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个人价值基于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

个人价值基于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首先对不同性别、来源的重点高中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各层次上的得分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点高中学生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负性情感得分19.77,说明重点高中学生有较低的消极情感。由表1可见,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总体满意感、学业满意感上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这表明重点高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自我价值感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点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分析

我们首先对不同性别、来源的重点高中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各层次上的得分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点高中学生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整体生活满意感得分178.41,总分为259);积极情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得分23.95,总分为42);负性情感得分19.77(总分为56),说明重点高中学生有较低的消极情感。从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维度来看,高中生体验到了较高的家庭满意感和学业满意感,分别为40.67(总分为49)和39.05(总分为49)。

男生的负性情感显著高于女生,F(1,256)=8.603,P<0.05;年级、城乡效应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均不显著。

3.2 不同学业成绩的重点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表1 不同学业成绩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方差分析表

img47

注:①表中数据为变量的F值;②*P<0.05,**P<0.01

由表1可见,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总体满意感、学业满意感上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用L-S-D方法进行事后比较后发现:学业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学生的整体满意感显著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其中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整体满意感最高,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整体满意感最低;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业满意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

3.3 不同学业成绩的重点高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的比较

我们以学业成绩为自变量,对重点高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各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表明:重点高中学生个人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在学业成绩变量上差异显著。用L-S-D方法进行事后比较后发现:学业成绩优良的高中生的个人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都要显著高于成绩中下的学生,而成绩优秀与良好两类学生之间的个人取向家庭价值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成绩优秀的中学生的社会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要显著高于良好和中下的学生,而学业成绩良好和中下两类型学生的社会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3.4 重点高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为了解重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对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重点高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的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重点高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自我价值感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

为进一步了解重点高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将被试分别在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量表和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得分分为高中低三组(按照两个量表总分的高低,将前后27%的职校生分为高分组,低分组,中间46%的重点高中学生为中分组),对高中低三组不同组别的社会取向的一般自为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分别与主观幸福感进行单因素分差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主观幸福感也越高;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主观幸福感也越高。

3.5 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作了学业成绩和自我价值感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选生活满意度回归方程的变量依次为学业成绩、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三个变量能联合预测生活满意度57.4%的变异,其中预测力最好的为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预测力达到了0.468;入选正性情感回归方程的变量为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两个变量能联合预测正性情感42.2%的变异量;入选负性情感的回归方程的预测变量为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与负性情感相关系数为0.294,对负性情感的解释能力仅为8.6%。

表2 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注:SS———社会特殊自我价值感;GS———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GI———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