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意识—外在评价曲线
主体性教学认为,评价有三个着眼点不同的层次:
甄别——为甄别等级、好坏、优劣而进行的评价;
诊断——为诊断问题、修订计划、矫正操作而进行的评价;
发展——为发展潜能、培育创新意识、反思教学、激励学生和教师、增强教学自信心和自信力而进行的评价。
显然,主体性教学关于评价功能由重要到不重要的次序是:发展、诊断、甄别。
反映在认知动力学层面上,重视评价的发展激励作用。要求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激励的评价,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培育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
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学认知动力表达的主要场所。在主体性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认知动力学的行为评价集中反映在教师身上。
具体的评价指向是: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发展功能,以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
笔者关于主体性教学评价的进一步研究,在外在评价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关系上,提出了“创新意识—外在评价曲线”。如图1-2所示。
——创新意识与外在评价表现为Y=k/x的曲线。从曲线上反映出来,人的创新意识随着外在评价的增加而减少,无论外在评价是激励的、优性的,或是诋毁的、劣性的。
图1-2 创新意识—外在评价曲线(δ —μ 曲线)
——在P点,是人的第二反抗期心理集中的时期,是心理内在动力系统形成的重要时期。
——对于激励性外在评价的作用,造就了人的适应性。为了获得下一次的激励,就必须努力地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潜在规则,使创新意识受到压抑以至衰减。
——对于外在劣性评价的作用,并非完全表现为负面意识,它最可能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是创新意识的彻底泯灭;二是潜在意识的激发,具有对抗性成分,形成非适应性的创新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