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陆架最后浮出海面的地方

大陆架最后浮出海面的地方

时间:2024-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普陀山作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与供奉文殊菩萨的山西五台山、供奉普贤菩萨的四川峨眉山、供奉地藏王菩萨的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有“海天佛国”“震旦第一佛国”“海上仙山”的美誉。清代陆景宣有“佛号洛迦之地,经称孤绝之天”之说。

舟山群岛的“中地貌”包括丘陵地貌、火山地貌、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甚至还有不再可见的海底平原、海底河槽、海底沙脊、海底贝堤等中小微地貌。

专家谈及舟山群岛地理特征时指出:“(舟山群岛)岩石的物质组成表现为:下有基性的岩浆岩 如玄武岩等,上部多为中酸性的岩浆岩 如花岗闪长岩等。破碎的岩石,表现为典型的‘球状风化’特色 小者如朱家尖岛上的‘大乌石塘’,海滩上遍布乌黑发亮的卵石,层层叠叠,如龙之鳞甲;打着如白山景区的‘海上雁荡’,奇石怪石浑然天成。从时代来看,属中生代以来岩浆活动的产物。”[6]

舟山群岛地层与浙东其他陆地相同,大多由中生代火山岩构成,还有片麻岩大理岩等古老的变质岩和新生代的玄武岩,整个群岛为低山丘陵地貌类型。桃花岛的安期峰为群岛最高点,舟山岛的黄杨尖则为第二高点,还有成百上千的山头,高度约在海拔200米至500米左右,遍布着丘陵景观:幽深的山谷、古老的树木、潺潺的溪流、花岗岩石门与花岗岩石蛋等地貌,舟山森林覆盖率达到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堪称海上山区。

普陀山岩体是我国东南沿海由多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晚中生代I-A型复合花岗质杂岩体之一。该杂岩体主要由黑云母钾长花岗岩(I型)和晶洞钾长花岗岩(A型)复合而成。 [7]

普陀山的花岗岩被地质学界称为“普陀山式”:

中国是世界上花岗岩最发育的国家之一,花岗岩名山很多。根据花岗岩景观类型特色,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和花岗岩景观的成因,最具代表性的花岗岩景观为三清山、黄山、华山、泰山、普陀山和克什克腾,它们……可构成一个花岗岩景观的序列,分别称为“三清山式—黄山式—华山式—泰山式—普陀山式”和“克什克腾式”。[8]

“普陀山式”花岗岩的成因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有关,以浑圆状花岗岩低丘和花岗岩石蛋景观为特色。类似于“普陀山式”的花岗岩景观还有福建的鼓浪屿、万石山等。

普陀山岛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东部沿海“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

普陀山“海岸孤绝处”摩崖石刻

普陀山陆域面积11.85平方千米,最高点佛顶山海拔291.2米。

普陀山作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与供奉文殊菩萨的山西五台山、供奉普贤菩萨的四川峨眉山、供奉地藏王菩萨的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有“海天佛国”“震旦第一佛国”“海上仙山”的美誉。

普陀山的全部美丽与魅力都藏在四个字里。

“海岸孤绝”是普陀山禅宗第一代宗师宋代真歇禅师赋予普陀山的文化品格

“海岸孤绝处”背后隐含着靖康之耻前后宋金之战的腥风血雨。元代文人吴莱在普陀山游览时想起了真歇禅师,在《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大士洞,遂登磐陀石,望日出处及东霍山,回过翁浦,问徐偃王旧城八首》第三首前四句就写道:

茫茫瀛海间,海岸此孤绝。

飞泉乱垂缨,险峒森削铁。

普陀山南天门景区,从短姑道头右行,一直沿海迤逦而东,过古雅石桥,便峰回路转,赫然可见“海岸孤绝处”题刻。再穿越对峙如门的巨石,眼前一派敞朗 近观,怪石嶙峋,惊涛拍岸;远眺,海天茫茫,山岛竦峙。作为一种自然美景,“雪山极寒”与“海岸孤绝”同为人间绝境,“海岸孤绝处”题刻于此,恰到好处!苍茫大海上的危岩巨石石洞嵌岩重峦叠嶂,就是超拔尘世的“孤绝”。宋代黄庭坚《观世音六赞》里,就有“海岸孤绝补陀岩”“自心海岸孤绝处”的诗句。我们肯定宋元之际普陀山的文化品格为“海岸孤绝”言之有据,直到明代侯继高如椽大笔在香云路题刻后,普陀山的文化名片才定格为“海天佛国”。清代陆景宣有“佛号洛迦之地,经称孤绝之天”之说。

普陀山海天佛国石

普陀山山地元素齐全,山、峰、岭、涧具备,岩、石、洞、门兼有,而丘陵地貌景观以花岗岩石景最奇。普陀山式花岗岩主要有球状风化的风动石如磐陀石、二龟听法石、云扶石,也有重力崩塌形成的南天门、西天门和法华洞。如果从审美趣味来分析,普陀山石趣有五类,四天门的园趣,心字石的情趣,一叶扁舟石的逸趣,磐陀石的险趣,二龟听法石的佛趣。

普陀山法显洞

普陀山南天门

普陀山“心”字石

竖二横一的山石构成山门从而有庭园的温馨 全岛有四个天然石门,天造地设布置在岛的东、南、西三面,构成佛国“山门”“天门”“天设闲关”。许多名山都有“天门”,普陀山“天门”与众不同:“方圆巨石,自相累架,如人工结构者”,而“其他”名山的天门大多为通透山洞而已。

“法华灵洞”为裘琏版十二景之一,最奇就在法华洞东天门有庭院式温馨,万言《法华洞》“穿处等户牖,坐来即床帐”,许琰《法华洞》“石窦穿门入,便知斯境奇”都是诗证。

南天门,为普陀山本岛与原来孤悬海上的南山岛之间的天然石门,门内有清代总兵蓝理题写的“山海大观”四字。

西天门,是由三块巨石架成的一道天然石门,石门上方横石题有“西天法界”四字,游人弯腰而入西天门,便可以饱览梅岑峰山麓的石景。这是山石的园趣。

南天门山南天门

西天门下西南方向一块巨石上刻有一个巨大的“心”字,整个字可容百人打坐,为普陀山最大石刻文字。清代高鹤年的《普陀山游访记》有“石上刻心字甚大”的记载。佛家以修心为上,心善即佛,心恶即魔,禅宗更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普陀山一叶扁舟石

西天门路侧一处宽大斑驳的倾斜石板上有一处叫作一叶扁舟石的,两端微翘,中部略凹,状似轻舟搁浅山上,游人既可以驻足其上以观沧海,也可以躺卧其上,体会“乘风破浪”之感,怀想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隐逸,饶有逸趣。

普陀山二龟听法

普陀山磐陀石

普陀山十景之一的“磐陀夕照”,实为两石叠合,下大上小。大石为磐,“磐”,牢固也;小石为陀,“陀”,倾斜不平也,下锐上广,疑动似飞,却万古凝立。似险实夷,既险也奇,富于险趣。

二龟听法石在说法台石的西侧,两石酷似海龟,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一龟昂首崖畔,竭力攀援。传说二龟受东海龙王之命前来偷听观音说法,因听得入迷,不觉误了回归时辰,化龟为石。

白山位于朱家尖岛北部,主要有灵鹫峰、仙女峰、千丈崖、天缝台等景点,这里的石景又被誉为“佛山灵石”“白山灵石”“海上雁荡”,是花岗岩石蛋地貌的富集区,遍布重力崩塌、球形风化形成的花岗岩绝壁、石缝和石蛋。花岗岩绝壁有千丈崖,石缝有天缝台和卧龙洞,石蛋有天险石、八戒望海石,崩塌堆积的洞穴有清凉洞。

普陀山观音跳海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