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造过程与成果表达

科技创造过程与成果表达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从选择创造发明课题开始的。选题在科技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创造发明的质量与水平,是对创造者才能的真正检验。科技创造成果的商品化,是指发明变成各种商品,为消费者提供真实的服务。这一阶段是科技创造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目前我国科技创造实践中较为薄弱的一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科技创造取得成果后要及时申报专利,使自己的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法律的保护。

第三节 科技创造过程与成果表达

一、科技创造过程

一个完整的科技创造过程,一般要经历选择课题、方案构思、实验研究和课题验证等基本阶段。对各个阶段,又可以划分为若干环节和步骤,使创造者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朝着创造发明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并最终取得成功。

1.选择课题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从选择创造发明课题开始的。创造发明课题,即那些尚未被开发的各种新方法和新产品,构成创造发明的对象。它决定创造的具体方向和目标,直接关系创造的效果、效益甚至成败。总结科技创造实践经验,选择课题应遵循需要性、可能性和相对最优三项原则。

选择课题的基本过程包括:

一是调查研究。即调查社会需要,包括生产、生活和技术本身的需要。在思考分析中找出可能构成目标的问题,再围绕这些问题,进一步广泛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使针对问题的某些模糊设想逐渐明朗。

二是捕捉目标。运用创造者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态度和知识经验,并借助良好的方法、技巧,捕捉到创造发明课题。

三是评价筛选。按立题依据、实施条件和后果预计三项准则对选题进行复验。具体来说,立题依据主要看创造发明目标满足需要的程度、课题的科学性和可靠程度,评价课题的必要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实施条件是看人员、设备、组织、经费概算、进度,评价课题的可靠性、经济性和时间性。后果预计则看课题预期达到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市场前景,以及可能产生的对生产、生活、社会、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评价课题的价值性、适用性和安全性。

选题在科技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宁可多下工夫谨慎从事,反复斟酌,多费点时间,也不可草率行事而遭至“一步输、步步输”。拥有2 360项发明的日本发明家中松义郎认为,创造发明的三个要素是理论、意念和生命力,其中生命力就是指选题具有实用性,在社会上有生命力。

2.方案构思

构思方案是创造发明过程中的实质性攻关阶段,其思维特征和过程特点类似沃勒斯的创造过程四阶段的“准备期”、“酝酿期”和“明朗期”。在这个阶段中,创造者的头脑处于最激烈、最紧张的冥思苦想状态,是渐变与突变的辩证统一过程。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创造发明的质量与水平,是对创造者才能的真正检验。

方案构思的基本过程包括:

一是调研、搜集资料。其目的是掌握有关创造课题的信息,了解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世界各国的生产发展进程具有其共同性。当你遇到这个问题时,可能其他人在你之前已经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其他人可能已经解决了一部分,甚至完满地解决了你所遇到的问题。不弄清情况就着手研究,有可能重复造成浪费。

二是思考酝酿。思考酝酿是在占有大量与课题有关的情报信息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进行的深层次思考。思考酝酿的重点一般放在科技创造的难点或关键点上,如采用怎样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来实现创造要求等。

三是产生创造性设想。围绕一个目标进行持久不懈的多方位观察,学习消化有关知识,加工处理有关资料,经反复思考酝酿,在头脑中灌输和储存大量与创造目标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信息。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利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技巧来加工已知的东西,就会产生飞跃和突变,形成创造性设想。

四是构思建立模型。模型包括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几何模型、结构模型和工艺模型。具体讲要完成三个环节:一是对方案的结构、系统等设计反复构思,给出设计图,写出设计说明书,建立结构模型和几何模型;二是计算设计的可行性,针对所建立的结构、几何模型,建立数学、物理模型,进行全面计算,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和图形仿真等;三是利用计算机实体建模技术建立实体图形模型。

3.实验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提出技术方案后,要通过科学实验和样品试制,验证新技术方法和新产品发明的方案构思的正确性。科学家巴斯德曾说:“实验室和发明是两个相关的名词”。爱迪生从小就热衷于实验,29岁时建起自己的实验室,这是他进行各种创造的“工厂”,设备比当时著名大学的都要多、而且昂贵,创造的累累成果都诞生于实验室。

(1)实验研究。实验研究首先要选择是在人为条件控制下对实验对象进行科学观察,还是在研究对象通常所处的环境下进行科学考察。其次是确定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按照实验的步骤分为预备性实验、决断性实验和正式实验。预备性实验是一种小规模的预试,以决定是否值得在更大范围和规模中进行实验;决断性实验是指从总的方面做一些实验,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然后再分细节检查,而不是一下子全面铺开;正式实验是在预备实验或决断性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周密设计然后进行的实验。此外,按实验中量与质的关系来分,可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按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又可分为析因实验、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

(2)小批量试制。对于产品发明,只有通过小批量试制,才能使设计方案更完善,使新产品达到预期指标。小批量试制必须严格按设计图纸进行,发现缺陷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对要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还要进行中批量试制,以检验设计是否适应商业性生产要求。

4.工业化和商品化

科技创造成果的工业化,是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发明离开实验室的狭小天地,进入各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科技创造成果的商品化,是指发明变成各种商品,为消费者提供真实的服务。任何发明,只有经过工业化和商品化之后,才能显示出创造的价值。这一阶段是科技创造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目前我国科技创造实践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许多专利发明就是因为缺少这一环节而不能转化为现实成果。一般说来,职务发明比较容易实现工业化和商品化,而非职务发明就更难一些。贝尔为推广他发明的电话,东奔西走于美国各大城市巡回表演,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才使电话得以普及。

对于非职务发明者来说,要特别注意选题的需要性原则,善于借助有实验条件的部门进行实验研究,增强市场经济观念,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正确处理成果转化的相互关系。个人发明者实现成果转化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将技术转让给企业;二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三是自己集资或以技术入股方式合作办厂。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科技创造取得成果后要及时申报专利,使自己的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法律的保护。

二、文献检索与工具书的使用

作为科技创造者,常常需要博览群书,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有的人得心应手,很快查到所需文献,有的人却耗时费力,甚至面对书的海洋束手无策。为此,要求科技创造者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并正确使用工具书。

1.文献在科技创造中的作用

科技文献来源于科技创造,又能动地作用于科技创造,成为推动、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造往往是从利用现有文献开始,在产生新文献后结束。在科技创造过程的各个阶段,文献都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

首先,科技创造的选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研究人员针对研究课题所需文献进行检索、阅读、综合、分析、思考、消化、研究的过程。文献资料可使科研人员弄清这一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是否进行过?进展的情况、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水平如何?从而明确得出这一课题是否有必要进行研究和如何进行研究的结论。科研人员在充分掌握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所制订的课题研究方案,就会对研究对象了解更全,思考更深刻,提出的设想更符合客观规律。

其次,科技创造的设想必须通过实验和试验进行证实,才能成为科学结论。科学实验和试验是对未知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在实验和试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对在实验和试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准确解决,既取决于科技人员的专业知识、思想方法和意志,同时也取决于研究人员能否及时获取有关文献资料,在借鉴前人经验中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启示。很多事例证明,文献资料往往是促使科研人员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折点。

第三,科技创造成果往往需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进行表达。撰写科技论文需要查阅大量文献,特别是最新发表的文献资料。这是因为科技创造既有创造性的一面,又有继承性的一面。只有以文献资料为依据,才能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研究论文的科学结论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而科学论证又必须在充分掌握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科技创造活动中的时间分配情况大致是:查阅文献资料占整个科研时间的50.9%,进行实验研究占整个科研时间的32.1%,从事编写报告时间占整个科研时间的9.3%,开始思考、计划时间占整个科研时间的7.7%。而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搞科研项目时,从选题到完成仅查找文献资料的时间,要占去整个科研时间的1/3。

2.计算机文献检索

随着科学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发展,科技文献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大。据国外统计,目前全世界出版的科技期刊达6万余种,每天发表科技论文约40万篇,每年出版的科技图书约有15万种,每年约产生70万件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每年约增加40万件,科技文献大约每7~8年翻一番。有人因此将科技文献急剧增加的现象称之为“知识爆炸”和“文献的海洋”等。

为适应科技文献的剧增,文献的载体形式向着高密度信息存贮方向发展。如一个卡片大小的面积,可容纳几千页书的文字甚至更多;半个手掌大的磁带可以录下一个人一天讲8小时,一共讲300多天的信息量。而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文献载体的单位记录面积还可能缩小。有人提出,根据现代科技发展水平,有可能将文献载体的单位记录面积缩小到原子尺寸。上述高密度存贮信息必须采用光电技术,使用计算机进行阅读。

目前计算机文献检索已经历编制书目索引、成批处理、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四个发展阶段。所谓编制书目索引,是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编制书目索引;成批处理是指定期由专职检索人员处理批量提问,并将结果分别提供给用户;联机检索是指将终端设备用通讯线路和计算机联接起来,并实行“人机对话”,随时提问和立即可得答复的检索过程;网络检索是指将许多计算机检索系统联结成网络,这样就可以从某一台电脑的某一终端,检索任何一台计算机的资料库,使用户大大增加获得全面情报的可能性。这种科技文献自动检索网络的建立,标志着文献检索已进入到“科技文献—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传递新阶段。

3.工具书的使用

工具书是广泛收集某一范围的知识材料,按一定方式加以编排,供解决疑难问题或提供资料线索的一种图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具书已形成庞大的体系。就工具书的检索功能而论,可分为“向导型”和“教育型”两大类。“向导型”工具书的功能是提供文献资料线索,引导读者在书刊的沧海中查检资料。这类工具书又可分为:第一,书目或目录。这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较早的一种检索工具书。如出版目录、馆藏目录和联合目录等。第二,报刊索引。这是一种浓缩后的报道文献内容的检索工具书。如期刊索引、报刊索引和期刊文摘等。第三,工具书之工具书。如工具书书目或指南、专科文献指南和报道新版工具书的期刊等。“教育型”工具书的功能旨在传递信息、排疑解难。通过“教育型”工具书,可以直接、迅速地掌握某些基础文献资料。这类工具书又可分为百科全书、辞书(包括辞海、字典、词典)、年鉴、手册和类书、政书等。百科全书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收录各种专门名词和术语,按词典形式分条编排,解说详细,也有专科的百科全书,如医学百科全书和农业百科全书等。年鉴是汇集截至出版年为止(着重最近一年)的各方面或某方面的情况、统计等资料的参考书,如世界年鉴、经济年鉴。手册是介绍一般性的或某种专业知识的参考书。类书是摘录各种书上有关的材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备检索的书籍,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书就是一种治学的利器。为正确使用工具书,除了解工具书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外,应当重视使用工具书的一般程序。为省时省力,在使用工具书时至少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是由大到小。先将查检范围放得大些,然后逐步缩小,避免出现遗漏。最好先翻阅一些有关工具书的工具书,以便对某方面的工具书有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再去查阅工具书本身。查阅之前,也不妨将查检范围放得大些,这样有助于了解某类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相关的其他方面往往会给我们的研究专题带来意外启发。

二是由浅入深。选用工具书收集文献资料,应注意由知识结构的表层逐步过渡到深层中去。为此,不妨从语言词典用起,对词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语源词典了解某个词的历史。然后再通过百科全书或百科词典进一步了解基本概念与历史背景,最后通过期刊索引和书目深入到专题文献之中。

三是由近到远。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先通过期刊索引、专科年鉴以及近期书目,了解有关专题当前的动态资料,然后再通过早期书目回溯历史文献;二是先通过中文工具书收集中文资料(包括译成中文的资料),然后再通过外文工具书收集外文资料。这样就可以利用国语优势在较短时期内获得较多知识,同时为进一步收集、掌握外文资料打下基础。

三、科技论文与著作撰写

科技论文和著作是科技创造成果的重要表达形式。一部好的著作,一篇好的论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逻辑上的一致性。前后概念和观点等都应协调一致,而不能互相矛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能自圆其说”。二是对以往理论的概括性。论文或专著中所提出的见解或理论,要对以往理论所能解释的事实都能概括解释,并具有抽象性和简单性的形式。三是能提出自己独立的、但经过充分论证的新见解。这样的论文或专著才具有独创性,能自成一家、独树一帜。四是科学的严谨性。作为一篇好的论文或专著,其科学内容包括公式、计算数据、引用资料和实验等,都不能有丝毫错误,要反复认真核对,做到精益求精。五是形式的优美性。论文、专著的文字、图示和表格等要符合美学原则。前面的提要、后面的后记、参考文献、人名和概念索引都不能有遗漏或差错。

撰写科技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包括:

(1)论文标题。又称论文题目,它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容的“窗口”。拟定论文标题,应达到准确性、简洁性和鲜明性的基本要求。

所谓准确性,就是用词要恰如其分,反映实质,表达出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例如,像“不锈钢的机械性质”这类标题就欠准确,过于笼统。因为不锈钢的种类很多,究竟指的是哪一种类,没有反映出来。如果按文章内容将标题改为“Ni、Ti和Me对不锈钢机械性质的影响”,则符合准确性要求。

所谓简洁性,是指在把内容表达清楚的前提下,标题越短越好,以便记忆。如“关于采用变位方法减轻啮合冲击能量以降低齿轮传动噪声的机理研究”,标题字30个,语句过长,宜作改动,如用“关于齿轮变位法降低噪声的机理研究”作标题要适合一些。对于过长的标题也可采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办法,如“齿轮传动降低噪声研究——采用变位法降噪的机理”。

所谓鲜明性,就是一目了然,不费解,无歧义,便于引证和分类。例如,“关于米勒的维纳斯研究”这样的标题,就很像是美学方面的文章,其实不然,它是人类工程学方面的论文。这个标题的弊病在于缺少反映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如果将上述标题改成“关于米勒的维纳斯的人类工程学研究”,就可以使该标题具有鲜明性,而不致引起研究范围的含糊不清。

(2)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即内容提要,是将文中最重要的内容摘录出来,其作用是使读者看后能了解论文的概貌。摘要虽然放在论文前面,但往往是最后写成的。

衡量一篇摘要是否合乎要求,主要看它是否简短、精粹和完整。所谓简短,是指篇幅短。除另有要求外,一般摘要的字数应为正文的5%~10%,不要超过250个单词。精粹是指摘要中要包含文章的精华。完整是指它可以独立成篇。有一种检索性刊物——文摘杂志,专门刊登摘要,为读者提供线索,可以循此找到原著。

为方便文献标引工作,从科技论文中选取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称为关键词。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3~5个,通常从标题和摘要中选取。

(3)前言。前言又名引言、序言等,写在正文之前,其作用是引出所论问题的来龙去脉,回答为什么要写该文,以引起读者注意。一般论文的前言在300字左右。

前言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指出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尚未解决,现在进展到何种程度,说明自己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二是简介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或途径(只写方法的名称即可,无需展开)。三是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根据文章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切忌自吹自擂、贬低他人。

(4)正文。正文是文章的主体,是表达作者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对自然科学来说,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取得成果所用的实验方法;对于社会科学来说,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取得成果所用的论证手段。

如果研究是通过实验达到的,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实验所用的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

二是实验所用的设备、仪器和装置等。如果是通用设备,只需注明规格型号;如果是自制设备,则需给出实验装置结构图,并详细说明测试、计量所用仪器的精度。

三是说明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及实验的全过程,指出操作上应注意的关键之处。自己设计的新方法应详细介绍,但要突出重点。如果是采用他人的方法,只需说明方法名称,并在右上角注出参考文献的序号,以备读者查找。

以上三点的详略程度,应以读者能再现实验,并得出与文中相符的结果为准。如果是公开发表的文章,凡涉及专利申请和技术保密方面的内容,应使用代号或用轮廓图来表示实验装置的关键部位,也可只提供外观图片。

四是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包括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果需要进行整理和加工,从中选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数据或现象,并制成图、表或拍成照片。分析是指从理论(机理)上对实验所取得的结果进行剖析和解释,阐明自己的新发现或新见解。在实验结果与分析中还要说明结果的可信度、再现性、误差、与理论或解析结果的比较、经验公式的建立,指出尚存问题和今后发展的可能性。

对于理论性或解析性文章,正文部分主要是论证,即证明作者所提出的论题。论证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使读者更加相信结论的准确性。在论证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有过渡衔接;二是要有说明,在不易了解或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须加以解释。本部分由于内容多,为求眉目清楚,往往要使用不同的序码,有时还要加上小标题。

(5)结尾。结尾是指文章正文之后的结论、结语或总结等。写结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抓住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二是重点突出,观点鲜明;三是评价要恰当,不得超出文章正文所论及的范围;四是文字精练准确,不要重复前面的结果与分析,不要使用“大概”、“可能”、“大约”之类的模棱两可的词,在得不出明确结论时要指明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结尾一般都很短,通常只有300~500字,甚至更少,而且多数是采用条款的形式。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般均附于篇后,其作用有三:一是分清成果的归属,哪些成果是作者自己取得的,哪些是引用他人的;二是为读者提供查找原作的线索;三是提供科学依据,使读者确信文章内容。凡是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章、论点、图表和数据等,均应在引用处按先后次序标明数码,并在参考文献项目中列出参考文献的出处。参考文献要注明作者、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

四、科技创造成果的鉴定与评判

对于科技创造成果,无论是学术成果还是技术成果,在进行质量鉴定和评判时都不能只看一个方面或一个参数,而应按系统的观点进行综合评判。综合评判的主要方法有:

1.解析比较法

这种方法要求在比较时,将成果的主要进展方面都定量地找出来,和同期、同类成果加以比较,从而判定谁优谁劣。如表3-1所示,A成果在a、b、c、d、e等五方面分别为100、90、80、90、80,累计440;B成果在a、b、c、d、e等五方面分别为90、80、70、80、70,累计390。显然,A优于B。

表3-1

使用解析比较法应做到:第一,a、b、c、d、e等性质项要尽量全面,不能太简单。5个参数是最低限度,一般要在6个以上;第二,打分标准要确定统一,严格掌握,必要时精确到小数点以下几位;第三,单纯列表如不能说明问题,可以画出坐标解析图。如图3-2所示,A的每一参数都比B高。如果我们再绘出性质参数的包络曲线,问题就更清楚了,A的性质包络曲线为a′,B的性质包络曲线为b′。

图3-2

2.概率统计方法

科技创造成果就其数量关系上的属性而言,大体上可分为:第一,可以严格定量地加以考察和分析的成果;第二,只能半定量地进行考察和分析的成果;第三,只能定性地加以研究的成果。对于第一种成果,我们能严格准确地做出评判,如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所做出的创造成果,杨乐、张广厚的数学贡献,以及当代物理学家对超导现象的研究等。对于第二种成果,往往就要用概率统计方法加以评判。如通常所说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次品率、优质品率和准确率等,都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所得到的统计平均结果。对于第三种成果,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这些新的思想、方法如系统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和黑箱方法等,可以为软科学的定性成果鉴定提供依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科技创造成果的鉴定必须从多种性质、多个侧面进行概率统计分析,以求全面反映该成果的品质。在此方面,科技史上有许多经验教训,如无机磷农药、有机磷杀虫剂和麻黄素类药物等,人们曾因只注意它们一种概率统计结果,而忽视对其他多种性能的概率统计分析,因而给人类环境带来了长久危害。

3.截割评判法

截割评判法通常用于“多中择优”的评判过程。运用截割评判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1)确定科技成果的基本硬核。对于科技基础理论成果,在确定硬核时主要应看其最基本的结论,并把有同样结论的多个成果加以比较分析。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一个系统所得的规律和基本结论可能是一致的,这时在确定硬核时就要根据评判目的进行。如果是对方法进行评判,就以方法来确定硬核;如果是对实验进行评判,就以基本实验确定内核等。对于技术成果,在确定硬核时往往首先把基本结构作为重点,对其各项指标一般都采取统计方法进行研究。

(2)确定隶属度。隶属度的确定往往采取[0—1]或[0—100]。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成果的硬核来说,它都难以做到绝对理想,因此我们在综合分析各种成果硬核的基础上,需要依靠想象的力量从中概括出一个“理想硬核”,并将这种理想硬核作为标准(用1或100表示),然后进一步确定各个成果的硬核隶属于理想硬核的程度。例如,A成果隶属度为0.9(90),B成果为0.8(80),C成果为0.85(85),D成果为0.9(90)等。

(3)进行截割。截割要根据目的和条件,比如对A、B、C、D,我们要截割两个成果为优,则取A、D(隶属度均为0.9或90),这就初步达到了“多中择优”的目的。

(4)对截割以后得到的结果,我们尚不能完全肯定地判断是否最优,为此需要进行复审和分析对比,以判断是否达到“多中择优”的目的。

4.人文科学成果的综合评判

人文科学的成果评价尽管从理论上说应当有它的客观标准,但实际评价起来是十分复杂而困难的。通常在考察和评价人文科学成果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大体判断它的价值:

(1)社会影响如何,人们是不是拥护和喜爱。对此评价可采用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但是我们不应当迷信这种统计结果。如在中世纪了解人们对《圣经》的态度,所得到的拥护和赞赏非常多,但《圣经》并不反映真理,它是依靠信仰来维护的。而人文科学不能依靠信仰维护,而要看它反映客观真理的程度。

(2)分析人文科学成果给人类带来精神财富的多寡。有些世界名著历千年而不衰,得到人民的热爱和称颂。人们读这种书是一种享受,它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深邃的思想。从这个角度,人们可以评价人文科学成果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人文科学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科学成果、特别是哲学成果,往往会转化为人们行动的纲领和政策、法令的指南,因而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种政治思想、法律和哲学观念,如果它非但不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信奉它反而会没饭吃、没衣穿、没房住,这样的成果不管它自己打扮得多么公允,都应当在抛弃之列。但是辩证法告诉我们,这种分析不应过于简单,因为人文科学成果一般远离经济基础,它们对经济基础的影响是间接的。

(4)研究人文科学成果的“引用率”和“再版率”。人文科学成果一经发表,就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有价值的东西,人们会反复引用、广泛传播。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中国的老庄哲学等都是一版再版,各国争相引入。反之,一本书印了一点,以后没人再要,甚至一次绝版,说明它的价值不高。凡是有价值的著作迟早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