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综合型大学本科生文献检索课程情况分析与改革

综合型大学本科生文献检索课程情况分析与改革

时间:2024-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文献检索课的课时在30学时左右,有的甚至更少。北京交通大学的本科文献检索课时只有16学时,其中含4学时的上机操作时间。学校领导首先要认识到文献检索课在提高学生信息素质中的重要地位。

综合型大学本科生文献检索课程情况分析与改革——以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文献检索课为例

刘春霞

(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44)

摘 要:对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文献检索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文献检索课改革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综合大学

从19世纪60年代,国外的大学图书馆员们就开始承担起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19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就开始开设“文献检索课”,授课范围从中小学到研究生的各层次教育。我国高校从1984年开设文献检索课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将“文献检索课”规定为高校图书馆工作任务之一,随后的近30年中,文献检索课经历了起步、发展、提高、创新等4个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它对于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他们利用信息开展科学研究能力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以下将根据北京交通大学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

1 文献检索课的现状

1.1 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文献检索课从重视程度上,远不如其他专业课。虽然教育部就文献检索课的开设、改进、发展和教学基本要求多次发文,却未引起各高校领导的重视。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的文献检索课是公共选修课,虽然选课的学生几乎能达到100%,但由于对文献检索课认识不够,真正下工夫学习的学生不到全部选课学生的十分之一。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校领导对课程认识不足,认为文献检索只是一种单纯的查资料的手段,并未认识到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要性,将文献检索课定位为公共选修课;二是文献检索课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并不了解文献检索课的重要功能,按照以往对待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来上课,混学分现象严重,教、学主动性都不够,教学效果难有保证。

1.2 教学手段陈旧

文献检索课教学沿袭了多年的老师在课堂灌讲,学生在下面一知半解地听课,没能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完善的场所让学生与老师实时互动。因此,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往往是老师课讲完了,嗓子喊哑了,腿儿站麻了;学生屁股坐疼了,可还是没明白多少,教学效果没能显现出来。

1.3 只有推荐教材,无指定教材

只有推荐教材,无指定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更自主的权利去选择教材,增加了教材选择的灵活性,但是目前有关文献检索课的教材非常多,良莠混杂不齐,推荐的教材也未必正好符合每个同学的看书习惯,不指定教材,而是让学生自行选择,无疑是让外行看内行的门道,无法辨别教材的好坏,也就不能获得最符合自己要求的教材。

1.4 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1992年2月,原国家教委印发的“教高司[1992]44号”文件规定,文献检索课的总学时为30~50学时。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文献检索课的课时在30学时左右,有的甚至更少。北京交通大学的本科文献检索课时只有16学时,其中含4学时的上机操作时间。教师根本无法系统地将内容教授完整,而操作由于时间短也是泛泛而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2 文献检索教学改革策略

2.1 从“头”抓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献检索课的地位

学校领导首先要认识到文献检索课在提高学生信息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决策层领导充分认识了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教学管理中注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把文献检索课列入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可将文献检索课设为必修课,增加文献检索课课时。只有学校重视了,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

2.2 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实时性、针对性、丰富性

2.2.1 注重内容的实用性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文献检索课只有16个学时,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上好这门课,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和自身状况,对文献检索课的内容进行了不同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更注重实用性,将介绍本校已购买或者正在试用的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方法贯穿文献检索课始末,使用学时数9个。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检索工具,能够在课下检索到自己想要的文献资料;增加案例分析,用时2个学时,通过对课题的具体分析,了解文献检索的步骤,学会根据不同课题的具体要求选择检索工具/系统,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检索工具/系统完成课题,从而达到对科技文献检索知识的学用结合。笔者建议增加论文写作辅导,主要讲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资料搜集、检索工具的利用,以及论文写作发表等,这些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很有帮助。

2.2.2 增强文献检索课作业的趣味性、实时性

文献检索课作业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授课老师在文献检索课授课期间和结课后都要留下相应的阶段性、结业作业。作业内容尽量包含学生关注、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让学生安排下假期的旅行计划,定下行程路线;近日热门话题,例如关于2010年世界杯等相关资料的查询等,让学生在利用专业数据库的同时,也没有丢掉他们最为熟悉的搜索引擎,增强他们获取信息的综合能力。笔者建议,对于要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建议他们的结业作业要和毕业论文选题、设计结合起来,使他们的作业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2.2.3 针对学生情况,普及文献信息基本理论

北京交通大学是个偏重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本校还没有开设图书情报相关专业,因此,来上课的几乎都是和图书情报专业毫不相关的学生。鉴于学生的情报信息素养基础,笔者认为,安排3个学时来讲文献检索基础知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学时数还不够。比如,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文献是怎么分类的,都有哪几大类,更不清楚文献分类的依据,还有的同学都快毕业了还不知道图书馆的图书是按照什么来码放的,也不知道索书号是什么意思、干什么用的,更不知道什么是中图分类法等图书情报的基本概念。

2.2.4 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具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专业粗分为六大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类、法学。授课老师根据学生专业不同,编写不同的授课课件,按不同方向深入到每个专业中去,有针对性地讲授不同的数据库检索技能。根据专业特点设计检索实例,使学生所掌握的检索技能完全是为其专业学习服务的,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2.5 应用电子阅览室,提升教学手段

高校文献检索课内容不仅要实用,实时更新,还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新的探索。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将教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发送到网上,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同时还可利用电子邮件、电话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另外,建议将文检课的课堂搬到电子阅览室,采取讲课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边讲边操作。可以极大地增加师生互动机会,强化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网络检索工具和现代化的信息检索技术,为文献检索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利的保障。

2.2.6 利用Email、电话、QQ等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

向学生公布任课老师的Email地址、电话号码,甚至是在学生中颇为流行的聊天工具QQ账号,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拉近师生距离,保证学生与老师能够随时沟通。表1是北京交通大学本科公共选修课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表。

表1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公共选修课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

img36

(续)

2.3 充分重视、有效利用课程调查表,有针对性地做出改革措施

表2为北京交通大学文献检索课课程调查表,此表由代客老师发放到学生手中,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程评价以及为文检课出谋划策的积极性,特规定课程调查表也是文献检索课课程最后成绩的一部分,因此,调查表的回复率一般为100%,这样大大增加了参与调查学生的人数与调查表回复的质量,同时调查表的内容也要及时更新,因为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只有时时发现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地改正缺陷。

表2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公共选修课文献检索课课程调查表

(续)

img39

笔者以本人所带一个班87人返回课程调查表抽查统计,调查表返还率为100%,按各题被选选项由高到低排序,详细内容见表3科技文献检索课课程调查表选项统计。

表3 科技文献检索课课程调查表选项统计

img40

通过分析统计,了解到科技文献检索课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学生迫切希望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技能,无论是定为某些专业的必修课,还是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学校都要坚定不移地开设、开好这门课;调查表都是在课程结束后返还回来的,因此,从调查结果也可看到上课的效果与不足,不断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从关于对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利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否知道在校园网上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可以免费使用;获取信息的困难和问题;不熟悉某一检索系统时,如何获得帮助;最常使用或认为包含的信息量最大的文献类型;是否知道图书馆提供了用户培训等问题的回答上,可以看出教师讲课后,听课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目前对科技文献检索的了解程度,如果还存在某些盲点,那么调查表的答案让教师看得很清楚,便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方法,讲课更加有的放矢,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再如从关于最需要学习的有关文献检索知识和技能;对科研技能训练感兴趣内容的回答,可以了解到学生不同需求,哪些具有共性,哪些具有个性,共性和个性需求,教师应注意不同对待,掌握讲课技巧。还有关于科研技能训练课程最好在学生的哪个年级开始学习;科研技能训练的学时数最好是多少;本馆电子资源中最喜欢使用哪些;图书馆的资源是否充足等问题,从调查表的答案中,图书馆可以借鉴、听取学生意见,让科技文献检索课更加实用、有效,也可以让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更受学生欢迎。最后写出的对本课程的教学建议、意见和希望,是学生学习之后的一些最具体、实际的感受,如果教师能够认真对待,那么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质量将会不断提高。

3 结论

高等院校不仅要向学生提供“食粮”,而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种“庄稼”的本领,而作为综合型大学,由于学科多样,理、工、经贸、文并行,因此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种“庄稼”,而且还要教会他们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种自己的“自留地”。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红彦.对高校《科技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3,23(10).

[2]郭业才,周巧喜,韩迎鸽.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3).

[3]李丽.高校图书馆科技文献检索课实践与思考[J].情报探索,2006(11).

[4]高永明.电大理工科“科技文献检索”课教学述略[J].图书情报论坛,1999(2).

[5]韩桂花.关于“科技文献检索”课的几点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1996(3).

[6]宋桂英.“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改革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