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汉语拼音:经堂教育中的“小经”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回族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和经堂语都是汉语的一种变体,但一方面由于回族汉语中使用大量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另一方面也由于历史上回族民间能读写汉文的人还是很少,尤其是作为回族民间知识分子的“念经人”一直都是使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为书写工具的,这使得以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的“小经”文字有了诞生和流传的基础。可以说,“小经”文字正是诞生在回族经堂教育“说”汉语却“写”阿拉伯文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上。
“小经”又称“小儿锦”、“消经”,即“消化经文”的意思。关于小儿锦产生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证,但根据小经的特点推测,最早的来华穆斯林中可能就有了。目前可查的最早的小经是元代至元五年至六年(1339年7月9日至1340年6月26日)间,立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内的一块颂扬修建清真寺善举的阿拉伯文碑,碑上有用小经拼写的撰文者及修寺建寺人员的姓名和籍贯。小经的广泛运用则是在经堂教育兴起之后,经堂学员们为了记忆、掌握、消化所学经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字以作注释和笔记。小经并不限于经堂学生们使用,包括经师和阿洪也使用,因为很多经师不会汉文,就用阿拉伯文拼写汉文。明清以来,出现了阿洪们用小经写的大量的经文边注、笔记、信札等实物。目前发现最早的用小经写的经籍之一,是清初一位佚名阿洪写的《塔志尼》。小经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回族的宗教生活,很多清真寺的阿拉伯文、波斯文石刻中夹杂着大量的小经。小经还被回族人民广泛的运用与日常生活中,用来学习汉语、写日记、书信等。
《阿拉伯语-小经词典》,148页,长安金启善撰,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工具书。该词典是以字母顺序排列单词,词首和词中字母首次组合时均以红色书写两个字母的名称,以醒目区别。书写格式为黑体字横写正文单词,每个单词上方为斜写的一行或两行释义,采用三种方式释词:(1)小经形式的经堂语语义释词。(2)阿拉伯语同义词释词。(3)阿拉伯语同义词和小经共同释词。编撰者金启善(1882—1967年),陕甘著名阿洪,字宝亭,号金五,西安人,著作颇丰。该词典是小经研究和双语词典编撰重要史料。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十八日成本,手抄本,竹纸,线装,手写体,朱、墨色,页面27×15cm,缺后半部分。西安丁旭藏。
直到当代,部分回族与东乡族、撒拉族中还流行着不少用“小经”书写的宗教读物。如民间流传的经堂教育用书有油印本《回教必遵——小经释意中阿对照》、《小经东热岁黑乃》,影印本《穆民教诲(小经)》、《小经〈古兰〉》等。有的学者认为,“小经”文字不仅对我国回、东乡和撒拉等族穆斯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汉语研究中也有特殊重要性,这主要是因为“小经”文字实际上上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之一。
用小经文字拼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的语言与文字是分离的两套系统,方块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表意文字,不能表示读音。这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字母文字是截然不同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汉字的这种独特性有利有弊。自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有人试图探讨汉字的“字母化”,尤其是在电脑时代,汉字一度被认为是不能电脑化而要被淘汰的文字,这种观点当然言过其实了,但说明了汉字的弱点。而我们今天使用的拉丁化的汉语拼音系统基本上是解放后才逐渐推行,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的,今天的汉语字典也完全是按照读音来编排的。回族“小经”文字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远早于今天使用的拉丁化汉语拼音的阿拉伯字母汉语拼音版本。对这种仍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文字的保护和研究才刚刚开始,它应被视为回族在语言文字领域对祖国的又一独特贡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小经也有很大的缺陷,各地区汉语方言的不同,造成小经拼写的混乱。人们都按本地的方言去拼写小经,从而造成这种拼音文字拼计上的困难。拼写小经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同人书写习惯上的差异,使他们写出的小经千差万别。
如果说“小经”文字还是一种不成熟的文字方案,存在拼写规则不规范、有随意性等问题的话,则还有一种与之相关的比较成熟并仍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文字:东干文。德国学者吕恒力博士认为,汉语只有两种通行的书写文字:方块汉字和东干文。方块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而东干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东干文是分布在前苏联境内中亚地区的东干族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与其文字相配套的语言是以陕西方言为主的西北汉语方言。
我们对中亚的东干人大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们是清末回民起义时期被迫迁徙到中亚地区的中国西北回族的后裔,目前约有10几万人,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西北汉语方言,并以之作为自己民族的语言。据学者研究,东干文的创制正是在回族传统的“小经”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可以看作是“小经”文字的延续、发展和成熟。
当代东干文(西里尔)字母表
1927年,前苏联东干族知识分子亚瑟尔·十娃子等人响应政府的民族语言政策,在东干人民间长期流传的“小经”的基础上创制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母表,共有35个字母(阿拉伯文有28个字母)。后来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拼写的东干文,共有31个字母。这套拉丁化的文字方案于1929年正式使用,先后出版了30多种东干文教科书,并于1932年创办了东干文报纸《东火星》。1953年后,东干文拼写方案又改为西里尔字母拼写。这一文字体系一直沿用至今。东干族学者使用这种文字创作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种看起来像俄文的文字,读起来却是地道的陕甘方言,这本身是汉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因为中国虽有多种方言,但却只有一种书写的文字。像东干文这样以汉语方言为基础的书写系统,是独一无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