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改革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探索
1.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学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路子,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沉淀太深,高校体育教育的实践表明,原有的体育教育思想、教育体系、教学模式以及方式方法的改革步子仍然不大。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也难以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因此,我们对改革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进行立项研究,从分析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构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管理等体系,探索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个性化发展模式。对深化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转变体育教育思想,更新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代表我国各省市(除台湾、港澳地区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水平的部分高校共200所,其中国家重点高校52所,一般院校148所,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方法:对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人员、体育教师、普通学生(二年级以上学生),发出问卷:管理人员400份,收回336份,收回率84.00%,有效问卷325份,有效率96.73%;体育教师600份,收回527份,收回率87.83%,有效问卷522份,有效率99.05%;学生2000份,收回1686份,收回率84.30%,有效问卷1612份,有效率95.61%。问卷设计咨询了6位教育学和体育学教授意见,并进行了2轮的教授问卷评判,评判结果进行了一致性相关的著性检验,符合调查研究的要求。
②访问调查方法:对50所高校进行了专访,其中重点高校20所,一般院校30所;访问了学校体育教育实施现状和改革设想以及建议,并查阅了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等相关材料,观察了学校体育课内、课外开展情况。
③文献资料方法:通过Internet和手工查阅自1990~2002年3月期间我国的体育类学术期刊和体育教育专著,对涉及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和比较分析。
3.分析与讨论
(1)对《体育与健康》教育概念的认识分析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教育部体卫艺司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根据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提出的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对体育教育改革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当前高校的认识现状,调查结果(表3-6)表明,有1.9%的体育教学管理者、13.6%的体育教师、13.7%的学生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指体育和健康的总称;有66.2%的体育教学管理者、44.6%的体育教师、11.5%的学生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指在体育教育中强化健康教育的要求;有25.5%的体育教学管理者、27.8%的体育教师、63.7%的学生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6.4%的体育教学管理者、11.9%的体育教师、7.8%的学生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在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教育思想,更科学有效地组织体育教育过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这说明当前高校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差异较大,不够准确,也较混乱。绝大多数人群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处理两者教育的关系问题,这实际是弱化了体育教育改革的认识,好像是要把健康教育拉到体育教育的阵营里代替或加强体育,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观念,急需加强宣传学习,提高认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说明体育教育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手段,要强化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功效。教育部体卫司制定的有关《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文件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也说明课程的性质是体育。杨贵仁司长在2001年1月指出: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乐观生活态度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我们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合并而成的一门综合课程,更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体育教学要向健康教育转变”,它是体育教育自身的改革,赋予了体育教育新的思想和要求。
表3-6 我国部分高校对《体育与健康》教育概念的认识现状调查结果
(2)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分析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体育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归宿。它决定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也是评估体育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据,对整个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长期以来,体育教育目标一直是学校体育理论界研究与讨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不少学者对原有的体育教育目标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改革观点,对修正体育教育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体育教育的现状表明:原有的体育教育目标几经修改完善,力求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导致理论表述繁杂,含义多样,方向性仍不太明确,工作中不好操作,实践中仍以体育达标作为体育教学和锻炼活动的指挥棒,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不少体育教育专家认为:仍然是体育教育思想的认识差异,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水平,从而主张不同的体育教育观念,使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和内涵不能反映实践的需要。可见,明确体育教育思想是确定目标的前提。我们来看看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的认识状态,调查结果(表3-7)表明:有22.8%的体育教学管理者、26.1%的体育教师、28.0%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要以健身教育为指导思想;有25.2%的体育教学管理者、17.8%的体育教师、17.2%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要以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有37.5%的体育教学管理者、44.3%的体育教师、30.2%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有4.3%的体育教学管理者、4.8%体育教师、16.4%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要以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只有10.2%的体育教育管理者、6.7%的体育教师、7.3%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要以健康体育为指导思想等。这说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观念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和认识的多样性,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必然影响体育教育目标的确定性和改革的方向性以及成效。专家座谈认为: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等的总体认识和看法,体育教育思想就是对体育教育的总体认识和看法。当前高校流行的这些体育教育思潮,应该说都有其积极意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但是,作为整体观的教育思想,就要充分反映体育教育的现象、规律、问题和要求,指明其发展方向。健身教育强调的是体育教育的生物作用,全面发展反映的是体育的多功能要求,但太笼统,没有体现体育教育的特殊性。终身体育强调的是从学校毕业后继续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快乐体育注重的是体育教育的心理效应,它们都没有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整体现象和规律,因而不能作为总体认识的教育思想。否则,会使体育教育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导致实践中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的后果。只有健康体育能较好地反映体育教育现象的本质极其问题的总体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就包括了生物效应、心理效应、社会适应的要求,这说明健康体育思想涵盖了上面多种体育教育观念的内涵,符合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我国要求树立的“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因而用它作为体育教育思想是比较恰当的。
表3-7 我国部分高校对体育教育思想的认识现状调查结果
明确了健康体育教育思想,那么如何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呢?访问调查认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应不同于中小学体育教育目标,要反映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使体育教育目标具有明确的宏观方向性,又要有微观的层次性和操作性,真正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据此,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体育文化知识,增强体质,养成健身习惯,成为健康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任务是:
①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②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③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培养体育意识和精神;
④进行体育道德、意志品质教育。
完成体育教育目标任务的要求是:从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入手,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着眼,将培养体育意识和精神以及体育道德教育贯穿全过程。根据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实际,形成学段、学年、学期、单元以及课时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具体要求,从而构成高等院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图3-6)。
图3-6 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3)改革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体育教育内容是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育内容改革一直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研究的课题之一,至今,竞技体育内容体系与传统体育内容体系的不同观念,仍在讨论与碰撞中求发展。那么高校体育教育内容改革的现状如何呢?我们调查结果了解到:有61.2%的高校认同仍然是以现代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来设计安排体育教育内容体系。有22.4%的高校认同是以传统体育项目和一般性健身活动为主体,来组织体育教育内容体系。也有16.4%的高校认同是以竞技项目与传统项目各半的比例,来安排体育教育内容体系。由此看出,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内容仍以竞技项目为主体,但在认识上仍有差异。我们在访问调查中发现,多数人群认为:竞技体育是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对学生有较大的激励和教育作用,也是国际体育交流的需要,所以,要以竞技体育项目作为教育的主体。有一部分人群主张:学校体育不同竞技体育。不能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搞竞技体育,有个别人甚至认为:要把竞技体育赶出校园,应当发展休闲与健身体育。还有少部分人认为,体育教育内容要多样化,什么体育都要开展,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显然,当前高校对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在观念上有差异,反映出对教学素材、教材、教学内容的认识不足,对竞技体育与传统体育或健身体育的认识差异,仍是影响体育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因。从理论上说,竞技项目与竞技体育、传统项目与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素材等是不同层次的概念。竞技体育是以极限负荷为主要特点的运动,竞技项目是竞技体育活动的形式,它可以大负荷,也可以是小负荷表现出活动方式;传统体育与传统项目也一样,既可以成为极限运动,也可以作为休闲活动;它们的分界线是活动的目的不同,而不在于什么项目。教学素材是广泛的体育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是从教学素材中精选出来的,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确定的教学材料。因此,可以认为,竞技项目、传统项目及其他体育活动都是体育教育的素材,都可以精选为体育教育的内容,只要能更好地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就行。那么,如何从广泛的体育素材中精选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呢?我们访问师生调查了解到:高校体育教材不同于中小学教材,不能简单地重复中小学教学内容,要提高其深度,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据此,来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图3-7)。它包括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体育保健理论与方法、体育康复理论与方法、心理调节与卫生方法、体育娱乐与休假方法、体育文化与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在具体选编教学内容时,还应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分层次\有重点地选择经实践反复证明是有较高价值的《体育与健康》方面内容,使之形成具有教学指导性和终身健身与保健性的工具书。
图3-7 《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框架
(4)改革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组织和方法体系
体育教育的组织与方法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和实施办法。当前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组织和方法的现状如何呢?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高校一般都开设二年体育课,只有25.6%的高校第三学年开设选修体育课;采取班组授课的高校占98.2%,打破班组上课的高校占1.8%;分男女、分专项班上课的高校占83.5%,不分男女和专项班上课的高校占16.5%;课外采取俱乐部制的高校占21.6%,没有采取俱乐部制的高校占78.4%;开设体育理论课的高校占74.1%,没有体育理论课的高校占25.9%。这说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组织形式改革不大,仍然以传统的授课形式为主;选修体育课设置不够,仍有一些高校无体育理论课,这不利于大学生获得应有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课外体育俱乐部组织虽然有所发展,但需要进一步完善;男女生分班、分专项教学比例较高,但是否分班教学,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从访问调查和现场观察了解到,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运动技能传授法和体能锻炼法为主体,创新改革很少,反映出当前体育方法研究滞后。急需深化改革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适应体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那么,应当如何改革呢?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教学应该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隐性课程的教学作用。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习惯来自于人的兴趣爱好的培养和长期活动的体验。体育教学特点也反映出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因此,体育教育的组织形式应把课内与课外、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环境和氛围,重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学习与体验。体育教育时限应该坚持课内2年、课外4年不断线,但课的组织、学时、学分安排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课的类型应该采取理论传教课、实践练习课、学生活动课等三种形式;课的组织应采取相对稳定班组、相对松散班组、完全自愿参与班组等三种方式;教学方法应把讲授法、练习法、环境感染法、氛围体验法、宣传诱导法、心理咨询法、自我锻炼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学组织和方法体系(图3-8),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多种多样的具体教学办法。
图3-8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学组织和方法体系简图
(5)完善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与评价是保障体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与评价的现状如何呢?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2.4%的高校认同,体育管理组织机构健全,他们从校级到系部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体育组织体系,并有负责体育工作的人员;有47.6%的高校认同,他们的体育组织不够健全,系统化不够,或只有简单的体育部机构。有35.2%高校认同,他们的体育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有64.8%的高校认同,他们的体育制度不够完善或执行不好。有46.4%的高校认同,他们对体育教师工作质量定期严格考核;有55.6%的高校认同,他们不定期考核或领导随意考核。有36.7%高校认同,他们对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严格实施;有63.3%的高校认同,他们实施体育合格标准不够严格或不实施。访问调查也反映出:目前体育管理存在着严重的长官式的行政命令和人情管理方式。这说明高校体育管理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难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然影响着体育教育质量和改革的成败,应引起高度重视,完善高校体育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改革呢?访问调查认为:要搞好体育工作的管理,应该建立健全组织和管理制度,选好、用好管理人员,完善监督机制,才能提高管理效益。现代管理科学认为:任何事物的管理都应该以系统原理为先导,人本原理为核心,效益原理为目标,三者有机结合,贯穿在管理过程的始终。因此,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管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把系统观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效益目标落实到教学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其次,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把组织形式、管理规章、实践操作办法统一到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上来,形成一套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图3-9)。
图3-9 《体育与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4.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改革现状仍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够准确,体育教育思想的认识差异性较大,导致体育教育仍以体育达标为指挥棒,体育教育内容以竞技体育为主体,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体育,管理与评价的随意性大等问题。针对现状,我们系统地分析了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概念、目标、内容、组织方法以及管理评价等问题的改革策略,进而构建了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体系,提出了改革《体育与健康》教育个性化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模式,对指导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课程建设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但在实践运用中应该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上,建立完善个性化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具体的课程模式和操作运转办法,推进高校体育个性化的健康发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总结经验,丰富完善课程体系,更好地为祖国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