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位山村代课教师的坚守

一位山村代课教师的坚守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赵松灵的教学成绩,邢校长如数家珍,“1992年,赵老师来的时候,是全乡第一名。1996年,全乡代课教师整顿,她的文化考核名列全乡第二名。1997年,赵老师教的6个学生考进了乡中学,通知下来那天,可是全村乡亲敲锣打鼓到学校接她啊!1998年,全乡统考,她教的五年级语文获全乡第二名。2006年,她教的学生,有9个进入全乡前100名。”可接到日思夜想的通知书时,她傻眼了,面授费600元,这对当时的赵松灵来说不啻于天文数学。

100元的工资,她拿了整整10年;

本乡一所中学每月300元请她去,她没有走;

洛阳市某私立学校以月薪900元聘她,她没有走;

学生要她一起去南方打工,一个月1000多元,她还是没有走……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她痴心不改?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矢志不渝?

来吧,让我们一起走进深山,共同见证——

一封村民的来信,将记者引进了大山。密密麻麻写了5页的信,言辞恳切,要记者一定写写他们村里的一位“好老师”。

循着信中的线索,2007年4月28日,记者赶往嵩县德亭乡元湾小学上村教学点。从嵩县县城向南,汽车一路沿着伊河岸边崎岖的山路缓缓前行,虽然是大晴天,仍颠簸得厉害,路面上深深的车辙,似乎在向我们诉说,雨雪天这里会是怎样的泥泞。

下午3点,记者见到了村民信中所说的“好老师”——赵松灵。

上村教学点只有一个复式班,一年级10个学生,二年级6个学生。32岁的赵松灵,是这里唯一的老师。

见到记者,赵松灵有些手足无措。一阵忙乱之后,她安排孩子们上自习。我们则坐在教室后面的一大片空地上,随她走进记忆的河流。

“自小,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当老师。”看似平常的一句话,赵松灵却说得很重。

坚守在山村教室里的赵松灵

“我姐没有上过一天学,她经常背着我到学校听课。姐常跟我说:‘好好学习,长大当教师,让咱农村女娃有书读,别再走我的路。’”

1988年,赵松灵初中毕业报了中师,没能如愿。为了教师梦,她毅然复读再考。第二年,中考成绩一下子超过中师录取分数线30多分。可这一年,中师却不招复读生了。

“连续两次与中师无缘,使我的情绪很低落,学习也没了劲头。”赵松灵说,“后来,教数学的谢老师告诉我,上高中将来可以报师专,照样可以当老师,让我又有了希望。”就这样,赵松灵走进了嵩县一中的校门,并且成绩直线上升。

然而,就在高考前的1992年5月,她最敬重的姐姐——自杀了。

说起姐姐的死,赵松灵把头扭向一旁,似乎不想让记者看到她眼里的泪光:“姐的命太苦了。她没有上过学,三岁就订了亲,却没遇到好人家。我觉得,她之所以自杀,就是因为没有文化,遇事想不开。”

姐姐的自杀使母亲过度悲伤,导致精神失常。一连串的家庭变故,让赵松灵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复习。高考成绩出来了,赵松灵的教师梦又一次破灭。

“当时,父亲为我指了两条路,要么复读,要么到一所林业管理站上班。”赵松灵说。

但这两条路她都没有走,因为她听说德亭乡正在招代课教师。

“为了能当老师,我偷偷从县城跑到德亭报了名。”这是她第一次没听父亲的话。

招教考试成绩揭晓了,赵松灵是全乡第一名!

1992年8月25日,这一天,赵松灵记得很清楚。就在这一天,她背着家里人,偷偷跑到德亭乡杨湾小学报了到。

赵松灵被安排在三年级,教语文,还担任班主任,月工资52元。“钱不能算多,但我特别满足。”至今提起来,赵老师的话语间还透着兴奋,“一是我终于如愿当上了教师,二是可以照顾姐姐留下的孩子,当时她唯一的女儿小丽就在我教的那个班。”

然而,从县城向山村迈出的这一步,并非那么容易。

当初,恐怕连赵松灵也想不到,为了走上讲台,她竟然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亲情。

“因为我放着父亲在县城给我找好的工作不干,偷偷跑到德亭当老师,父亲彻底寒了心,再也不认我这个女儿。此后5年,家里和我没有任何联系,就是1994年我结婚,家里也没来一个人。”

我们低声交谈的时候,周铁军——赵松灵的丈夫——始终静静地坐在一旁,没有一句话。

“其实,高中时有不少男同学对我有好感。毕业后,他们有的上班,有的参军,都以不同方式向我表示过,但一听说我到乡里当了代课教师,没有一个不反对的。但是,我选对象,别的不说,首要条件就是要支持我当老师。”赵老师看了一眼身材瘦削的丈夫,眼神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柔情,“和铁军结婚,首先就是因为他支持我教学。”

在赵老师家里,我们看到一张她结婚时的照片,奇怪的是新娘和学生一样穿着校服。

赵松灵说:“结婚那天,因为娘家没来人,铁军是到学校接的我,学生们就当起了我的娘家人。”

“那天,我的学生一大早就来到了学校,一个个像过年似的,穿得干干净净。他们手里拿着油菜花,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路唱着歌,步行五六里路将我送到了婆家,还一直陪我到半夜。”看着10多年前的留影,赵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虽然没有父母的祝福,但孩子们的纯真歌声让我成了一个幸福的新娘。”

下课了,不大的校园里热闹起来。不知是哪个小家伙喊了一声:“赵老师,跟我们一起玩吧!”于是,好多孩子都要求:“来嘛,赵老师!”

赵松灵朝我们歉意地笑了笑,站起身。

她一会儿跟这几个男生打乒乓球,一会儿跟那几个女生踢毽子,最后还和没有东西可玩的孩子做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会儿工夫,赵松灵的额头已渗出了汗珠。

看得出来,在赵松灵的心里,学生是多么重要,她用心地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受到冷落。

上课时间到了,记者提出要问孩子们几个问题,赵松灵点点头。

“在你们眼中,赵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好人!”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她怎么好啊?”

“有些题我不会做时,赵老师不烦我,认真地教我!”

“赵老师总是给我们烧热水喝。”

“下雪了,路不好走,赵老师就不让我来上课。等天好了,她再给我补。”

…………

就在记者和孩子交流时,校园残损的围墙外,不时有人影晃动。原来,听说记者来采访,许多村民也来到了学校。

村民朱润生,是第一个给报社写信的家长。他说:“俺的两个孩子都是赵老师的学生。现在,俺家老大在郑州上学,老二在县城上高中。要不是赵老师,说不定这俩孩儿现在都得待在家里。听说上边要清退代课教师,你说,这么好的老师,要是走了,这学校估摸就得撤。元湾小学离这儿七八里地,远不说,路还差。上村要是没这学校了,年岁小的孩子恐怕就上不成学了。”

村民李才娃说:“俺孩儿叫李记科,曾经是赵老师的学生。孩他娘去世得早,赵老师经常留他在学校吃饭,还给他洗头、理发。记科现在外面打工,上次打电话还说:‘我在学校学习不好,可赵老师处处照顾我,给了我生活的希望。她家要是有啥事,咱可一定要帮!’”

村民吴领现说:“原来学校没有自来水,学校吃水,都是娃们到井边用辘轳打水。有一次,一个孩子头上被辘轳把碰了个大包。赵老师没吭声,把自己家的猪卖了,找人给学校装了自来水。你们说说,这样的好老师去哪儿找啊?”

山里人话不多,可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听了还是让人禁不住心头热乎乎的。

说话间,元湾小学校长邢天吉也专门搭别人的摩托车赶了过来。

“赵老师不但对学生好,课教得也好。”说起赵松灵的教学成绩,邢校长如数家珍,“1992年,赵老师来的时候,是全乡第一名。1996年,全乡代课教师整顿,她的文化考核名列全乡第二名。1997年,赵老师教的6个学生考进了乡中学,通知下来那天,可是全村乡亲敲锣打鼓到学校接她啊!1998年,全乡统考,她教的五年级语文获全乡第二名。2006年,她教的学生,有9个进入全乡前100名。”

邢校长似乎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内心的波澜,只是紧握着记者的手:“咱这儿确实离不开赵老师啊!”

其实,从当上代课教师那天起,赵松灵就一直在为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而不懈地努力、再努力。

1993年,她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可接到日思夜想的通知书时,她傻眼了,面授费600元,这对当时的赵松灵来说不啻于天文数学。——当时,赵松灵的工资是52块钱。

“我要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还要供姐姐的女儿上学,哪有钱去交这面授费?我想找父母要,可父母被我伤透了心,咋会给我钱?我真感觉仿佛天底下就剩我一个人,孤立无援。我把自己关在屋里一整天,就一个人呆呆地坐着。”

第二天是个星期天,当赵松灵打开屋门时,她惊呆了。

课堂上,赵松灵对学生严格要求

课间时,赵松灵与学生一起游戏

“班上37个学生齐刷刷地站在门口,班长手里提着东西。原来,孩子们见我没去班里,以为我病了,他们卖了家里的鸡蛋,买来红糖、白糖,想趁星期天来陪陪我。”

“这是我当老师以来最感动的一次!”赵松灵说,“我撕了通知书,心里想,编外就编外,只要能跟孩子们在一起!”

1997年,赵松灵报名参加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中师函授班,但又是钱成了绊脚石。

“这次的学费是1300块钱,我当时的工资是100块钱,还老是拖欠。那时,我女儿刚两岁,小丽正在上初中。”

东拼西凑,赵松灵只借来800块钱。眼看着这次机会又要失去了,父亲托人捎来了500块钱!这对她来说,实在是太意外了。要知道,5年来,家里跟她没有任何来往。

后来赵松灵才知道,原来,父亲在县城遇到村里的一个学生家长。那人的一席话彻底打动了老人的心:“老叔啊,您可为咱村培养了一位好老师,您的女儿教得可好了!”

回忆起上函授的那段经历,赵松灵除了兴奋,就是辛酸。

为了省钱,每次她都是徒步15公里到德亭乡学习。为了赶时间,她只好半夜起床。有一次下大雪,桥上积了许多雪,她折了树枝边扫边走。有一次桥上结冰,她就用围巾包了沙子,洒着走着。有一次掉进河沟里,馒头被风刮走,她只好饿了两天。有一天她无钱住店,就蜷缩在麦秸垛旁过了一夜……

两年的时间,两年的干粮就凉水,赵松灵硬是读完了中师,取得了中师毕业证书。

眼下,她正在备考普通话证书。“听说有了普通话证书,我就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了。不管结果如何,有希望我就要努力!”

说到这里,赵松灵指给记者看校园里她亲手栽下的白杨树:“如果有一天,我被清退,离开学校了,但孩子们看到这些树,应该会想起我吧,想起曾经有一位没有教师资格的老师,在这里教过他们。”

其实,赵松灵有很多次机会可以离开,但为了山里的孩子,为了不辜负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和厚爱,每一次,她都选择了留下。

邢校长对记者说,1999年8月,德亭乡四中的陶校长几次打电话,要请赵松灵过去:“老邢啊,你一个月给赵老师100块,还没现钱;我给250块钱,外加50块钱生活费,你看行不?你就忍心看赵老师一家人作难?”

“陶校长说的是大实话。从1997年到1999年,村里说的是每月给赵老师100块钱,可一直拖欠,加起来有3000多块啊,到现在也没给。为工资的事,学校的代课教师换了好几茬,只有赵老师一直坚守在讲台上,连句牢骚话都没有。”邢校长说到这儿,满脸的愧疚,“特别是1998年,学校另外一位代课教师,因为一直领不到工资,就带着收上来的学生的书杂费辞职了。眼看要开学了,学生没有课本可怎么办?又是赵老师卖了自家的猪,换了480块钱,补足了亏空,才没有耽误孩子们的功课!”

“当时我是动摇了,想走。”赵松灵说,“可当陶校长派车来接我那天,学生家长听说了,拥了一院子。看见我包的被子,有几个家长竟大骂陶校长。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还能说什么,只能选择留下。”

2006年,洛阳市一所私立学校以每月900元的薪水聘请赵松灵,又一次被她拒绝了。她说:“我家有困难时,乡亲们替我看孩子,给我送柴火,帮我收庄稼。他们对我这么好,我不想因为这事再让乡亲们伤心。”

然而,命运偏偏跟赵松灵过不去,接踵而来的家庭不幸让她再次陷入两难境地。

2000年,一直支持她教学的公公病倒,卧床不起。

2003年,嫂子患癌症去世。

2004年,哥哥因伤致残。

2005年秋天,丈夫打工时又不幸小腿骨折,需住院治疗。

家里,公公还在卧床,一日三餐不能离人。医院,丈夫需要陪护。自己和哥哥的孩子,都要有人照顾……一个弱小的女子,要用什么样的力量才能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与此同时,只有她一个人的上村教学点,又没有人可以替换她。

赵松灵弱小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高负荷的辛劳——2006年11月4日,她晕倒在讲台上!

孩子们哭了,村民们赶来了。

一个在外打工的学生听说赵老师的情况后,专门赶回家,动员她去广东打工:“赵老师,咱别再受这份罪了。在那边,怎么说一个月也能挣1000多元!”

赵松灵为难了。再这样下去,整个家都会被拖垮的!可一想到要离开心爱的讲台,想到因她的离开而可能失学的16个孩子,她更是心如刀绞。

“我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赵老师家里实在是太难。”村民朱润生说,“为了留住这么一位好老师,大家实在没办法了,让我给县里写信求助。”

收到群众的来信,嵩县教育局派工作人员于2006年11月27日来到了学校,看望赵松灵,了解有关情况,并及时向领导作了汇报。

12月7日,县教育局苏局长又亲自来到学校,慰问赵松灵,并给她送来了1500元钱。说起那天的情形,赵松灵的话语里满是感激:“我把局长送的1500元现金给公公看时,老人艰难地说:‘咱家世代种田,连个乡干部也没见过,现在,县领导这么看得起咱,咱可不能干瞎!’”几天之后,老人含笑离开了人世。

料理完公公的后事,赵松灵给苏局长写了一封信,一五一十地汇报:“我用您留下的钱安葬了老人,剩下的400元,还了公公生前的药钱184元,还了我1998年上中师欠的债200元,还余16元,我给学生们每人买了一个本子。大恩不言谢,我将努力教学,回报县教育局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2006年新年前夕的12月28日,苏局长再次来到学校,为赵老师送来200元钱,他说:“读了你的信,我很感动。山区教育需要执著的坚守,人民不会忘记你。”

面对记者,赵松灵说:“只要我在讲台站一天,我就要对得起父老乡亲的信任,对得起领导的关怀,更对得起这些可爱的孩子……”

山间的夜色似乎来得要早一些。记者离开时,赵松灵没有出来送,学生们还没有放学,那三尺讲台还需要她去坚守!

☆原载2006年5月12日《教育时报》

■一年前,《教育时报》的《一位山村代课教师的坚守》让无数读者认识了她;

■一年来,爱心从四面八方向她和她那一个人的教学点涌来;

■一年后,她拿出社会各界的捐款重建破旧的校园,也在大山中建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