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现状一瞥

国内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现状一瞥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大陆地区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方面的文献进入快速增长期,表明该服务已经引起大陆图书馆界的广泛重视,学科化服务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的另一焦点集中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构建方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还可以看做是参考咨询服务的延伸。网络的利用,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工作方式和服务水平,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功能及服务内容均可通过网站体现。

2.2 国内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现状一瞥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博士论文库、一些重点高校的图书馆中的博士论文库(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些国内图书馆网站(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研究性网站等的检索,对国内与学科化知识服务相关的文献与实践案例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筛选,从而把握国内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发展的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中国期刊数据库》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owledge Infrastrueture,CNKI)的系列产品之一,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累积全文文献500多万篇,题录1 500万余条,而且其知识来源于国内6 600种核心与专业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因此,其研究热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领域的研究状况,选取中国期刊数据库上的文章来进行分析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中国期刊网(CNKI)上1987~2009年间,通过主题中含有“知识服务”、“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等为检索条件,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科类别中检索期刊论文,得到了学科化服务文献数量发展分布图,如图2-4所示。

img17

图2-4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文献数量发展分布图

从图2-4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地区学科化服务方面文献数量持续平稳增长。进入21世纪之后,文献数量开始突飞猛进,从2001年的28篇,跃升到2008年的282篇,文献数量在八年间翻了三番有余。我国大陆地区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方面的文献进入快速增长期,表明该服务已经引起大陆图书馆界的广泛重视,学科化服务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通过文献调研也不难发现,与“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专指度一致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也没有形成理论指导体系。由于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更多表现为学科馆员制度或学科服务与知识服务的结合,因此,在相关研究成果中,往往是隐含了学科化服务,如刘学军的论文“基于知识服务的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21]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的热点之一集中在平台建设方面,如论文“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设计[22]”、“高校图书馆自助式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23]”、“基于图书馆2.0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24]”、“基于CNKI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构建与学科化服务研究[25]”、“基于博客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实证研究[26]”等,这些论文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构建学科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实现技术和实现方法等。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的另一焦点集中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构建方面。刘佳在“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中认为: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包括六个基本组成要素:学科知识服务用户、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智能化平台、信息资源库、学科知识库、学科馆员业务平台[27]

徐恺英等从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入手,以学科为基础,依靠高校的资源和人力优势,构建出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认为学科知识服务系统由学科知识服务用户、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库、学科知识库几部分构成[28]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分析和提炼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出发,建立学科化知识服务机制,从制度、服务和资源几方面研究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实施机制[29],以期深化学科化知识服务。关于学科化知识服务的组织与管理问题,也进入到部分研究者的视野,比如有研究者依据高自主性、注重创新、成就感强、流动性强等学科馆员应具备的特征。分析学科知识服务团队与职能部门在产生基础、管理模式、组织形式、业绩评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提出一种开放式、柔性化的学科知识服务团队的管理模式[30]。关于学科馆员模式的研究成果则从组织模式、内容模式、制度模式到工作模式等均有涉及。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还可以看做是参考咨询服务的延伸。一般认为,图书馆的专业(学科)咨询馆员是图书馆的精华,设置学科馆员、院系联络馆员等岗位,使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可以覆盖并成为用户信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贡献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便用户,使之可以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得到帮助;二是通过馆员与用户间的咨询接洽,能够及时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最大化用户的服务收益并提升信息获取的效率;三是通过直接接触,为开展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契机。在数字化时代,学科咨询服务也在发生着变革,有人说是从定位性服务(Location of Services)向传递性服务(Delivery of Services)的转变,而且参考咨询馆员也要向“信息存取馆员”(Information Access Librarian)、“技术咨询师”(Technical Consultant)等角色转换。2006年年初,加拿大McGill大学的Lorie A.Kloda做了一项关于图书馆咨询馆员在数字化时代解答咨询问题所使用的参考源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咨询馆员使用电子参考源的比例是他们使用印刷本参考源的6倍,解答问题所使用的信息源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数据库(占23.92%)、其他咨询馆员(占23.6%)、图书馆目录(占15.03%)、Internet网页(占12.27%)和参考工具书(占9.38%)。可见,数字化环境已经对图书馆学科化咨询服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2.2.2 国内实践调查

我国图书馆包含了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图书馆。大陆地区图书馆调查对象主要选取了“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因为这些大学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学术积累、人才优势、技术实力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各类高校领先地位,其图书馆也可以反映国内学科化服务的基本发展状况,并且具备进一步开展深层次学科化服务的需求与实力。

网络使读者用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享受图书馆的服务。网络的利用,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工作方式和服务水平,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功能及服务内容均可通过网站体现。首先选取了112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表2-2)[1]和16所港澳台地区图书馆(表2-3),主要采用网上调查,结合文献分析的方法,整体了解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的情况。

表2-2 大陆地区开展学科服务或学科导航的高校图书馆基本情况

img18

(续表)

img19

(续表)

img20

(续表)

img21

(续表)

表2-3 港澳台地区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基本情况

(续表)

img24

2.2.2.1 国内学科化服务模式特征分析

根据表2-2中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在中国大陆“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当中[31],在图书馆网站精确定位“学科服务”的仅有6所图书馆,分别是:河海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和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

鉴于目前学科化服务主要是以设立学科馆员或学科联系馆员的形式开展,可能没有直接体现出“学科化服务”这样的提法,因此扩大了学科化服务的界定范围,在网上调查时把提到学科馆员、学科联系人或者是院系联系人的图书馆都视作开展了学科化服务。按照这个标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图书馆有33所,所占比例不足30%;其中有29所高校学科化服务栏目里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学科分工及联系方式。有10所图书馆在主页上写明了采用“图书馆员-图情教授”的学科化服务模式。在这29所图书馆当中,中国人民大学设置了31个学科馆员,是目前大陆地区学科馆员人数最多的高校图书馆。有17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人数在10名以上。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图书馆较多的地区是:上海3所,江苏4所,湖北4所,北京5所。总体来说,大陆地区学科化服务普及率还不够高,学科化服务人数与国外相差悬殊,地区发展也不均衡。

有些高校图书馆虽未明确提出学科化服务或学科馆员,但是其开展的服务中涉及学科导航服务,而这项服务也是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因此把“学科化服务”的界定范围拓宽,统计图书馆主页中包含学科化服务或学科服务、学科馆员或学科导航服务的图书馆数量。按照这个标准,共有82所图书馆,约占调查总数的73%。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具有学科化服务的图书馆已经较为普遍。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展学科导航服务的82所图书馆当中,有8所无法打开链接或者没有实际内容,有4所图书馆是关于数据库或期刊的导航库,没有按照学科划分;在其余60所真正提供学科导航服务的图书馆中,有20所图书馆使用自建导航库,有30所图书馆使用CALIS学科导航库,另有10所图书馆既使用CALIS学科导航库,又有自建学科导航库。开展学科导航服务有助于图书馆进行虚拟馆藏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功能,也是高校图书馆现代信息服务的深层次产品。然而目前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系统提供的网络资源链接数量明显偏少,绝大部分学科所提供的链接资源只有几十个、十几个甚至几个,远远低于一个优秀的学科导航系统所应该提供的资源数量。并且,在资源选择上缺乏标准和明确要求,导致资源质量偏低,加之更新不及时,进而影响到整个学科导航服务的质量①。

依据同一标准,通过网站调研考察港澳台地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开展情况(参见表2-3),与大陆地区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开展现状相比,在港澳台地区高校图书馆中的覆盖程度略高些,约为81%。值得一提的是,港澳台地区图书馆学科导航服务的资源种类及揭示深度普遍都好于大陆地区图书馆,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反映出学科化服务开展的深度和实效。

如果以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率先引入“学科馆员”制度算起,国内学科化服务已经走过了10余年的发展历程。除了网站调研外,还通过会议调研的形式,重点考察了国内有代表性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发展现状。2008年10月,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主办,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了“学科服务创新与深化”高级论坛(以下简称“丹东论坛”),可以说是对这十年实践的系统总结和研讨。由于应邀参加本次论坛的15家单位的32位代表,均来自两岸三地学科化服务开展较有特色的图书馆,因此,论坛主题针对性和实践性强,15家单位分别介绍了各自学科化服务的实践现状与发展思路,如表2-4所示。

①注:在本次调研中,复旦大学图书馆无法链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没有具体联系人。

表2-4 国内15家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基本情况①

img25

①注:表格根据丹东论坛会议文件整理。表格中■表示已开展的业务,□表示未开展的业务。

(续表)

img26

(续表)

img27

丹东论坛对于“学科馆员岗位设置及队伍建设”、“服务内容、模式及管理机制”、“当前学科服务的难点与对策”、“学科服务融入教学科研一线的创新理念与发展思路”等备受关注的问题均有涉及。而关于学科馆员深层次服务如何开展,学科馆员绩效考核标准及具体执行,学科馆员与咨询馆员的分工、学科馆员的管理与考核,如何让学科馆员融入院系,如何建立学科馆员队伍的考评、激励机制,发挥其工作主动性,学科服务未来的方向,学科馆员评价等,则是参会代表希望多开展交流的问题,也是优化和深化学科化服务需要明确和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2.2.2.2 国内外学科化服务实践比较

国外以学科馆员制度为表现形式的学科化服务的发展经历了半个世纪,形成了完备的学科馆员制度,并积累了扎实的学科化服务基础,形成了共性的学科化服务内容特色。同时,国内也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在学科化服务的探索及实践方面初现成效。在前面对学科化服务整体实践有所把握的基础上,本节精选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加以比较研究。

表2-5列出了中美两国知名大学的学科馆员设置情况以及开展的学科化服务内容比较。

表2-5 中美知名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设置情况比较①

img28

①注:本表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报告《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动向》整理。

(续表)

img29

从表2-5可以看出,美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庞大的学科馆员队伍,平均数近百人,达到了99个。学科馆员的设置通常都是以二级学科,即专业为服务对象,对学校里几乎所有的学科专业都有覆盖。基本上每个二级学科都有至少1名学科馆员。例如,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网站上可以看到众多的学科指南网页[31],有些学科分得很细,如在商业类下面提供金融市场、工业研究、投资等10个研究方向的学科网页。

近年来学科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科馆员参与院系专业课教学以及科研课题。2006年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仅主馆就参与了179门课程的合作授课[32]。事实上,目前欧美许多高校的学科馆员已渐渐地成为对口学科院系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值得注意的是,近1~2年来,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国外高校图书馆由于经费不足和人员短缺,已经关闭了部分学科分馆,如昆士兰大学图书馆,其多个分馆已合并成几所主要图书馆,某些学科的馆藏完全收进学院中[33]

根据表2-5国内13所知名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设置情况来看,国内大学的学科馆员的设置绝大多数都是以学院或学科大类为服务对象。学科馆员数量远少于国外大学,平均数仅为11个,图书馆为每个院系配备的学科馆员数量平均不到1个,学科馆员数量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覆盖的学科面有限,学科馆员的工作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科,只能保证一些重点学科的服务,基本上未深入到学院下设的二级学科。而且,国内大学的学科化服务内容与欧美大学相比相对简单,不够深入,大部分国内高校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的描述中包括了表2-5中列出的1-5项的服务内容,仅有少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把参与到院系科研课题中明确列在工作职责中。

可见,国内学科化服务无论从学科馆员人数、提供服务的学科数、服务的深度及专业性等方面,与美国高校都有较大差距。尽管国内图书馆对学科化服务的认识不断加深,但学科化服务的实践依然处在起步阶段,服务的专业性、精深度与国外高校还有较大差距,这也为学科化服务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不难发现,学科化服务作为图书馆适应新型用户信息需求的全新服务模式,已经逐步走进研究者的视野,并从概念的引入,意义的分析等抽象层面,转入体系架构、模式构建、平台建设、组织管理等具体研究领域,这也预示着学科化服务已经从空洞的理论世界进入到实际操作的广阔天地。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研究课题,往往更需要理论层面的及时总结与有效指导。但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缺少系统梳理的理论研究成果,研究还远不够全面及深入,尚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国际性研究机构与组织。总体看来,国内外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征:

2.2.3.1 服务实践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

就“学科化服务”的实践现状而言,无法深入到“学科”内部开展服务是其最大瓶颈,而尴尬的是,理论的发展又滞后于当前的实践,因此造成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理论又没有及时总结和梳理实践这样的两难境地。目前国内尚没有一本系统介绍及阐述“学科馆员制度”或“学科化服务”的著作问世。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考咨询/数字参考咨询”、“知识服务”方面。无论是“参考咨询”还是“知识服务”,都可以看做是学科化服务的一个方面。“参考咨询”范围过窄,不能涵盖学科化服务的全部内容。而“知识服务”又过于宽泛,且现有研究多是基于宏观应用层面或企业组织进行论述,针对图书馆特定情境及用户个性化需求所设计的服务模式缺乏,对于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实质借鉴意义有限。

2.2.3.2 国外的研究偏重实务操作层面,国内借鉴需考虑区域差异

国外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历史较长,因此不乏相关著作,但这些著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某种单一服务项目的介绍,如服务营销、对外拓展、Web2.0各种工具实践等[34],对学科化服务缺乏比较完整的系统化阐述;另一方面是围绕“学科馆员/学科联系馆员”的工作职责和具体实践展开,如与学习、教学环境结合[35],基本以个体服务案例展示为主,这类研究对于特定学科或学科馆员工作有借鉴意义,但对于整体学科化服务的组织、实施、管理与研究等能提供的借鉴稍显不足。况且由于国外学科化服务和知识服务的发展历史较长,已经拥有了良好的服务基础与实践案例,与国内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有所差异,因此不能全盘照搬地引进,需要进行本土化的吸收和调整。

2.2.3.3 研究重点倾斜于模式构建与平台建设,但过于零散,缺乏对实践的全面总结

从国内现有的实践发展来看,学科化服务虽然是以高校图书馆为开展主体,但不容忽视的是,专业图书馆(包括中科院系统的科研院所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等,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的学科化服务实践。几类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尽相同,服务模式各异,但服务目标与形式都有互相可以借鉴之处,但现有的相关研究多是围绕高校图书馆展开,也有以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代表的学科化服务系列研究,但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进而构建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服务模式与机制,则是现有理论研究的空白点。

学科化服务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中的服务模式[36]。目前各种类型图书馆所开展的学科化服务模式都不尽相同,但基本涵盖了针对不同学科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和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源推荐、过滤、导航、建设,学科咨询、学科情报追踪与研究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等形式。学科化服务是一项由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动态驱动,尤其融合了团队力量和用户参与,注重整体保障和服务内涵建设,同时通过宣传推广不断拓展服务影响的系统化工程。因此,对当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化服务实践及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新型的学科化服务模式,并与适应当前信息环境及用户需求变化的理念、模式有机融合,才能突破现有瓶颈,切实提升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K.Humphreys.The Subject Specialist in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J].Libri,1967,17(1):29-41.

[2]Eldred Smith.The Impact of the Subject Specialist Librarian on the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in The Academic Library:Essays in Honor of Guy R.Lyle,ed.Evan Ira Farber and Ruth Walling,Metuchen,NJ:Scarecrow,1974:71.

[3]RUSA Reference Guidelines:Guidelines for liaison work in managing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2009-04-04].http://staging.ala.org/ala/mgrps/divs/rusa/archive/protools/referenceguide/guidelinesliaison.cfm.

[4]Lois Mai Chan.Immroth’s Guide to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C].4th ed.Colorado:Libraries Unlimited,Inc,1990:19.

[5]Robert B Downs.Preparation of Specialists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J].Special Libraries,1946(37):209-213.

[6]Charles A.Crossle.The Subject Speeialist Librarina in an Academic Library:His Role and Place[J].ASLIB Proceedings,(1974),26(6):236.

[7]J.Periam Dantno.Book Seleetion and Collections:A Comparison of German and Ameriean University Librari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37-38.

[8]Samuel B.Bandara,Subject Specialist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Need[J].Libri 1986,36(3):205-206.

[9]Dicknson Dennis W.Subject specialists in academic libraries:the once and future dinosaurs[C].New Horizons for Academic Librarie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Boston,1978.Edited by Robert D Stueart.Munich and London:Saur,1979:438-444.

[10]Herman H.Fussler.The Bibliographer working in a Broad Area of Knowledge[J].college&Researeh Libraries July1949(10):201.

[11]Richard Gaston.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Subject Librarian,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UK Development,Examined through 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he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1(7):19-36.

[12]A.Holbrook.The Subject Specialist in Polytechnic Libraries[J].New World Library,1972,73(15):393-396.

[13]Stephen Pinfield.The Change Role of Subject Librarians in Academic Libraries[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1,33(1):32-38.

[14]Rodwell,John,Fairbairn,Linden.Dangerous liaisons?:defining the faculty liaison librarian service model,its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J].Library Management,2008.29(1-2):116-124.

[15]HardyGeorgina,Corrall,Sheila.Revisiting the subject librarian:a study of English,Law and Chemistry[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7.39(2):79-91.

[16]Richard Gaston.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Subject Librarian,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UK Development,Examined through 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he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1(7):19-36.

[17]Rodwell,John,Fairbairn,Linden.Dangerous liaisons?:defining the faculty liaison librarian service model,its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J].Library Management,2008.29(1-2):116-124.

[18]Cataldo TT,Tennant MR,Sherwill-Navarro P,et al.Subject specialization in a liaison librarian program[J].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2006,94(4):446-448.

[19]Hardy Georgina,Corrall,Sheila.Revisiting the subject librarian:a study of English,Law and Chemistry[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7.39(2):79-91

[20]北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共包含北美地区123所图书馆,其中10所为公共、政府和非营利研究图书馆,113所为大学图书馆。按国家来划分,16所属于加拿大地区,107所属于美国。在123所图书馆中,学术型图书馆占92%,包括14所加拿大的图书馆及99所美国的图书馆。

[21]刘学军.基于知识服务的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22]陈茗君.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设计[J].图书馆,2009(4):68-69.

[23]杨勇.高校图书馆自助式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12):1844-1847.

[24]任树怀等.基于图书馆2.0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58-62.

[25]陈恩满.基于CNKI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构建与学科化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5):96-100.

[26]孙翌,郭晶.基于博客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实证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104-107,119.

[27]刘佳.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8]徐恺英,刘佳,班孝林.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3):53-55,116.

[29]何丹青.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动因分析与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4):26-28.

[30]吴凤玉.学科知识服务团队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0):84-86,100.

[31]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Guides.[2009-9-20]http://www.library.cornell.edu/services/guides.html.

[32]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Bibliographies,Tutorials,and Guides Prepared for Specific Classes.[2009-9-20].http://www.library.cornell.edu/olinuris/ref/classbibs.html.

[33]Keith Webster.Future of Libraries:International Trends.[2009-9-20]http://www.lib.stu.edu.cn/accessory/Topic8_Keith_HK%20INTNL%20TRENDS.ppt.

[34]Laura B.Cohen,Library 2.0Initiatives in Academic Libraries.2008.

[35]Dale,Penny,etc.Subject Librarians:Engaging With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M].Ashgate Publishing,2006.

[36]郭晶,林琪.图书馆学科服务规划及制订方法[J].图书馆杂志,2008,27(10):32-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