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分析

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分析

时间:2024-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是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执行情况好坏的最好验证。对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分析从两个方面进行。这表明,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分布情况符合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设计的初衷,学生履行国家义务的意愿得以实现,同时也表明,各省相关部门落实免费师范生成果显著。一直以来,免费师范生能否跨省就业成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第四节 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分析

相对于免费师范生的主观感受来说,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更能直观反应政策执行的真实效果。从2007年首届免费师范生入学至今,已经有两届免费师范生完成培养,走上了工作岗位,考察这两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对我们了解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2011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样本采集

课题组整理了某部属师范大学2011届全部1522名免费师范生的自然情况、专业分布、生源情况、就业地区、就业单位等信息,作为样本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去向与就业结构进行分析。

表4-14 样本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二)数据与分析

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是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执行情况好坏的最好验证。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课题组全面掌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是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明。为对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进行有效掌握,课题组对该校2011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该校2011年共有1522名免费师范生毕业,除1名升学外,其余1521名全部就业,就业率达到100%(升学视为就业),整体就业率相当完美。对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分析从两个方面进行。

1.免费师范生就业分布与生源分布吻合情况分析

统计显示,1522名学生分别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就业也分布在这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生源省份就业的学生共有122人,占总体人数的8.02%,超过90%的学生回生源省份就业,就业分布与生源分布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这表明,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分布情况符合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设计的初衷,学生履行国家义务的意愿得以实现,同时也表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落实免费师范生成果显著。一直以来,免费师范生能否跨省就业成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中都指出:“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校任教。”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要求免费师范生“必须”回生源所在地就业是一个难点,因为如何界定“一般”是考验政策执行者智慧的事情,而无论任何条件都“必须”回生源所在地就业显然是一种不考虑现实的刻板执行态度,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

从统计数据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都按照政策要求,将绝大多数免费师范生在本省解决了工作岗位和编制,既实现了增强本省师资力量的目的,又保证了免费师范生履行“义务”的政策要求。此外,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又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合理满足了部分免费师范生跨省就业的需求,即掌握了“一般”和“特殊”的区分,保证了就业过程中政策执行的人性化和公平性。当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策掌握尺度不均的现象,部分省份没有放开跨省就业的限定,而个别省份则大幅度放开了跨省就业的条件限定。

表4-15 某部属师范大学2011届免费师范生生源分布及就业情况

img41

img42

①注:包括1名升学的山东籍学生。

②注:未包括1名升学的山东籍考生。

由上表可知,跨省就业的免费师范生多数是由内陆偏远地区跨省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这一方面是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就业容纳能力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内陆偏远省份更发达,更易吸引学生流入。经过进一步统计发现,就同一省份而言,出省就业人数与接受外省就业人数基本成反比,且接受外省就业人数较多的省市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如表4-16所示)。如果说第一种情况是需要课题组着力解决的现状的话,第二种情况显然是与政策初衷不符的(政策鼓励免费师范生向偏远地区流动),但其又是政策实行结果的客观反映,这就尤其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重视,需要在政策导向与客观现实间寻找恰当的平衡。[31]

但从总体看,免费师范生生源仍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主,这些学生大部分回生源所在地就业,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前相比,这种情况将更有利于缓解由师资配置引起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img43

图4-4 2011年免费师范毕业生生源地出省就业/接受外省就业情况

表4-16 2011年接受外省生源学生就业前五名的省区情况

img45

图4-5 2011年接受外省生源学生就业前五名省区情况示意图

2.免费师范生就业层次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要求的吻合度分析

从统计数据看,该校1522名免费师范生除1人升学外,其余1521名全部顺利就业,且超过90%在生源所在省就业,情况良好。从就业单位性质上看,有2人在高等教育单位就业,其余1519人都在基础教育单位就业,在基础教育单位就业率的比例达到99.8%,这种情况基本符合免费师范生在教育行业就业的要求,表明在这方面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情况良好,未来将对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平衡和带动整体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img46

图4-6 2011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基础教育领域就业层次公布图

值得注意的是,到基础教育领域就业的1519名免费师范生中,到县级基础教育单位就业的为247人(不包含区及县级市),占全部免费师范生的16.2%。这一方面表明,免费师范生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最基层的一线教学单位,但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前的师范生就业情况比,到县级基础教育单位就业的比例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县级基础教育单位在岗位提供、薪资待遇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希望能够借此政策的实施,推动优秀教师资源到城镇以下学校工作,带动区域整体师资素质的提升。虽然在相关文件中并未明确要求免费师范生必须到县以下基础教育单位工作,但指出“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后又提出“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有关意见》也明确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目标重点是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这一指向。虽然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了调整,但其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初衷并未改变,首届免费师范生能否按照政策要求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将成为下一步衡量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成败的关键标准之一。

(三)讨论

2011届免费师范生是首届免费师范生,其就业是在相关政策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的,遭遇到的各种挑战与阻碍可想而知。但从结果看,这一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总体情况还是非常好的,这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及各部属师范大学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结果也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所预期的结果基本相符。从数据看,免费师范生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免费师范生就业实现了全部就业。

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免费师范生除1人升学外,其余全部工作,从就业统计口径看,可以视为全部就业。而就业的学生中99%以上在中小学就业,实现了政策期许的在中小学就业的目标。而通过之前对学生就业满意度的调研可知,免费师范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状况持较为满意的态度,实际就业情况与预期就业情况吻合度相对较高。

对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来说,免费师范生就业状况是衡量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就业率是最为重要的数据。首届免费师范生的顺利就业一方面显示政策落实的情况较为理想,另一方面也显示各级政府相关机构为保证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落实所做的努力是富有成效的。这也从客观上证明了各生源所在省虽然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理解上存在不同意见,但依然较好地完成了政策具体落实的工作,这是我国中央集权行政体制在推进教育政策执行方面优势的体现,这种落实也为其后免费师范毕业生相关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对来说,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是计划模式在大学生就业领域内的一种回归,当然,这种回归并不是照搬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分配模式,而是基于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基础上的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统筹分配,这种分配形式既保证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有效实现,最大限度尊重了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自主权,也保证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为均衡我国优质教师资源提供了保障。首届免费师范生的顺利就业为这种模式的推行奠定了实践基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从总体看,政策的既有效果已初步实现。

第二,免费师范生就业层次未能满足政策的核心需求。

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免费师范生虽然全部落实了工作岗位,但是超过80%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是到城市就业,到县(不含区及县级市)级中小学任教的不足20%。虽然由于统计数据所限,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临近毕业时由于有一些毕业生尚未确定具体工作学校,而只是暂时将相关关系转回生源所在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造成了数据统计上的一些误差,但从现有数据看,免费师范生还没有下到国家最需要的基层学校就业。当然,这也与教育部在就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时所解释的“城镇”最低是指县城有关,如此优秀的教师资源,各生源所在地还是将之保留在了更需要的学校。

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发挥免费师范生对本区域内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辐射作用。免费师范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优质教师资源,其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自身教学能力的发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其在培养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来推动整个学校乃至整个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因此,政策的着眼点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这些免费师范毕业生毕业后去了哪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的作用发挥了多少,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有没有为他们作用的发挥提供适当的平台。

第三,免费师范生就业类型符合政策的基本要求。

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免费师范生绝大多数都按照《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提出的“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领域任教,保证了政策要求的落实。政策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免费师范生的工作单位落在了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也有部分免费师范生在私立中小学任教,这既反映了政策的统一性,也反映出政策自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各地在中央政策的统一部署下也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发挥了政策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政策的积极价值。

免费师范生能否保证到中小学任教是涉及到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如果免费师范生不能落实到中小学任教则政策的基本目标无法实现,政策的导向与示范作用也就无从谈起。是否保证这些优秀的教师资源在中小学中坚持十年的服务期,则更是各级地方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注意的关键问题。政策的持续性与长久性更多地要体现在这些方面。从一些报道与现实了解到的情况看,部分免费师范生对工作岗位的不习惯与工作条件的不满意可能会是导致免费师范生日后转换工作岗位的重要因素。

第四,免费师范生跨省就业有所突破。

尽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规定上要求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原则上要回生源所在省中小学任教,但从统计数据看,仍有相当数量的免费师范生实现了跨省就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与变通。但仔细分析这些实现跨省就业的免费师范生,都基本符合各省出台的免费师范生跨省就业所列的特殊情况要求,如家庭住址变化等。免费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一些客观条件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如果恪守必须回生源所在省就业的要求则不符合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也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免费师范生的从业热情;而根据实际情况,有限度地允许免费师范生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跨省就业也有利于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省允许跨省的特殊情况规定中,“志愿到中西部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任教的”却相当少见。可以看出,免费师范生希望可以跨省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希望能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与岗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丰富的生活资源,而并非单纯的选择自由。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在留住免费师范生和培养好免费师范生方面做足功夫,使免费师范生看到回家乡就业的优势与自身发展的未来前景,这些对于激发免费师范生内在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策不能只用冰冷的制度来约束人,更应当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来引导人。

二、2012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分析

2012届免费师范生是第二届免费师范生,相对于2011届免费师范生来说,2012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政策已经较为成形,程序也已比较完备。因此,追踪并分析2012届免费师范生就业状况将有利于我们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

(一)样本采集

为比较分析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课题组同样以某部属师范大学为样本,获取了其2012届全部1571名免费师范生的自然情况、专业分布、生源情况、就业地区、就业单位等信息,作为对比样本结合2011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去向与就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表4-17 样本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img47

(二)数据与分析

1.免费师范毕业生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与2011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相比,该校2012届免费师范生毕业生总量略多于2011届,为1571人,从男女比例来看,男生比例略有下降。

img48

图4-7 2011届、2012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男女比例情况

与2011届相比,2012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专业分布也有所调整。增加了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事实证明,这一专业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一点在其他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中也有所体现。

总体看,2012届1571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正常派遣的有1570人,1人被派回原籍(意味着这名学生在毕业前未能找到合适的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在所有1571人中,回生源所在地工作的共有212人,占总数的13.49%,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与2011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相比,2人升学,就业率达99.9%。对比前一年1人升学的情况,免费师范生退出也逐渐成为常态。值得注意的是,2012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录取时共有1610人被录取,毕业时有1571人,这其中有39人放弃了免费师范生资格,免费师范生的录取和退出机制正在逐步完善。

2.免费师范生就业分布与生源分布吻合情况分析

数据显示,1571名学生分别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2011年相比广东省、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没有生源。学生就业则分布在这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省和浙江省虽然没有生源,却接收了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来就业。非生源省份就业的学生共有128人,占总体人数的8.08%,比2011年提高了0.02%。超过90%的学生回生源省份就业,就业分布与生源分布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从统计数据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11年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政策的落实,并积极探讨更为灵活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安排方式,争取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强化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政策执行的人性化和公平性。

表4-18 某部属师范大学2011届免费师范生生源分布及就业情况

img49

img50

①注:包括升学1人。

img51

图4-8 2012年免费师范毕业生生源地出省就业/接受外省就业情况

与2011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生源分布情况相比,2012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生源省有所减少,广东省、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四省市没有生源,这与部属师范大学及各省自身之间的招生规划有关。而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浙江省和广东省虽然没有生源,但是却接收了6名其他省份生源的学生入本地就业。从总体看,海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山西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均没有接受外省生源毕业生,而2011年,未接受外省生源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江苏省、江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比较来说,这些省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可能与本省相关政策有关。

与2011年的政策执行情况相比,2012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跨省政策执行时相对宽松,跨省就业人数达到128人,虽然与2011年的121人相对持平,但是跨省就业的百分比还是增加了0.02个百分点,最为重要的是接收跨省就业毕业生的省份变化较为具有代表性。2011年,接受外省生源学生就业的前五名是辽宁省、广东省、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和福建省。其中辽宁省、广东省、重庆市和福建省均为沿海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吸引免费师范生前往就业符合市场规律。而2012年则发生了明显变化,变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如表4-19所示)。相对于2011年的跨省情况相比,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成为免费师范生跨省就业的重要选择。这一变化所带来的迹象相当引人振奋,昭示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执行情况趋于政策目标要求。特别如辽宁省,本省生源无一人跨省就业,却仍接收了18名外省生源来本省就业,表明辽宁省对免费师范生需求的增长。

表4-19 2012年接受外省生源学生就业前五名的省区情况

img52

img54

图4-9 2012年接受外省生源学生就业前五名的省区示意图

3.免费师范生就业层次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要求的吻合度分析

从统计数据看,该校1571名免费师范生全部顺利就业(包括升学2人),且超过90%在生源所在地就业,情况良好。从就业单位性质上看,1569人全部在基础教育单位就业,相比2011届毕业生来说,免费师范生基础教育单位就业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明确,政策目标的指向性更为鲜明。

需要指出的是,仍有212名免费师范毕业生未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双选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意向,在最后被直接派回生源所在地等待分配就业。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明部分免费师范生自身就业能力仍有欠缺,在就业指导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这也体现了部分免费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等靠要”思想,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导致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出现类似问题。而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规定,这部分被派回生源所在地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将被直接分配到本地区最需要师资的学校,应当说,这样的安排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此外,这212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有136名是女生,也凸显了女性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困境。

(三)讨论

2012年是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后第二次迎来免费师范生毕业,相较于2011年的情况来说,无论是在各地政策的明确性、双选会的组织情况、就业岗位落实情况,还是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心态情况,都可以看出各地在执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时的进步,这一结果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综合比较2011届、2012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有如下特点。

第一,免费师范生就业持续保持稳定。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执行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志就是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免费师范生就业稳定了、岗位落实了、编制明确了,才能保证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后续执行,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相比较来说,政策的落实情况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2011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和部分地区的主观因素,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滞后现象,部分免费师范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了损害,但是经过一轮的政策实施,各地已经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程序,2012年的执行工作就显得较为顺利和及时。

免费师范生就业的持续稳定带来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保证了免费师范生较好的生源,高考录取分数持续走高,这一点证明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发展前景良好,随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一优势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各地进一步完善本地区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安排,使免费师范生就业程序更加完善,走上正规化轨道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短期内取得如此成效,既彰显了政策自身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也凸显了政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的统筹管理在很多时候可以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性。而从各地接收免费师范生跨省就业的情况看,各地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免费师范生的优势来逐步解决本地区优质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政府的调配在短期内发挥了现实作用。

第二,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渐趋理性。

从2011年的调研情况看,很多免费师范毕业生都希望政策能够为自己未来发展提供更多自由,而从2012年的情况看,更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对政策逐步了解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有了更为清晰和理智的认识。在对比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与本地区就业的优劣后,更多免费师范毕业生更乐于回自己家乡就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贡献自身的力量,促进家乡教育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展现自身能力,为自己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理性认识也可以从免费师范毕业生跨省就业的情况中体现出来。2011年,接受跨省人数较多的省份基本为东中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而2012年,接收跨省人数较多的省份则主要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这样从东到西,从发达到不发达的变化明显体现了免费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更多的理性选择。

而从反馈情况看,回到家乡就业的免费师范生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这也使得政策对免费师范生权利与义务界定过程中被人广为质疑的问题在现实中得到了最好的回答,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执行主体与政策自身在互相的博弈之中,都逐渐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在根本上既促进了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也保证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指导仍需加强。

在政策设计上,政策为免费师范毕业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选择空间,免费师范毕业生可以通过参加双选会,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单位就业。2012年,未能通过双选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数达到了212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本来应当是非常优秀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未能利用政策优势把握自身发展机遇?从反馈情况看,并非这些免费师范毕业生存在什么技能上和知识上的欠缺,而主要在于就业技巧、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虽然各部属师范大学强化了对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但从整体看,各部属师范大学在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指导上仍存在问题,如相关课程开设不足、单独辅导仍未能广泛进行、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自我选择,这其中,女性免费师范毕业生更值得关注。

【注释】

[1]教育部网站.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顺利完成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EO/OL],http://www.moe.edu.cn.

[2]教育部2007年第12次例行新闻发布会[EO/OL],http://www.moe.edu.cn.

[3]数据来自于各部属师范大学招生机构公开资料。

[4]部分数据来源参见葛文双.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

[5]赵婀娜.六高校免费师范生培养巡礼:光荣的责任和使命[N].人民日报,2011-07-20.

[6]对各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的情况总结综合参考了《光荣的责任使命:六所高校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巡礼》(人民日报)、《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招生培养各有特色》(中国教育报)、《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方式大比拼》(中国青年报)、《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纪实》(中国教育报)等报道及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官网的相关内容。

[7]政策解读: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N],人民日报,2010-05-27.

[8]北京师范大学多措并举确保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充分就业(教育部简报[2011]第34期)[EO/OL].http://www.moe.edu.cn.

[9]王洋.将每一个免费师范生送到适合岗位——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吴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5).

[10]东北师范大学全力确保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顺利就业(教育部简报[2011]第29期)[EO/OL].http://www.moe.edu.cn.

[11]学校全方位多渠道促进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EO/OL].http://www.career.ecnu.edu.cn/.

[12]陕西师范大学扎实推进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工作[EO/OL].http://www.yingshuo.org.

[13]西南大学创新就业服务模式确保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EO/OL].http://www.moe.edu.cn.

[14]教育部2011年第五次新闻发布会[EO/OL].http://www.moe.edu.cn.

[15]免费师范生:夹在政策与市场间纠结未来[N],中国青年报,2011-01-17(3).

[16]吴齐强,黄娴,银燕.首届免费师范生去了哪里?[N].人民日报,2011-09-28.

[17]周逸梅,夏命群.免费师范生服务年限不会变[N].京华时报,2008-3-15.

[18]受访者编号143。

[19]受访者编号122。

[20]李高峰.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的调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21]封子奇,姜宇,杜艳婷,高钦.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

[22]石艳.免费师范生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对某师范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免费师范生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4).

[23]吴帆,赵丹妮.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进退之据——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调研分析[J].数据,2007(12).

[24]姚云,董晓薇.全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实施认同度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

[25]受访者编号328。

[26]受访者编号156。

[27]受访者编号361。

[28]受访者编号377。

[29]受访者编号315。

[30]受访者编号324。

[31]显然,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是一个特例,它即不反对跨省,又能大量吸引外省生源来本省就业,丰富了本自治区的优质教师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