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实验项目研究为载体,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以实验项目研究为载体,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校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1]近几年,我校从学校实际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确立实验项目,借助于实验项目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的转型发展,学校“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办学理念和“彰显博雅菁英教育品牌,办好高品质、特色鲜明的现代学校”的发展愿景得到了社会更加广泛的认可。下面,我们用两个实验项目的研究作为案例来进行说明。全国重点中学博雅论坛在我校举行。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牟宗红

我校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中“实验性”的内涵,是指学校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基于校情的发展目标,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说和教育改革趋势,形成统领全校发展的实验项目,找到实验的有效切入点。通过学校教育科研推动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探讨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校整体发展。[1]近几年,我校从学校实际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确立实验项目,借助于实验项目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的转型发展,学校“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办学理念和“彰显博雅菁英教育品牌,办好高品质、特色鲜明的现代学校”的发展愿景得到了社会更加广泛的认可。下面,我们用两个实验项目的研究作为案例来进行说明。

2009年,我校成为教育部与上海市合作项目“高中阶段开展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实验学校,以此为契机,结合我校多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确立了“中学阶段关于社会人文类拔尖人才早期培育的行动研究”的实验项目课题。随之,我们成立了由校长、书记、副校长、教导政教团委、年级部主任、科研室主任等人员组成的几乎包括全校中干的强大的课题组骨干成员团队。课题组首先在文献检索和与高校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人文类拔尖人才”做了概念的界定,即具有渊博的人文素养、基本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艺术素养,个性得到健康发展,面向未来的富有创造力的领军人才。其中,人文素养渊博是其首要标志,社会人文类拔尖人才具体是指能够创造性地领导一个团队并能取得卓越成绩的领军人才。随后,我们又对中学阶段的社会人文类拔尖学生的潜质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八条共性特征和六条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以下两个项目的行动研究:

实施博雅教育,进行博雅文理综合实验班(社会人文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连续培育实验班与博雅教育中的创新素养培育)的实验研究,建成了博雅网络书院,启动了博雅校际走班——普陀区域共享课程,构建了博雅拓展课程体系;强化和拓展学校的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复旦大学的历史系博导李宏图老师、哲学系博导孙向晨老师、京剧名家尚长荣老师纷纷走进我校,开设博雅专题讲座,语文课走进博物馆、青铜器陈列室,“重走大师路”——开弦弓村社会考察活动、“博雅西部行”——赴陇黔赣三省国家级贫困县进行学农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第一,从“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理念出发,研制了“文理两个方向、一个课程体系、凸显人文引领、协调点面关系”的校本课程方案,使拔尖人才素养的培育制度化、常态化。

图7 曹杨二中创新实验班课程结构

表8 曹杨二中课程课时汇总表

(续表)

第二,根据拔尖人才在中学阶段的潜质特征,研究创新拔尖人才的甄别、遴选方式,探索尝试具有曹杨二中特色的创新素养的甄别与遴选新机制。

第三,在评价制度上,坚持实事求是、有所侧重,创建“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重、以转变学习方式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

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博雅教育凸显成效。每年有上百位学生被德国名校和国内的北大、清华、交大、复旦、同济、上外等名校提前预录取。全国重点中学博雅论坛在我校举行。2013年复旦大学授予我校校长直推“博雅杯人文学科体验营”试点学校的荣誉。2014年4月上海市教委宣布我校成为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学校。其中,被确定的试点学校共二十一所,包括十一所公办高中和十所民办高中,将为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中外融合”国际课程教育教学服务。我校入选上述试点学校,充分肯定了学校在“文理相通、人文引领”办学理念下,对于社会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培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社会实践是中小学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然而,为数众多的中小学社会实践长期达不到国家课程标准所期望的育人目标,“走过场”成为普遍现象。那么,如何提高学校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呢?我校南京生存训练坚持了二十年,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以此为切入口,我们以“‘多维有序’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为课题对社会实践项目进行了研究。

对于本项目的研究,我们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以“构建促进每个学生德性成长的道德生活体验场,最大限度地实现综合教育功能”为课程建设理念,经历“体系构建—功能统整—特色凸显”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经过二十年的持续实践和改进,最终形成了对内“可持续、可再生”,对外“可复制”的一个“功能多维”的、“整体有序”的育人体系,并绘制了相应的课程图谱。

我们的研究最先从主题个案设计开始,最早的个案设计始于1993年高一新生军训时举行的主题为“感受黑夜”的夜拉练活动。我们用“体验—表达—内省”的模式对这一活动进行个案设计,按活动要求编制了“感受黑夜”主题教育活动流程图。在“感受黑夜”主题教育活动课程个案设计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学校又针对高二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主题为“走进农家·健康闲暇”和“今夜星辰·仰望星空”的课程个案设计。这两个主题教育活动的课程个案设计,都是为了丰富国家规定的“军训”和“学农”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内涵,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课程个案的增多,我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课程设计技术,围绕我校“现代公民、博雅君子”的培养目标,精心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绘制出促进学生德性成长的“层级有序”的课程图谱,使高中三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一个从“入学教育”到“成人立志”的“体验—内省—感悟—导航”的“螺旋式”上升的序列。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序列稳定为:高一“新生入学教育和军政训练”、“江村社会调查(重走大师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大众汽车公司与大众工业学校学工(现代工程技术考察与精工技术课程)”、“南京生存训练”;高二的“社区服务”、“红色(文化)苦旅”、“博雅西部行(甘肃、贵州‘三农’考察)”;高三的“绍兴励志”、“职业体验”、“走进人大”、“南湖成人仪式”等。每一项活动都力求做到活动目标多元整合,融知识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创新教育为一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充分拓展教育空间,使师生在一种震撼、冲击、感悟的过程中成长。

在构建“有序”体系的同时,我们不断研究和开发每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多维育人功能,对每项活动都明确“道德水平、成长经历、学习能力、人生规划”的德育目标,丰富其教育内涵;在方法上注意将品德、社会、艺术、科学、技术和安全等多种教育相融合,使每次活动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富有“多维”育人功能的道德生活体验场,帮助学生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再到道德情感,实现“知、情、行”的完整统一。

同时,我们还研究和编写了三类课程手册(《课程建议手册》、《教师指导手册》和《学生活动手册》),实现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对内“可持续、可再生”,对外“可复制”。

中央电视台、《文汇报》等有关媒体多年来对我校的许多重大社会实践活动都做过报道,对我校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的德性培养给予了高度评价。应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要求,十年来我校先后向全国高中校长班学员介绍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接待了全国十五个省市六百多人次的“观察员”随班观摩社会实践活动,赠送了大量的三类课程手册,使得这些学校“敢做、愿做、会做、精做”,受到了同行的广泛好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这个课程体系的实践培养,我校学生素质得到了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充分认可。近五年来,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对我校参加自招面试的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我校的学生经历丰富、心态阳光、人生规划清晰、学术能力强。我校参加大学自招的学生的面试通过率远高于上海同类中学,达到全市最好水平。德国前教育部长Thies前来我校考察,对社会实践活动和培养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对1996至2009年期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556名校友进行问卷调查,有60.5%的校友认为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自己现在的综合素质影响最大,高出“学科学习”二十多个百分点。目前,我校“‘多维有序’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项目荣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被推选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近日,上海市教委批准我校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所”,旨在进一步深化、创新、辐射、推广这一成果。

我校以学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素质教育的攻坚问题作为创新实验项目,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和推进,带动了学校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学校在转型中的快速发展。我校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人文德育模式特色鲜明,在沪上乃至全国独树一帜;以博雅教育实验、德语理工实验、科技创新实验为重点的菁英培育形态逐步凸显,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1] 钱源伟.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内涵与外延[J].教育评论,200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