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状况是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专业、素质、能力等内容,我们这里从高校毕业生传记特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三个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状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传记特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高校毕业生的传记特点
高校毕业生传记特点是指那些从简历上就能获知的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毕业院校、工作经验、生源地、身高等,其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影响的主要是性别、专业、毕业院校、工作经验。
1.性别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占总数的23.2%;1980年,恢复高考3年之后,女生只占23.4%;1998年,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还是男生占优,女生人数比男生少79.7万人;2008年,男大学生还比女生多5.7万余人,2009年全国在校的普通本专科人数达到2144万余人,女生占到50.48%,总人数上,女生比男生多20余万人;2012年,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一共有2391万余人,其中女生人数超男生64.78万人,占51.35%。2015年9月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中显示,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52.1%和51.6%,博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增至36.9%。
2.专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中国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与修订的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2012年调整后,学科门类12个;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至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其中基本专业352种。
3.毕业院校
截至2012年12月,中国一共有1079所本科及以上大学,其中710所为公办大学,369所为民办大学。其中有985工程大学,共39所,定位为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或者世界知名大学;211工程大学,截止到2013年3月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实际名单为116所(包含39所985),定位为国内一流本科大学。
4.工作经验
由于大多高校毕业生没有参加过工作,因此这里的工作经验不是指正式的工作,而是指除了课堂学习以外的其他实践活动,例如假期实习、兼职、社团活动等。
(二)高校毕业生传记特点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1.性别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的性别对于就业率、工资等有一定的影响。
2009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与有关调研机构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状况开展了联合调查。在被访的企业中,虽然90.2%的企业回应称其在招聘时基本上无性别倾向,但是在招收女生时确实面临着诸多难处:51.4%的企业认为有些工种不适合女大学生;40.5%的企业则认为要考虑到女大学生在出差、加班方面的劣势。此外,由于女大学生毕业不久就将面临结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用人单位将要为此付出直接或间接的成本。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据统计,女性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
图6-5 男性毕业生与女性毕业生就业比例[9]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如图6-5)。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接近6个百分点,而在历史上男性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比例相差最多为2006年的14个百分点。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2008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课题组男性的平均起薪为2459元,女性为2144元。
2.专业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毕业生所学专业对就业率、就业满意度、收入等有一定的影响。
表6-5 2010-2012主要学科门类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单位:%)[10]
由表6-5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就业率上有一定的区别,总体来说管理学、工学与经济学的就业率比较高,三年都超过了90%;法学和文学的就业率偏低。而具体到专业来说,如图6-6所示在2014届本科专业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个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绘画、生物科学与工程、音乐表演,分别为15.3%、14.6%、14.1%;表6-6说明了就业率排名前十名专业,其中护理学就业率最高为97%。
图6-6 2012届本科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11]
表6-6 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前10名专业(单位:%)[12]
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会影响其就业满意度,如表6-7和表6-8所示,2012届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平均为58%,而建筑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74%,学前教育为69%;而2009届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平均为40%,最低的两类分别为环境科学类28%和机械类32%。
表6-7 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前5位主要专业(单位:%)[13]
表6-8 2009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就业满意度较低的前5名专业(单位:%)[14]
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会影响其工作收入,从表6-9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工学与经济学的月收入相对较高,例如2012届与2011届本科工学类毕业生都排在第一位,月收入分别为3577、23297;2010届经济学排在第一位,月收入为3023;教育学、农学、法学的毕业生月收入较低。
表6-9 2010-2012届主要学科门类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15]
麦可思根据全国的调查数据计算得出了大学生的“红黄绿牌”专业,如表6-10所示,红牌专业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事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为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为月收入高、就业率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表6-10 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16]
3.毕业院校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我们不可能把每个院校进行比较,这里进行分析的是211院校和非211院校,毕业院校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收入。
毕业院校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表6-11中可见“211”院校2010届、2011届、2012届的就业率分别为93.5%、 93.2%、94.4%;非“211”院校2010届、2011届、2012届的就业率分别为90.9%、90.6%、91.3%。“211”院校的就业率要高于非“211”院校两个百分点以上。
表6-11 2010届-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变化趋势[17]
毕业院校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图6-7显示了2012届与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满意度为50%,其中“211”院校为54%、非“211”院校49%;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满意度为58%,其中“211”院校为62%、非“211”院校57%。“211”院校的就业满意度要高于非“211”院校。
图6-7 2011、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18]
由图6-8可见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呈现增长态势,“211”院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工资要高于非“211”院校大学毕业生。例如2010届高出708元;2011届高出705元;2012届更加明显,高出904元。
图6-8 2010届-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变化趋势[19]
4.工作经验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工作经验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职位晋升。2012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比例为46%。大学生对高校的这一评价和认知无疑会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时的信心。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后,其在大学时候的工作经验更会影响到他们的晋升,如图6-9所示2009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认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只占了三分之一左右,其余都是课堂外所学的知识和所经受的锻炼。
图6-9 2008、2009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多选)[20]
注:灰色为2008届,黑色为2009届
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尤为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对于自己的优缺点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对社会就业状况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为自己走向社会,寻求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高校毕业生存在很多错误的心态,影响其就业。
1.守旧心态
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守旧心态,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倾向于选择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工作,对于能够较多容纳高校毕业生的民企却兴趣不大。高校毕业生选择这些单位的原因就是守旧,追求稳定、安逸。零点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回答“毕业后最希望的归宿”时,选择“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排在前三位,分别是24.6%、20.2%、17.5%,而选择“三资企业”的为12.3%,仅排在第四位。在余建林的调查中“你最理想工作单位的性质”,16.7%选择的是国有大企业,33.4%选择的是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13.3%选择的是公务员。“你对这个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什么?”60%回答是“稳定”[21]。从这些答案中,我们看出了高校毕业生的守旧心态。
2.盲目心态
高校毕业生盲目地想要进入大城市。大学生对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趋之若鹜,对西部欠发达城市敬而远之是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政策,但总体去这些地方的高校毕业生仍是少数,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倾向于去沿海发达城市。根据余建林的调查“83.6%的学生就业选择在北京、上海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仅有约3.3%的毕业生考虑去西部地区”。从这些数据中足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盲目的心态。
3.功利心态
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过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找到轻松、工资高的工作,受家长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也对工作的企业提出诸多要求,例如五个工作日,不能加班;要求偏高的工资;要求工作不能太累等。这些功利的要求无疑增加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
4.比较心态
高校毕业生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寻找工作,而是跟同学比、跟朋友比。当然有的就会出现从众现象,别人找什么工作我找什么工作。也有一些会在比较中出现错误的心理,例如发现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而自卑,或者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强而产生盲目的自信等。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错误的心态无疑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行为,从而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自卑与自大
在比较的过程中,一些毕业生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比不过别人,没有别的同学能说、没有别的同学证书多、没有别的同学专业好等。对自己评价偏低导致了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不自信,不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当然也没办法寻找到好的工作;另一种情况是在比较的过程中,一些毕业生产生自大的心理,当然这种心理用好了是对自己的自信,一旦受到挫折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根据零点公司的调查显示:50.1%的北京青年学生对未来就业预期“比较乐观”或“非常乐观”,而持悲观态度的青年学生为28.7%,其中即将毕业的学生中乐观情绪更浓,有56.8%表示乐观。
2.焦虑与急躁
在守旧心态和盲目心态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为了能够找到自己理想的发达地区的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在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四面出击、东奔西跑,到处投简历。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的情况。当然就业心态的不正确决定了找这些工作是很困难的,因此这种焦虑与急躁要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有的毕业生出现了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不良的心理现象。
3.不愿到中小企业工作
受错误就业心态的影响,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尤其是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中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又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随后这一概念不断有学者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就业能力进行了论述。例如郑晓明在其《“就业能力”论》一文中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描述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政治鉴别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它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黄敬宝在其《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一文中从人力资本的视角,专注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提出就业能力是指将高等教育的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并能够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分成5大类型、35项基本工作能力(如表6-12所示),五个类型的能力分别为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表6-12 麦可思的基本工作能力[22]
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总结出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三个主要的内容,即基础技能、实践能力与应聘能力(如图6-10所示)。基础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能力与英语能力;实践能力包括解决实际问题、动手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能够总结提高的持续进步的能力;应聘能力包括应聘时候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用人比较看重的团队协作能力。
图6-10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等的影响。
1.基础技能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无论从高校毕业生双选会上还是招聘网站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基本都会要求大学英语四级以上,其中有部分单位还提出要求大学英语六级以上。即使在国家公务员的招考简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职位都要求英语在四级或者六级425分以上。尽管有个别单位对英语四、六级没有提出要求,但是在面试的过程中也会考查英语,注重英语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由此可见,英语技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硬性指标,如果英语技能能够提升必然会有更多的选择,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尽管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要求通过国家考试的相对较少,但是还是有些单位提出要求计算机国家二级。大多数单位更关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这对高校毕业生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对计算机不熟悉必然会影响其就业。
核心知识指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各种知识,表6-13显示了2012届高校毕业生各项核心知识的重要度和满足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销售与营销知识,但是满足度比较低为75%,而经济学与会计、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等重要度排在前五名的核心知识,其满足度都不是太高,只有心理学超过了80%,其余都是70%多。核心知识掌握的不够直接会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收入、满意度以及晋升等。
表6-13 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各项核心知识指标(单位:%)[23]
续表
注:核心知识重要度:用于定义正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所理解的各项知识在其岗位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分为“不重要”“有些重要”“重要”“非常重要”和“极其重要”五个层次,数据处理时把重要性处理为百分比,0代表“不重要”,25%代表“有些重要”,50%代表“重要”,75%代表“非常重要”,100%代表“极其重要”。
工作要求的核心知识水平:用于定义正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所理解的工作对各项知识的要求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一级到七级。一级代表该知识的最低水平,取值1/7;七级代表该知识的最高水平,取值1。为了帮助答题人自评级别,问卷在一到七级中分别举了三个例子,以帮助答题人理解知识水平差别。
毕业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用于定义正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所理解的对各项知识在刚毕业时实际掌握的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一级到七级。取值同上面的工作要求的核心知识水平。
核心知识满足度:毕业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100%为完全满足。满足度计算公式的分子是毕业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分母是工作要求的核心知识水平。
2.实践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由图6-11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并没有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2010届到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的能力满足度分别为86%、82%、81%。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毕业生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在减弱,能力的满足度在减低。而图6-12显示了高校毕业生具体实践能力的满足度,这十项能力的平均满足度在80%左右,其中说服他人满足度最低,为69%。总体来说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不能满足其工作的需求,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收入等非常的不利。
图6-11 2010-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能力状况[24]
图6-12 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10项基本能力的满足度[25]
3.应聘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应聘能力会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毕业生因为应聘能力不强而错失良机的比比皆是。应聘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例如一开始的时候用人单位都会要求应聘者作自我介绍,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应聘者会结合自身以及单位情况,把自己的优势展示给用人单位;语言表达能力弱的简单的几句介绍后就不知道说什么,开始支支吾吾、词不达意。二者的应聘结果可想而知。有的时候用人单位也会着重考查应聘者的应变能力,例如公务员面试中就有这样的题“你要陪领导去兄弟单位参加座谈会,发言资料已经汇总并已经通过领导批示了,只等下午3点开会了,但是下午1点的时候领导临时有事,失去了联络,你该如何处理?”在回答这类型的面试题的时候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如何就显而易见了。而进入用人单位任何人也不会是单独工作,都需要在团队中和其他人合作,因此用人单位也很注重应聘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可见,应聘能力非常的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是否会录用应聘者。
【注释】
[1]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
[2]数据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报
[3]数据来源:根据表6-1绘制
[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5]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6]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7]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8]数据来源:周劲松:《教学质量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湖北师范大学》2007年第3期。
[9]数据来源: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
[10]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11]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12]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13]同上。
[14]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职业发展调查
[15]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16]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17]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18]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19]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20]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届、2009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的职业发展调查
[21]余建林:《当前大学生常见就业心态、成因及建议》,《武夷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22]资料来源: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3]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24]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25]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