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政府的“海禁”与“展海令”

清政府的“海禁”与“展海令”

时间:2024-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廷一怒之下,于这年的六月,下达了海禁令:东南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清政府下达了第二波的禁海令,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30~50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清朝的康熙皇帝,开始也是主张海禁的。此时海上再也没有任何反清力量存在了,这年十月,清政府终于解除海禁,准许百姓回迁海岛。

清代更加重视舟山海防,在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图说》就有这样的话:“国朝康熙二十六年(以旧昌国卫经明季迁遣以来),地名舟山,孤悬海中,为海疆门户,展复招徕”。卷七《建置四》写道:“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巡抚赵士麟、总兵官孙惟统等疏言:‘舟山为宁郡藩篱,请移定海总兵驻札镇守。’二十五年五月总兵官黄大来又会同督抚题请设立县治。二十六年五月,奉上谕,‘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因易名‘定海山’,颁赐辰翰。二十七年,建县治,赐名‘定海县’而以旧定海为镇海县。”卷九十五则有“舟山为浙江之屏翰”的判断。

《浙江通志》卷九七《海防三》:“定海镇,驻扎定海县。(原驻定海,即今之镇海。康熙二十二年,移驻舟山,改为舟山镇。二十五年,改舟山为定海,仍为定海镇。)总兵官统辖下中、左、右三营,游击、守备、千把、外委等官四十四员,兵二千八百四十一名。战、哨船四十二只,分防沿海各陆汛,按期酌配官兵驾船更番出洋巡哨。中营陆汛:盐仓汛、螺头汛、紫薇汛、大沙汛、小沙汛、马岙汛、干石览汛。左营陆汛:甬东汛、吴榭汛、舵岙汛、大展汛、白泉汛、道头汛、沈家门汛、普陀汛。右营陆汛:岑港汛。”

各营之“汛”还有海汛、内洋汛、外洋汛,负责警戒成百上千的岛礁,各有名称。例如中营海汛内洋旗头汛,辖洋面33:龟山、小盘屿、吞铁港、火烧门、大渠山、小渠山、摘箬山、虎颈头、乱石港、箬帽门、狮子礁、小茅山、猫门、粮长岙、升罗山、旗头洋、虾岐门、虾岐山、稻篷礁、插排山、冱泥港、六横山、椒潭、田岙、缸爿礁、大涂面、官山头、朴蛇山、梅山港、上梅山、箬帽屿、杨三山、黄牛礁。

山海观

顺治十二年(1655),清朝已入主中原十二年,可是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还没有被彻底剿灭。这些南明残余武装,利用海洋天然屏障和清兵不善于海战的特点,始终不肯放下大明的旗帜。“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清疆域已经固若金汤,可是唯独对东南海上,束手无策。清廷一怒之下,于这年的六月,下达了海禁令:东南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这说明,在海洋政策上,大清已经开始倒退。或者说,为了保持海疆的安全,清朝政府采取了与明朝政府一样保守、简单的禁止政策 企图一“禁”了之!

可是两年后,清政府发现,东南沿海张苍水这样的抗清势力仍然存在,他们的兵船仍然游弋在大清骑兵到不了的茫茫大海上,并且还得到了沿海百姓的支援。

于是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出台了!

顺治十八年,清政府下达了第二波的禁海令,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30~50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这道政策被执行得非常坚决,也非常血腥,杀了许多人,海上没有一个百姓居住了。舟山、石浦等地的居民也被强迁一空。根据民国《定海县志》载,仅舟山岛就被遣1118户、5220人。

清朝的康熙皇帝,开始也是主张海禁的。他在刚上任的康熙元年(1662),为防御郑成功的进攻,在原来顺治海禁的基础上,还特地下令增加了在潮州实行海禁的政策,并且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50里;到了康熙三年,为了进一步隔断百姓与郑成功反清力量的联系,康熙再次下令,将潮州的百姓再内迁50里,并且严禁渔民出海捕鱼和贸易。到了康熙十年,康熙还重申要加强海禁,不准闽粤二省的船只过洋。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康熙二十三年,终于有了变化,因为这一年清政府收复了台湾。此时海上再也没有任何反清力量存在了,这年十月,清政府终于解除海禁,准许百姓回迁海岛。

舟山,也是在这年康熙的“展海令”颁布后,才陆续有人返回。这座海疆前门,也才渐渐兴旺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