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思想伴随着坚船利炮一涌而入,中国文化界也掀起了一股反思传统文化、改革传统教育制度的新文化运动。在这一时代背景中,回族也开始了自己的新文化运动。但回族新文化运动有着自己的特色,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而是在坚定信仰的同时,对原有的教育制度进行适合时代的改革。
《醒回篇》影印本
回族新文化运动当中,首先兴起的是各种现代报纸刊物,作为宣传新思想、呼吁改革的阵地。回族青年最早创办的现代刊物是由留东清真教育会出版的《醒回篇》,他们基于强烈的爱国救亡和振兴回族的使命感,编辑刊物,“以笔代舌”,目的是“唤醒吾回之热度”,以“宗教与教育为之起点,推之社会由是开明,国家由是强盛,天下由是又安”。在《醒回篇》中,江苏镇江的教外人士李兆芝在《回教振兴策》中提出,宗教改良必须由学习经典、兴办学校、创立社团和创办报纸开始。此后,大量的回族报刊出现。20世纪前半期,回族创办的刊物不下100余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1929年成达师范在北平创办的《月华》杂志。1927年天津创办的《伊光》月报,1929年昆明创办的《清真铎报》等,也都有较大的影响。这时也出现了回族人办的白话文现代报纸,1904年丁宝臣在北京开办了《正宗爱国报》,1907年丁竹园在天津开办了《竹园白话报》。他们怀着“真理救国”、“教育救国”的热情,其报纸带着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责任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救亡图存的思想。丁竹园曾经非常精辟地说,保卫国家就是保卫教门。
回族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特征,就是特别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在《杨敬修等呈请创办清真教育会》一文中,杨敬修把兴办回回教育之必要性和意义阐释为:
我国回民居全国人数十分之二,积习相沿,向所习者只亚拉伯教典,于中国文绝少问津。故步自封,虽有相当数量之学堂,而裹足不前;虽有可造之子弟,而甘自暴弃。盖缘宗教之信力强大。遂迂泥固执,此外之教育皆视为不必要之故耳。使终此否塞,教育何由而推广,民族何由而进化,其关系于宗教者犹轻,关系国家者乃甚重也。
其所倡导创建的清真教育会,任务在于:
专以回民教育为限,开启设学之心,奖进向学之念。演说劝导,总以教育发达,养成国民之资格为目的。……
俾莘莘教徒,鼎故革新,剪除固陋之习,纳身文明之界;满汉各团体相须相待,共成为完全之国民。国家富强之基,其在是乎。
丁竹园热心提倡回族教育和关心伊斯兰前途,提出“念书最能兴扬教门,不念书最能败坏教门,”因此,“惟有多立小学堂”,“不怕穷凑,一要设法使教民子弟强迫着念书,念书的一多,自然就容易筹生计了”,“但求教育与实业日见发达,宗教亦就自然的光荣了。”
镇江山巷清真寺为江南大寺之一
与此同时,清末民初还兴起了很多从事教育的回族社团,著名的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童琮在镇江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回族教育团体“东亚穆民教育总会”,受到留学日本的回族学生的支持和赞助,后改名为“东亚清真教育教育总会”。1908年,该会在江苏镇江穆源学堂召开第一次大会,临近各地相继设立分会,该会宗旨是“盖欲为中国全体回教谋教育普及也”,“集合教门之精粹,立一教育之标准……务使教门聚落之区皆有学堂,凡教中子弟俱入学受业”。1907年,留学日本的回族青年发起成立留东教育会,会员36人,分别来自国内14个省,云南籍的保廷梁为会长。该会的宗旨是联络同教情谊,提倡教育普及和宗教改良,并刊行《醒回篇》。1909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清真董事会”,主要在上海指导各清真寺整顿教务,聘请教长,保障正常宗教活动,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等,成绩显著,该会一直持续到1958年。1933年5月在南京成立的“回民教育促进会”,是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特许成立的准官办机构,选定马鸿逵、马麟、唐柯三、马邻翼、时子周等人为委员。该会宗旨为促进回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在其工作大纲中,对于边疆地区回民教育、回汉学生沟通、力促回民学校合于部颁规定等方面尤为重视。其他回族教育组织,还有1913年成立的兰州回教劝学所(后改为兰州回教教育促进会)、1919年成立的常德回族教育辅助会、1922年成立的西宁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1936年成立的北平市回民义务教育协进会等。这些组织大都在进行民族教育改革,倡导新式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回族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特征,就是成立了全国性的回族伊斯兰教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有1912年7月王宽等人在北京牛街礼拜寺发起成立的“中国回教俱进会”,该会设在西单清真寺内,推马邻翼为首任会长,以“兴教育、固团体、回汉亲睦”为宗旨,,主要工作集中在“兴学”和“兴教”这两个方面。按照其章程规定,其主要任务有:(1)组织适合本教之报社,刊发日报或周报(后办有《穆声月报》和《穆光》半月刊;(2)倡设男女小学校及艺徒学校;(3)倡设男女工艺厂,并力谋生计改良之法;(4)组织法政讲习所或假期讲演社;(5)翻译上乘经典附以说明,使教旨灿烂于世界;(6)调查同教户口及生活习惯各状态;(7)提倡俭德,凡衣、食、居及嫁娶、丧祭、岁时宴集,概崇节俭,以期力挽浮俗;(8)编辑白话论说,分送各处掌教,在聚礼时讲演,以期输入国家思想、世界常识;(9)提倡回文学堂兼授汉文及其他必要之学科;(10)劝导剪除发辫及组织妇女缠足。该会一直活动到1936年5月,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分会、支部,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回族伊斯兰教团体。
白崇禧在伊斯兰教开斋节上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初,时子周、王静斋在河南发起成立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出刊通告。四、五月间,白崇禧等政界人士在武汉改组之,推理事35人(后增6人),监事9人,以白为理事长,时子周、唐柯三为副理事长。1939年迁往重庆,并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称“中国回教救国协会”。1942年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战胜利后改名为“中国回教协会”,设在南京太平路清真寺。该会成为继中国回教俱进会之后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回族伊斯兰教团体,为组织抗日救亡、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做出了贡献。到1948年3月,该会在全国有分会39个,支会388个,区会322个。1949年后岁国民党迁往台湾。
1942年中国回教协会第二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留影
前排左起第四人为唐柯三,第五人为白崇禧,第六人为时子周,第八人为仝道云女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