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文译著活动的创始

汉文译著活动的创始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活动,是经堂教育的一个直接的后果。他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第一个“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学者,他的出现,充分证明了回族经堂教育在培养宗教人才、延续伊斯兰学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汉文译著活动的创始

中国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活动,是经堂教育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如前所述,经堂教育的师生多数汉文水平较差,他们直接研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原著,并在此过程中发明了经堂语这种独特的教学语言。但伊斯兰教是一个积极入世的宗教,经师们一方面必须要面对更广泛的目不识丁的听众,另一方面则必须要回应汉文化传统和汉族学者的疑问,这就产生了如何用中国化的语言表述伊斯兰教义的问题。汉文译著的学者,都是那些“经汉两通”的学者,特别是有一定的汉文功底,能够用汉文直接译解、著述的学者。其中有的本身就是阿洪,如清初的舍蕴善,其汉文功底尚有欠缺,译文仍保留着浓厚的经堂语特点,有学者认为其晦涩难懂。另一类学术成就更高的是汉文功底深厚、专门从事汉文译著的学者,如王岱舆和刘智,可以说毕生的精力都花在这里了。

汉文译著的作品,大都来自经堂教育里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他们的方法,则是“寓著于译”,既不是纯粹的翻译,也不是纯粹的著述,而主要是一种注解式的翻译。其实这种著述方式,无论是在伊斯兰世界还是中国,都是有起深刻的学术渊源的。伊斯兰世界的学问,基本划分为“传述的”(纳格力)和“理性的”(阿格力)两类,前者包括以经注学、圣训学、教法学、教义学为主体的伊斯兰教传统学科,后者则是以哲学、自然科学为主体的理性的学科。在中国,则历来就有“六经注我”的说法,是说学者注释前人经典,实际上却是借此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国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一种学术活动。到刘智的时候,则把这个活动推向了顶峰,“著”的成分明显超过了“译”,并且构建起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哲学体系。

广泛意义上用汉文表述伊斯兰教义的活动,可能从唐宋时代就零星地出现了。现存唐宋时代一些清真寺的汉文碑刻、匾联,就具有这方面的意义。但基本上到明代才真正出现了中国化的伊斯兰哲学术语和理论。目前所知,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块哲学碑刻是济南南大寺保存的明嘉靖七年(1528年)的《来复铭》碑。撰写碑文的人是当时南大寺的掌教陈思,全文共155字,原文“共九行,足行十九字,字大如拳”。

无极太极,两仪五行,元于无声,始于无形。皇降衰彝,锡命吾人,与生俱生,与形俱形。仁人合道,理器相成。圣愚异禀,予赋维均。是故心为郛廓,性为形体。繇太虚,有天之名;繇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存心与性,以事其天;慎修厥身,以俟此命;主敬穷理,以养此性;戒慎恐惧,以体此道;不愧屋漏,以事此心。斯与造物为徒矣。不尔,天顾畀之,人顾弃之,其将何以复帝者之命?

该文主要借助了宋儒张载的学说,强调造物主的实有,以及认主修身,完成向造物主的回归。这显然已经开启了把伊斯兰教义与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路。二十多年后,胡登洲创立了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一百多年后,出现了较早有影响的汉文译著,即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和《希真正答》,然后是张中的《归真总义》和《四篇要道》,他们两位都是在明末清初开始其译著活动的,跨越了明清两个朝代。

王岱舆(约1584—1670),名涯,以字行。号“真回老人”,约于明万历年间出生于南京。王岱舆在《正教真诠·自叙》中披露了自己的家世:

予祖属籍天房,缘入贡高皇帝,订天文之精微,改历法之谬误。……遂授职钦天监官,赐居此地,准免徭役,与国始终。

可见王岱舆出身于一个回族天文世家。据说他从小接受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其授业老师是是江南著名经师马君实。根据《经学系传谱》,王岱舆是经堂教育创始人胡太师的五传弟子,其传承的谱系是:胡太师—→冯二先生—→冯伯菴—→张少山—→马君实—→王岱舆。[2]

王岱舆在二十岁以后才开始研习儒家经典。他认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现状是“人之不我知”,而其原因就是“居斯土,而不明斯文”,也就是中国穆斯林缺乏自我表述的能力;因此,王岱舆立志学习儒释道之学,寻求在汉语语境下阐发伊斯兰教义的方式,这是他汉文译著活动的文化动因。民国十二年(1923年),马福祥在《王岱舆先生墓碑记》中评价他说:

以天方学者博通儒书,广译经典,为中亚学说沟通之鼻祖。……于天方学说独见其大,身体力行,非犹夫占毕小儒寻章摘句,空言无补者也。

金吉堂撰《王岱舆阿洪碑》也认为,

正教在华,有闭关自守之称,而前此之阿林,对教义之所以然,往往不能彻底发挥。独王公岱舆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敢言,正教光辉,因之昭著。

始建于明代的北京三里河清真寺院内保存着王岱舆的墓碑

他的著述主要是在晚年完成的,其中《正教真诠》最早于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南京刊刻问世。另两本著作《清真大学》和《希真正答》,可能是清初问世的。他被誉为“学通四教(佛、儒、道与伊斯兰教)”,现在看来,应该是“学通五教”,还应该加上天主教。他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第一个“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学者,他的出现,充分证明了回族经堂教育在培养宗教人才、延续伊斯兰学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约在明朝顺治年间,王岱舆在北京辞世,他的墓碑至今还保存在北京三里河清真寺里。

img41

张中译《归真总义》

张中(约1584—1670),又名时中,字君实,自称“寒山叟”,苏州人。他先师从著名经师张少山,崇祯四年(1631年)译著《克里默解》,讲解认主学要旨。崇祯十一年(1638年)后追随印度经师阿世格三年,深得苏菲要义,并根据听讲所记汇集成《归真总义》一书。清初顺治三年(1653年)他在扬州讲学,译成《四篇要道》,讲述伊斯兰教义学要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