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把年龄大于65岁者称为老年人,老年是毕生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具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地增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和老化性疾病,其中25%的老年人患有多种较为严重的疾病。
尽管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但老年人一般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也不愿别人说自己衰老。因此,一旦生病,意味着对健康产生了重大威胁,故而易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而老年人对疾病的态度通常是宁愿被动地接受,而不愿主动寻求有效的治疗,这样更加重疾病的进展。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①人格改变:较多的老年人表现为比较顽固,习惯按自己的观点看问题,守旧,不易接受新事物和他人意见,猜疑心较强。有的则过多的感慨、伤感,喜欢回忆往事,沉溺于对过去成功事例的追溯之中,通过这种顽固性以获得一定的心理平衡。②生活方式:老年人多已退休在家,子女大都离家独立生活,经常是家里仅剩老夫妻两人,这种生活环境和角色的变化构成了老年人孤独的主要原因。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使老年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老年人睡眠时间短,易醒,白天爱打瞌睡,这种睡眠习惯的改变要与失眠进行区别。③孤独感和无价值感:住院患者远离亲人,周围都是陌生人,与医护人员交谈的机会较少,有度日如年之感,很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感。特别是长期住院患者感到病房生活单调乏味,有的整夜难眠,烦躁不安,有的干脆起来踱步。由于病房内病种形形色色,病情千变万化,更加重了患者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医护人员应关心理解患者孤单寂寞的心情,耐心安慰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安排亲人探访或陪伴,组织病友间交谈,多与患者沟通等。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生活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与同事往来明显减少,若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又抱病在身,就会感到生活空虚,孤独寂寞,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听力明显下降,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有被抛弃感,内心易产生无价值感,导致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曾有位做骨髓移植的患者,本来住在大病室里,此时病情稳定,一般状态较好,活动自如。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了无菌隔离,搬到小病室去住。不料,该患者感到孤单、害怕,有与世隔绝的感觉,变得失眠拒食,结果未待手术,就因极度衰竭而死亡。④心情抑郁、焦虑、恐惧心理: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它主要是由于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老年疾病具有年龄高、病程长、残疾率高的特点,造成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老年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对病情估计较为悲观,容易产生烦恼、焦虑、抑郁情绪,加上对治疗费用的担忧,疾病迁延不愈给家人造成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所致的内疚,对生命的恐惧,都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⑤自尊心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从领导角色进入患者角色,心理上很难接受,加上内心的孤独感和无价值感使感情变得脆弱、敏感,易从行为上表现出自尊心过强,对自体功能过于关注,特别在意家人及医护人员对其的态度,稍有不如意就反应激烈,甚至暴跳如雷,不听解释。⑥情绪不稳定,行为改变:在老年人群中,情绪改变差异很大。许多人年事已高,对生活兴趣不减,内容丰富,心情舒畅,不为一般小事而烦恼,但也不乏一些思想贫乏、生活单调的老年患者易为小事所困扰,易在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之感。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等,还出现食欲减退、失眠等,对外界环境缺乏兴趣,刻板,常不愿改变过去的老习惯,不易适应新的环境。有的老年人却表现为童心复萌,如爱吃、贪玩、表现天真;有的喜欢追忆往事,留恋旧日的朋友,喜欢炫耀自己年轻时的自豪之事。个性较强的老人常自以为是,顺从性差,不配合治疗,心胸狭窄,好猜疑,妒忌,易激惹等。⑦消极、悲观:老年慢性病病程长,反复发作,疗效不明显,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特别是一些农村老年患者因经济较困难,害怕拖累儿女,放弃治疗,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⑧智力功能:主要表现为反应速度减慢,快速做出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容易健忘。如果伴有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因失去亲人而变得孤独,可加快智力功能的减退。有的老年人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进行脑力和体力锻炼,其智力功能可保持相当长的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