子,心疼地将妻子搂在怀里说:“放心吧,我是你们娘仨的依靠,有我在,我一定会用我坚实的臂膀呵护好你们娘仨的!”
张文海对家人好,对贫困户也好。
张文海每次下户看到有些低保户、五保户家徒四壁,他总是忍不住要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一二百分给这些贫困户。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很多钱,这一百块钱也解决不了他们太多问题,但是我想要给他们的是我这颗爱心。”
杨学成是一位年近60的五保户,张文海经常去杨学成老人家帮着劈柴,收拾卫生,政府发的米、面、粮、油,他都亲自给送去,有时还自己掏钱为老人添置新衣。
老人每次都感动得泪在眼圈,拉着张文海的手说:“孩子,杨叔我一辈子无儿无女,总是让你这么辛苦地照顾着,叔我实在是过意不去呀!太感谢你了!”
张文海只会憨厚地笑着说:“杨叔,您别谢我,您和我父亲年龄差不多,您就把我当儿子吧,有啥事,您老尽管说!我一定全力办到!”
2014年4月,老人因病去世了,张文海同民政工作人员一起含泪把老人送走安葬。
尹茂树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政府的优抚对象,由于子女工作忙,有时照顾不到。
张文海了解情况后,经常去看望尹茂树,帮着干些家务活,政府发的补助品,总是给送到老人家里,老人每次都夸:“这孩子,真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