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研究[1]
周 宇1 赵 静2
(1.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绵阳621010;2.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绵阳621010)
摘 要:本文介绍了未来可能的信息存取环境的特征,分析了信息存取环境对信息检索课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西南科技大学信息检索课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讨信息检索课的多阶分层教学模式,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实证。
关键词:信息存取环境;信息检索;文献检索;信息素质;教学模式
1 背景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学生对文献(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发表国庆咨文,把2009年10月定为国家信息素养宣传月[1]。高校作为社会高级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更是把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不同时期,社会面临的信息存取环境不同,信息素质要求会不同,正如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要求要高于上个世纪一样,未来社会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要求又会有更高的要求。当前在读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栋梁,他们离开学校后很难有机会再接受专门的信息素质教育,而当前社会信息存取环境的发展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新的信息技术还没有推广开来就已经被淘汰了,所以培养具有较强自学能力、能快速适应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人才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和要求。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积极进行信息检索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本文结合西南科技大学信息检索课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提出了面向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多阶段、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在相关研究成果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未来信息检索主要以数字化资源和网络数据库为主要检索对象和工具,其核心知识体系分为理论模块、实践模块和创新模块[2]。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的金晓祥认为,未来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检索教学要实现由“教师为主”转为确立“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具体方法是让学生掌握资料积累与整理方法和综述论文写作技巧,将信息检索技能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3]。有的作者根据信息检索和获取技术的更新,提出了创建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观点,核心内容是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4]。香港教育学院的Siu Cheung Kong认为,随着未来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经济全球化,信息素养课程框架应由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处理、促进信息素养的学校文化三部分组成[5]。这些究研成果曾经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但在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存取环境下,单纯以网络环境和数字信息资源为考察对象而进行的课程建设,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需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深入的和更多考虑因素的研究。
2 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特征
本文所提到的信息存取环境指信息(文献)获取和交流的环境,包括以文献检索工具为主的技术环境,以知识产权和信息道德观念为主的文化法制环境、知识交流环境,以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为主的信息资源环境等内容。信息需求者的文献获取、交流、使用以及知识创新行为是在一定的信息存取环境中进行的,受到该环境的影响。
2.1 更多样化的文献信息源以及信息获取方式
文献信息源的数量与信息获取方式的种类一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数据存取能力以及网络传播速度得加快,未来的信息存取环境将出现更多的文献信息源、信息种类和更多渠道的信息获取方式。同一主题的信息将以多种媒体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异构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也会以语义互操作的方式连接,信息的查全率将得到保证。而信息获取方式也会从现有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搜索引擎、学科门户、开放存取、电子预印本等,向更具有交互性和知识交流环境的知识社区发展,由收费向免费过渡。
2.2 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信息道德观
近年来,关于知识产权的诉讼案件逐年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增强和个人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个人为更加关注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避免自己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另外,与之相匹配的著作权侵权软件的使用将更加广泛,几乎会成为一个网络信息的过滤器,而不仅仅作为现在高校博硕士论文防抄袭软件的试用版本,违法现象将无所遁形。国家也会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以及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很多属于信息道德范畴的问题逐步被纳入到信息法律的范畴中。
2.3 更强的创新精神、知识交流意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愿望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来保持竞争力,所以他们更加注重员工的创造和创新精神。尽管不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但对未来信息存取环境来说,这种学习和创新的力度会更大、必要性更强。而书本的知识是静态的、有限的,要培养他们在动态的、无限的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员工会更强调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强调对同一知识的不同理解交流,以及从多角度理解知识的能力,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从作者一次文献的产生到二次文献的固化和发表,要付出太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周期成本,更多的作者将会选择知识社区、开放存取、电子预印本、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等方式,以更低成本、更具时效性、更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知识交流方式来和同行进行论文交流。由此造成出版社在出版发行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将会衰退。
2.4 信息超载、信息富余、信息垃圾和信息不虞现象同在
根据文献的指数增长规律,未来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将集聚增长,同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将分散在不同信息源、不同文献类型以及不同的时间段中,而且信息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这就为信息需求者的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处理增加了难度,而且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信息能力要求[6]。因此,如何从海量、复杂和异构的信息存取环境种检索需要的信息,以及如何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成为适应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关键技能之一。
2.5 出现更加有效的信息检索技术
社会期待更加有效的信息检索技术,传统的字面匹配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需要来,势必发展到语义层面的信息检索,让计算机理解信息的含义以及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确保更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而多媒体可视化检索和语音检索由于更加适合人类的感官将逐步替代单靠文本匹配的单一检索方式。
3 面向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信息检索课分层多阶教学模式
未来信息存取环境对传统的信息检索课带来了挑战,信息检索课的授课模式和授课内容都将与时俱进地进行建设和改革,让学生在将来能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适应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能力。针对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特征,本文提出了信息检索课的多阶分层教学模式。
3.1 多阶分层教学课程设置
信息检索课教研室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由一次教学到分阶段教学的转变。第一阶段是以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基础)》的基础阶,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第二阶段是建设面向人文和理工两大学科分别开设《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科技信息检索技术与利用)》和《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人文社科信息检索与利用)》的中阶课程,主要面向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并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的学生;高级阶段是面向学生研究性活动、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开设《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现代信息利用)》课程,此为高阶。不同阶段的课程分别在本科第二或三学期、第四、五学期分阶、分段进行,课程由基础阶到中阶,再到高阶,每阶分段计学分,基础阶设置为必选课程,中高阶学分任选,各阶步步深入,层层提高,为学生建立一个相伴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全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不断精炼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大幅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强化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达到1∶1。
3.2 多阶分层教学内容安排
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而且还要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分层多阶的思想,在每个阶段上以信息观念、知识、工具、方法、应用五个维度构建模块化知识点,每一阶段的五元知识维度名称相同,但随着阶段的深入,重要知识点和学习要求不同,如在初级阶段,学习目标和要求是:“理解信息素质与终身学习的内涵与关系,初步树立现代信息观和学习培养信息意识,在网络学术等信息交流与利用中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与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掌握知识产权特征与范围,自觉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而在中级阶段,要求是“在初阶的基础内容上增加强化对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与法律的学习”,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情况见下表(表1)。从表1的内容设置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初阶和中阶都集中在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巧以及检索工具的理解和掌握上,知识具有很强的结构性,比较容易掌握,但到了高级阶段,教学者默认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了,需要训练的是学生的对某一复杂实际课题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7]。其特点是结构化程度低,没有普遍的、永远正确的评价标准,需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或老师就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不论信息资源、信息工具和信息检索技术如何发展、如何推陈出新,都能够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地适应将来的信息存取环境并游刃有余。
图1 多阶分层体制中五元知识结构图
表1 信息检索课多阶分层教学内容安排表
3.3 多阶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
首先学生通过三阶段课程的学习,接受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更加全面和牢固,而且保证了充足的检索实践时间。其次,信息检索课多阶分层教学模式是依据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特征设置的,从总体上看,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特征融合在课程强调的信息观念、知识、工具、方法、应用五元教学目标中,未来信息存取环境对现有信息存取环境的发展和变革也大致体现在这五个方向上,其具体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多阶分层教学模式与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特征对应表
此外,多阶分层教学模式还有以下一些优点。
(1)多阶分层的教学计划能适应同一班级学生专业背景不同的情况,在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学科背景对信息检索课的学习影响不大,可以运用同一教学内容体系,而在中级阶段,高级检索功能使用与检索结果分析与学科背景相关,文科背景的学生和理科背景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针对性的教育,授课者只需要关注文科中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专业的区别,以及理科中应用工程学科与纯理论学科(自然学科)专业的区别。
(2)多阶分层教学模式保证了教师角逐领域的广阔,又为良性竞争指明了方向,教师既可以在自己实力较强的教学领域保持优势,又可以进行更高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实现教学相长。
(3)多阶分层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宏观进度加以固化,学生对信息检索这个学科的知识结构有了充分的了解,不会出现学生不具备相应课程所要求必备知识的情况了。同时,如果学生要想进入更高阶段知识的学习并获得更多学分,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学好当前的课程。
4 信息检索课多阶分层教学体制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多阶分层教学模式是否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更能适应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要求,需要加以实证研究,总的评价指标是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单纯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评价信息素养方面并不具有令人满意的信度和效度,而具体考察每一学生在面对不同的信息存取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水平成本比较高而变得无法实施,因此在本文中采用信息素养指标测评法。具体步骤如下。
(1)分别从接受传统信息检索课教学与多阶分层教学(中阶及以上)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中,按照比例随机抽取相应样本组成两个样本组,每个样本组本科生40人,研究生15人,青年教师5人,共60人,两个样本组共120人。
(2)每位样本学生通过修订的面向未来信息存取环境要求的信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得出的《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课程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8],比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李特克量表进行打分,共分五个层次:不合格、合格、一般、良好、优秀。并分别统计各种得分的样本人数(见表3)。通过简单化处理,将不合格的学生统一判定为得50分,合格得学生判定为得65分,以次类推。
表3 某校统计的采用不同教学体制后学生的得分情况表
(3)根据以往的统计情况,总体得分符合期望值(μ)为75分,方差未知的正态分布率。
(4)构造假设H0:μ1-μ2=0,H1:μ1-μ2<0,显著性水平a设置为0.1;构造基于μ1-μ2得极大似然估计-的检验统计量
拒绝域为{T<tm+n-2(a)}
(5)经查t分布表,tm+n-2(0.1)=-1.657 7,经计计算,T=-4.130 8,落在拒绝域内,所以我们拒绝H0,接受H1,即采用多阶分层教学体制,并在保持强大执行力的基础上,提高了信息素养水平。
5 总结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特征,提出与未来信息存取环境适应的多阶分层教学模式,多阶分层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水平和课程的设置上,更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具有前瞻性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信息存取环境的知识和能力。
最后,学分制下的信息检索课分层多阶教学体制实施效果的好坏通过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法的方法下加以实证。
参考文献
[1]Barack Obama.Nat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awareness month,2009[OL].[2010-8-22].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Presidential-Proclamation-National-Information-Literacy-Awareness-Month/.
[2]谭力红,黄人薇.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机械职业教育,2010(6):56-57.
[3]金晓祥.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科技图苑,2010,23(2):76-77.
[4]佚名.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变革的思考[OL].[2010-8-22].http://www.dzwx.net/Article/2009/20090111102616.html.
[5]Siu Cheung Kong.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 education to foster information literacy[J].Computers &Education,2008(51):129.
[6]Rebecca Van de Vord.Distance students and online research:Promo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through media literacy[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13):170.
[7]黄如花,杨振冰.放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4):124.
[8]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教研室.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课程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OL].[2010-8-22].http://www.lib.swust.edu.cn/xxkc/xqpg/bkccszbtx/.
【注释】
[1]本文为西南科技大学2009年重点教改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学习力的分层多阶信息素质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1909xnzd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