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分类法编制中的若干问题的处理

分类法编制中的若干问题的处理

时间:2024-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思想观点主要是学术流派问题,这是各学科理论均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中图法》是以科学分类、知识分类为基础进行编制的,要把不同政治思想观点的文献在分类体系中截然区分开来,实践证明是十分困难的。一般来说,依人列类不尽符合分类法编制的基本原则。在分类法编制时,都编列了按国家、地区划分的类目或注明可以用“世界地区表”或“中国地区表”进行复分。本分类法的具有时代属性的类目体现了这一原则。

第二节 分类法编制中的若干问题的处理

一、关于思想观点的区分问题

文献社会时代的产物,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一般都体现着作者的思想观点,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制约。作为类分文献的分类法,同样也是社会时代的产物,它本身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适应文献分类的需要和满足一些特定的检索要求,揭示某些文献的思想观点是必要的。思想观点可分为学术思想观点和政治思想观点两类。学术思想观点主要是学术流派问题,这是各学科理论均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为此,本分类法在“总论复分表”中编列了“—06学派与学说”,供有关类目细分使用。主表部分类目也直接复分列举出来。例:

img99

除此之外,在主表中有的类下也作为专类列出。例:

img100

政治思想观点是指反映某个阶级利益的政治理论观念,通常是指无产阶级政治思想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观点。《中图法》是以科学分类、知识分类为基础进行编制的,要把不同政治思想观点的文献在分类体系中截然区分开来,实践证明是十分困难的。从第二版开始在各学科理论部分,一般都按学科问题列类,以容纳各种不同思想观点文献,扩大类目的兼容性。

关于按政治思想观点区别列类,本分类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处理:

①突出编列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为体现马列主义对各学科的指导作用,在哲学、政治、经济大类中分别编列了“B0—0马克思主义哲学”、“D0—0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总论)”、“F0—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论)”。

②在类目名称上体现政治思想观点。例:

img101

③通过国家或时代的区分体现“观点”的区分。例:

img102

④在哲学社会科学类下,有选择地编列少量按“观点”区分的类目。例:

img103

⑤在总论复分表中编列“—08资产阶级理论及其评论研究”,供有关类目进行“观点”复分使用。

⑥在类目注释中说明按政治思想观点区分组织目录的方法。例:

img104

img105

在文献分类时,如涉及“观点”区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如仅涉及某种学术思想观点,应依其学科内容归入有关学科或流派。

②进行“观点”区分,只限于各种理论著作。凡明显地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以及政府明令取缔的反动政治思想论著,可用—08加以区分。如不是理论著作,虽属立场反动、荒诞淫秽,也不能使用—08区分,而应通过目录组织进行区分。

③有些类名中虽含有“资产阶级”等字样,但属于表达学科内容的文字,不属于政治思想观点的区分。例:

img106

上述类目中均包括各种观点的文献。

④某些类目已体现出某种思想观点,如果文献内容有错误,应通过目录组织加以区分,而不得用-08进行区分。例:

img107

上述方面的文献内容如有错误,不能标引为B0-0-08、B02-08、D20—08。

二、关于依人列类问题

依人列类,是指以人作为分类标准编列类目。一般来说,依人列类不尽符合分类法编制的基本原则。但考虑到某些文献的特殊性和某些检索要求,本分类法有限地编列了依人列类的类目,使类目具有适应文献分类实际需要的灵活性。本分类法依人列类的有三种情况。

①在“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大类,按六位革命导师列类,分别按人集中其全部著作、传记及对其著作研究的文献。

②在“I2中国文学”类,编列了“I210鲁迅著作及研究”专类,集中了鲁迅的全部著作及有关研究鲁迅的文献。这些都是带有特藏性质的类目。

③在各国哲学类下,按哲学家列类。这是因为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往往代表某种哲学思想及其流派,因此在分类法中依人汇集其哲学著作、哲学家的综合性著作集和有关对该哲学家研究的文献。哲学家的非哲学著作应分入各类,其中属于古代、近代哲学家的非哲学著作,还应在哲学家专类下作互见分类,以集中揭示某哲学家的全部著作。

三、关于文献按地区、时代、民族种族区分问题

文献分类一般以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作为主要分类标准,但也同时存在其他的辅助标准。除了文献著述、出版形式外,国家、时代、民族也都是重要的辅助区分标准。本分类法根据学科及文献的特点,分别使用了这些辅助标准对有关类目进行区分。历史、地理都是以一定空间范围的全部或部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而一定的空间及现象都具有时间的特征,因此空间、时间在这些学科中都属于学科内容的范畴,是主要的分类标准之一。

(一)各学科门类中按国家地区进行区分的方法

①在哲学社会科学类中,许多学科内容都具有国家、地区的特征,如国家、地区的历史、现状、事业、政策、制度、统计资料、组织活动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在分类法编制时,都编列了按国家、地区划分的类目或注明可以用“世界地区表”或“中国地区表”进行复分。

②在自然科学门类中,也有一些学科内容具有地域的特征,如学科史、现状、事物、地理分布、区域划分等,凡此都编列了按国家、地区区分的类目。例:

img108

③在“综合性图书”大类中,各类型出版物多数是按国家、地区区分编列的。例:

④编制“世界地区表”、“中国地区表”、“通用时间、地点复分表”,供有关类目按国家、地区、地点复分使用。

⑤各学科门类中的具体学科问题,如有必要按国家、地区、地点区分,而本分类法没有编列地区性的类目,或没有注释依某种地区表细分时,也可使用有关的地区、地点复分表复分,但要在地区或地点子目号上加上国家地区区分号“()”,或通用地点时间区分号“<>”。当需使用中国地区表分时,不论类目是否具有中国属性,一律先使用世界地区表分(即加中国代号“2”),这是与《中图法》第三版分类规则不同之处。例:

img110

⑥某些专门性的地区,本分类法没有编列专门的子目,类分有关文献时,可选用相近的地区概念进行复分。例:

img111

(二)各学科门类中按时代、时间区分的方法

根据文献的内容、形式特征,编列按时代区分的类目,对具体学科问题,根据需要使用时代、时间复分表复分,是本分类法对类目进行时代、时间区分的基本方法。

①历史与现状的区分。

历史与现状的时间界限,在文献分类中有时是很难区分的。“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说明这种界限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本分类法原则规定,在政治领域内,世界及各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限,中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限,以前的为历史,以后的为现状,但在类分文献时还要注重从文献著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如果是对某问题(学科、事物、事件)进行具体的研究、评论,则归入现状;如果是对某问题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记叙,则归入历史(包括专门史)。本分类法的具有时代属性的类目体现了这一原则。例:

img112

上述这些历史性类目包含的内容范围,都没有受1945年或1949年的限制。当“历史”与“现状”难以确定时,一般可归入“历史”,这样处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适宜的。例:

img113

②编列按时代区分的类目时,一般都采取与时代复分表相同的划分标准和排列次序,并且使用统一、对应的配号法,以增强类表的逻辑性和助记性。例:

img114

img115

③根据学科或国家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时代划分标准。如“K3/7各国历史”的分期,是根据各国史实的分期划分的;“B3/7各国哲学”的分期是根据各国哲学不同的发展阶段确定的;“D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期,是根据国际共运的历史阶段确定的;中国文学作品划分为古代、“五四”以后、建国以后三个时期;在“P534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类下,编列了从“前寒武纪”到“第四纪(系)”的地质时代类目等等。在文献分类时应注意这些不同的规定。

④编制“国际时代表”、“中国时代表”、“通用时间、地点复分表”,供有关类目按时代、时间复分使用。

⑤各学科门类中的具体学科问题,如有必要按时代或时间区分,而本分类法没有编列时代性的类目或没有注释注明依某种时代表细分时,也可使用有关的时代、地点复分表复分,但要在时代或时间子目号上加上时代区分号“=”,或通用地点时间区分号“<>”。例:

img116

img117

需要注意的是,当对某一文献主题在进行地区、时代区分时,可能出现多种分类标识组合,应优先使用主类号与有关复分表直接复分组合的分类标识,以保证图书分类和资料分类时,使相同的主题获得相同的分类标识。一般来说,侧重于历史角度叙述的,先用“—09”复分,再按地区复分;侧重于对具体问题、事物进行研究的,用地区区分号、时代区分号加有关的地区、时代号码组合。例:

img118

(三)各学科门类中按民族、种族区分的方法

①编列有关中国民族的类目。例:

img119

②编制“中国民族表”、“世界种族与民族表”,并规定某些类目可依“中国民族表”、“世界种族与民族表”复分。例:

img120

img121

③各学科门类中的具体学科问题,如有必要按民族、种族区分,而本分类法没有编列民族性类目或没有注释注明依“中国民族表”或“世界种族与民族表”分时,也可统一使用“世界种族与民族表”复分,但要在民族、种族子目号上加上民族、种族区分号“”。依中国民族区分时,需先依“世界种族与民族表”复分,再依“中国民族表”分。例:

img122

上述关于使用()、=、“”、<>等区分号进行地区、时代、民族、种族、时间与地点区分的方法,除分类法另有注明的类目外,一般只用于资料的分类标引。

四、关于学科之间交叉关系的处理

《中图法》的编制以科学分类、知识分类为基础,对学科、知识、专业进行系统的逻辑划分和组织,并对各级类目进行线性排列。这种编制方法使具有多重隶属关系的事物,只能依其某种属性在分类体系中确定一个位置,而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相关关系难以得到充分的揭示。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是广泛而复杂的,为使分类法既能保证按学科门类编列的系统性,又能充分揭示学科、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本分类法对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分别采用了不同方法予以处理。

(一)关于理论及其应用的交叉

本分类法采取理论与具体应用分别编列类目的原则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一种理论、方法通常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而某一学科、专业又往往应用多种理论、方法。如果采取理论与应用合一的编制方法,不但会造成理论部分的庞杂局面,也会导致大量专业文献无法按专业集中,因此,一种理论、方法在某一方面的具体应用,随应用到的学科、专业归类是一个总原则。为容纳总论某种理论应用的文献,分类法编列了“应用X X X”的专类,如“Q939.9应用微生物学”、“H08应用语言学”等。如果某理论类目下未编列总论应用的专类,那么该方面的著作就归入该理论类目本身。关于某种技术、设备、产品及其应用,也采取了上述编列原则。例:

img123

某种理论、方法、技术、设备在某方面应用的文献,应归入被应用到的学科、专业类下,分类法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处理:

①在部分学科、专业类下编列总论某种理论、技术在本学科应用的专类。例:

img124

凡总论某种理论在该学科应用的文献,应归入该学科有关的总论应用的类目中。如“遥感技术建筑中的应用”入TU18。

②如某些理论应用到其他学科后,形成该学科的分支学科,通常都编列了专门类目,如“P59地球化学”、“Q946植物生物化学”、“TB15工程天文学”等。

③在一些学科下编列“X X X基础科学”的专类,如“TB1工程基础科学”、“X1环境科学基础理论”、“R31医用一般科学”等。其他学科理论在该学科的应用,多数可以归入其中的有关类目,如“系统论农业中的应用”入“S11农业数学”。

④在一些类下编列了用“—05”复分的类目,容纳有关某种理论在该学科应用的文献和相关的边缘学科文献。本分类法编的学科应用的类目和使用“—05”复分的类目,由于随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在原类目体系基础上陆续修订补充,所以不易做到相对的规范,必须通过相关类目的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它们所包含的内容范围。

用“—05”复分的类目,有的收专论性内容,有的只收总论性内容。例:

img125

总论入此;专论美学与某一学科的关系的著作入有关各类。

例:体育运动美学入G802……

在不同的学科中,用“—05”复分列举的类目的内容范围,分别受已列出的有关类目的限定,需注意区分。例:

img126

由于G802/804已列出部分分支学科,在G8-05类下就不包括体育心理学、体育伦理学等内容了。

img128

由于在G44类下列出了教育心理学,G40—05类下就不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与前例比较,“体育统计学”与“教育统计学”所用的类号也不相同。

img129

以上二例中有关心理学应用的内容分别归入不同的类下。因此,某理论在某学科的应用,不能一概归入“—05”复分的类目中。

⑤凡属某种理论、方法、技术在具体学科问题中的应用,均应归入各具体学科问题,而不归入有关的总论性应用类目。例:

激光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应入“S335.2物理引变(诱变)”,不入总论性类目“S123光在农业上的应用”。

《数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应入“TU981规划理论与方法”,不入总论性类目“TU12数学在建筑中的应用”。

(二)关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技术的交叉

本分类法是把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技术分别编列的。N、O、P、Q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它们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各学科。R、S、T、U、V、X属于应用科学,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技术和工艺性质的科学。技术科学是对工程技术有普遍意义的技术理论,它虽与应用科学合并编列,但在各类中通常是单独地编列于该类之前。此外,在T类还集中编列了一部分技术科学的类目。例:

img130

除技术科学之外,各项工程、技术都有不同层次的专科理论,这些专科理论均分别编入有关学科。例:

img131

img132

把不同层次的专科理论依其属性分别编入有关的学科、专业、技术、产品,是一个总的编制原则。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等几个层次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尤其是相邻的两个层次之间更为明显。例:

img133

在类分文献时,首先要分析某种理论是研究物质结构或运动形式一般规律的基础理论,还是工程技术的理论;其次再分析是工程技术的一般理论,还是某专业的专门理论。当不同层次的理论有交叉且重点不明显时,本着能入专门工程技术不入专门理论,能入专门理论不入一般理论(技术科学),能入一般理论不入基础理论的原则进行归类。

(三)关于产品的理论、制造及其应用的交叉

产品的理论、制造和产品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本分类法在编制时通常都把这几方面的内容编列在一个类列或一个类系之中。当某类产品划分到具体类型时,则以产品为中心,集中该产品各方面的内容。专论某种产品在某一方面的应用的著作,均分入应用的有关类中。

产品的理论、制造、应用的类目,在具体编列时,各类有所不同。

①产品的制造与使用是分开编列的。例:

img134

②产品的理论、制造、应用(含专论)是集中编列的。例:

img135

③某种产品的通用型与专用型是分别编列的。例:

img136

④某种产品的制造与产品本身分别编列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例:

img137

在类分有关产品的理论、制造、应用的文献时,要注意区分总论某种产品的应用与专论某种产品在某一方面的应用,是集中编列的还是分散编列的;某种产品的理论及其制造,是集中在一个类下,还是将其中的专用型分别编列在有关类下。当文献同时涉及理论与制造时,一般归入“制造”;当文献同时涉及原理与应用时,一般归入“应用”;当文献同时涉及总论应用与专论在某一方面的应用时,一般归入专论应用的方面;当文献同时涉及产品的通用型与专用型时,一般归入专用型。

(四)关于交叉学科的编列与分类

科学的交叉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点。由于物质结构层次上存在着过渡以及物质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使各门科学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交叉渗透形成新的学科。边缘科学是指那些在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传统学科的边缘地带产生出来的新学科的统称,一般也称为交叉科学。边缘学科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研究对象的交叉,即在有关学科领域之间的结合部形成的新学科,如化学物理学、地球生物化学等;二是理论方法的渗透和转移,即运用某一学科的理论方法,去研究另一门学科领域的问题而形成的新学科,如射电天文学、数理语言学、社会生物学等。

本分类法关于边缘学科类目的编列,一般是按研究对象所属的学科或边缘学科重点隶属的学科列类。例:射电天文学入天文学,不入无线电物理学;地球生物化学入地质学,不入生物化学;计量历史学入历史学,不入数学。另外,对部分边缘学科编制了交替类目,供专业文献情报部门选择使用。如“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中列类,同时在生物学类下编制了交替类目。在分类法中除列举已形成专门学科的概念外,也编列了有关一个学科应用到另一个学科而尚未形成新学科的类目,如“S122声在农业上的应用”等。

交叉学科的发展十分迅速,本分类法不可能一一列举或通过修订分类法及时增补。对于大量新出现的交叉学科文献,主要靠分类人员根据以研究对象确定类属的原则,结合它们的重点学科属性,确定在分类体系中的具体位置。归类时要根据各类类目编列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归入某学科或某学科的理论部分,或某学科的基础科学部分,或某科学用“—05”复分列举的类目中去。例:

img138

img139

(五)编列交替类目

对具有双重从属关系的学科或事物,一般按学科的重点隶属关系列类,另外在非重点隶属的学科下编列交替类目,并注明“宜入XX X”。如“国家理论”重点编入“D03国家理论”,同时在“B03历史唯物主义”类下编列[B035]交替类目。

(六)编制类目参照

当一个学科或事物与另外的学科或事物关系密切或性质相近时,通常在相关的类目下编制参照注释,用以显示类目之间的相关关系。如“TG39高能成型”属于“金属压力加工工艺”,参见粉末冶金工艺中的“TF124.36高速成型”。分类时应认真分析参见类目涵义的异同,结合文献内容的侧重点决定归属。

(七)规定互见分类方法

在一些类目下,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专题内容,规定可作互见分类,以保证在检索工具中各局部学科体系的完整。如“传记”集中分入K81/83,同时互见到各有关学科史。

(八)说明内容划分范围或分类方法

有些学科主题因按不同的标准列类,形成类目之间的外延交叉。对此,分类法在注释中说明了内容划分范围或分类方法。例:

img140

五、关于总论与专论的安排

《中图法》为适应文献分类的实际需要,在编制中编列了不同层次的总论性类目及专论性类目。一般来说,总论是指某类事物的整体、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专论是指某整体的组成部分、某种事物的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例:

img141

在多数情况下,总论与专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如同上下位类一样是个相对的称谓),一个类目往往既是总论性的,又是专论性的。例:

img142

(一)类目体系编列区分为总论部分与专论部分

类目体系的展开,遵循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应用的原则。各学科或专业从整体到局部通常都划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总论性的,后一部分是专论性的。

①在社会科学部类,通常的编列形式是:

img143

社会科学各类的总论常以“X X理论”的形式编列,当某学科的理论类目不包括某些总论性内容时,这部分内容就包含在有关的“世界XX”类目之中。例:

img144

这里的E11/13都是总论性的,如“E112军事演习”,既包括世界性军事演习,也包括军事演习的理论、技术等。

②在自然科学部类,N、O、P 3类的总论与专论基本是以上下位类的形式表现的。应用科学技术大类及所属各分支,总论与专论编列的基本形式是:

img145

(二)总论与专论的不同表达形式

①以某类事物的各方面为总论,以某类事物的一方面为专论。例:

img146

②以某类事物的一方面为总论,以某种事物的各方面或一方面为专论。例:

img147

③以整体为总论,以部分为专论。例:

img148

④以大概念(或属概念)、上位类为总论,以小概念(或种概念)、下位类为专论。例:

img149

⑤以某种理论、方法、技术、设备、产品在各方面的应用为总论,以其在某一方面的应用为专论。例:

img150

⑥编列专门的总论性类目。例:

img151

img152

⑦通过类目注释指示某些总论性内容的归属或指示某类目总论的范围。例:

img153

⑧在分类法编制中,有时为了指明一组同位类的内容属性或分类标准,而设置一个概括性的上位类,以统率其下位类。这是一种起类目结构支撑作用的“过渡性类目”。例:

img154

(三)有关总论性与专论性文献的分类问题

①总的分类原则是:凡能入专论的就不入总论。如:“铅矿超声波勘探法”入P618.420.8(专论铅矿勘探),不入P631,5+2(总论超声波地质勘探);“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入D669.5(专论中国青少年问题),不入C913.5(总论青少年问题);“计算机在编目中的应用”入G254.362(专论计算机编目),不入G258.94(总论图书馆工作自动化),或TP399(总论计算机应用)。

②有时为了集中某一方面的文献,总论与专论是统一的,应注意分析。如:“深井采煤的井筒支护”应入TD352(总论井筒支护),不入TD823.84(专论煤矿深井开采)。

③由于总论与专论通常是相互依存的相对概念,所以应注意分析不同的划分阶段所编列的不同层次的总论性类目的内容范围。一般来说,类目的概括性越高,总论的范围越大,它所包括的专论性内容就越少;类目越专指,所包括的专论性内容就越多。例:

img155

六、关于文献的集中分类与分散分类

《中图法》在编制中,类目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知识内容的学科属性,即按研究某事物的学科角度分别类聚有关文献。在类目划分过程中,一般只能在某事物的诸多属性中选择一种属性与有关事物组成一类,这样就导致事物在依某种属性集中的同时,又在其他属性标准下分散了。如“肝癌”、“胃癌”在按病变机理与“肿瘤病”聚成一类,使这类文献集中的同时,却与从病变器官这个角度聚类的“消化系疾病”的文献分散了。当分类法编制强调以应用为主、以专论为主的分类原则时,那么一种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在各方面的应用就不能集中,各种事物、问题的专论性内容就不能与有关的总论性内容集中。具有双重隶属关系或学科交叉关系的事物,由于按重点隶属关系列类,从非重点隶属关系的角度说,文献就分散了。有时文献按某种形式集中,那么从学科内容方面来说,文献就分散了。总之,这种“集中与分散”的矛盾,是等级体系分类法固有的一个基本矛盾,是等级体系分类法编制理论和技术所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在手工编目和手工检索条件下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

检索者总是希望能从他所从事的、熟悉的,或首先入手查找的学科、专业、问题、事物查全有关文献(即集中有关文献),而不同的检索者希望文献集中的角度又是不同的。为了满足科学研究多方面的需要,提供多途径检索,本分类法有重点地对一些类目规定了文献集中的方法,供分类法用户选择使用。

(一)关于某学科应用的内容,规定了集中或分散的办法

设置总论应用的类目,规定可用组配标引法集中有关文献。例:

img156

img157

本分类法并不是所有的总论应用性类目下都规定了文献集中的办法,如“O799应用晶体学”、“TB79真空技术的应用”、“Q959.9应用动物学”等类下就没有说明文献集中的方法。专业单位如有需要,也可参照上述办法,使用组配编号法集中有关文献,但需将类表中已列的专类改为交替类或订正某些相应的注释。

(二)在某些总论性类目、学科分支的统率性类目或交替类目下,规定了集中分类的办法。

img158

img159

(三)通过交替类目的选择,在相关类下集中有关文献

img160

img161

石油天然气专业单位如愿将此类文献集中于此者,可按下列子目细分。

img162

(四)传记的集中与分散

对于各科人物传记,本分类法是集中编列的,这样对于各学科史来说,文献就分散了。除采用分别在各学科史作互见分类外,也规定可以把各科人物直接分入各学科史。这里说的“各科人物传”,仅指K815、K825/826(包括各国的仿分类目)范围的人物传记。例:

img163

(五)通过分类体系的选择,决定文献集中的方向

本分类法在“法律”类采用双表列类。第一分类体系首先按国家集中文献(学科内容分散),第二分类体系首先按学科内容集中文献(国家分散)。各馆可根据各自的性质、特点,选择使用。

(六)工具书的集中与分散

本分类法关于工具书类目编列的总原则是:专科性工具书入各有关学科,综合性工具书及检索工具书集中编入“Z综合性图书”。有些图书馆从管理或使用工具书的角度考虑,希望能将工具书集中起来。从揭示藏书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著录书型冠号的办法,通过目录组织使各类工具书款目集中排列、集中揭示。从组织藏书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交替类目的选用和采用组配编号法,集中某些专科工具书。例:

img164

由于“Z综合性图书”类所列工具书类型不全,集中全部工具书是困难的。因此,也可以把哲学社会科学工具书、自然科学工具书(含工程技术)分别集中于C、N两类,通过组配编号法进行系统排列。例:

img165

有时根据专业需要,可把部分工具书加以集中。如“T—63产品目录、产品样本、产品说明书”,除收综合性汇编外,也可以把各专业产品样本集中于此。如“制冷机产品样本”类号为T—63:TB65。

上述关于集中工具书的办法,只供有特殊需要的文献情报部门参考使用。

(七)科普读物的集中与分散

关于科普读物,本分类法是按其内容分散到有关学科的。某些使用单位如果需要把科普读物(特别是成套的科普读物)集中排列,以便宣传、推荐,可参照工具书集中分类的办法,把科普读物分别集中于C49、N49两个类下,使用组配编号法,按学科系统排列。例:

img166

(八)教学参考书的集中与分散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范围的教育参考书、教材,本分类法集中编列在各级教育类。某些不以该类文献作系统收藏的单位(如中等专业以上的学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等)如愿按内容分散入各学科,可用总论复分号“—4”复分。如《三角教学参考书》类号为O124—42。

在处理文献的集中分类和分散分类时,一般情况下都应按本分类法现有的类目体系类分和组织文献。如需作变通处理时,应经过全面慎重地考虑后,决定集中的范围和方法,并记录在使用本上,一贯遵守。同时还要对相关的类目作必要的调整和注释说明,避免混乱。

七、关于多重列类法

《中图法》在编制中原则上遵循逻辑划分的规则。对类目的划分,在同一划分阶段只使用一个分类标准进行,从而产生出一组性质单纯、外延不相交叉的平行概念(同位类)。由于客观事物都具有多种属性和多方面的联系,因此可以多向成族(类)。为满足对某事物分别从不同的属性方面论述或对同时从若干属性方面论述的文献进行分类标引的需要,为用户提供多途径检索的可能,本分类法在编制时有选择地采用了多重列类法,即在同一划分阶段,同时采用几个分类标准对上位概念进行划分,从而在一个类列中形成几组按不同属性聚类的同位概念。

(一)《中图法》多重列类的几种形式

①明确多重列类的划分标准,同性质的类目集中排列。这是基本的形式。例:

img167

img168

②虽然没注明多重列类的划分标准,但其划分标准是很明显的,且同性质的类目集中排列。这也属基本型。例:

img169

③使用的分类标准多或不清晰,同位类排列无明显规律。例:

img170

④在一个类列中,多数类目采用同一种划分标准,少数类目采用了另外的划分标准。例:

img171

⑤在一个类列中,同位类是使用“事物的方面”和“事物的类型”两个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从而形成一组总论性类目和一组专论性类目。例:

img17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分类法的编制并不是严格地采用逻辑分类的原则,而是根据文献分类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对类目进行划分,从而保证分类法的实用性。相当多的类列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多重列类法的应用。

(二)多重列类与文献归类

如果一个上位概念同时采用多重标准划分,那么所分出来的平行下位概念都存在外延交叉问题,分类法编制时对这种外延交叉都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了限定。涉及多重列类的文献归类,主要是分析、解决一个文献主题同时可归入一个类列中的若干类目的分类方法问题。在前述第4、第5种类型中,类目外延虽有交叉,但它们的内容范围划分是明确的,即使用次要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类目(如I28/29)和按事物类型划分出来的类目(如TN958/59)都是按属性集中有关文献的。如“儿童文学—小说”入儿童文学,不入小说;“机载雷达可靠性”入各种用途的雷达,不入雷达的可靠性。

在前述第1—3种类型中,如果文献主题只是从事物某一属性方面进行论述,或重点从某一属性方面进行论述,只要归入多重列类的有关类目即可。如“夜间户外摄影(重点是夜间)”,归入“J417夜间摄影”。如果文献主题同时从事物的几个属性方面进行论述,应按下列方法归类。

①如类目下注明了分类规则,应遵循这些分类规则。例:

img173

img174

上述几例分别规定了使用“最后编号法”和“最前编号法”。“最后编号法”是指文献主题如涉及多重列类的几个类目时,就归入类表中后编列的类目中去。而“最前标号法”,则归入类表中前面编列的类目中去。这里说的“前面”或“后面”是指类目编列的前、后位置,而不是指文献主题表达式中的主题因素在前或在后。例:“立体科教电影”入J953(科教片);“石雕肖像技法”入J314.3(石刻);“小型分布式计算机”入TP338.8(分布式计算机);“公路石拱桥”入U448.14(公路桥)。

②遵守《〈中图法〉(第四版)使用手册》的有关分类的规定。如手册在“P天文学、地球科学”的分类要点中规定:“如遇有兼论地区、时代地层的著作,归入P534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有关类目。这里规定使用“最前编号法”,如:“松辽盆地第四纪地质”入“P534.63第四纪”,不入“P535.23东北地区地层”。这条规则也同样适用于Q151/157、Q178.3/.4、Q911.6/.7、Q913.6/.7、Q915.6/.7、Q948.3/.5、Q958.3/.5等类。

③如果分类法没有规定具体分类方法,各用户单位可根据下述原则自行决定。

根据本馆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在确定“使用本”时,对各多重列类的类目分别确定哪些使用“最前编号法”,哪些使用“最后编号法”,一经确定,就一贯遵守。在确定编号方法时,一般应沿着“特殊性——一般性”的顺序选择类目,因为按主题的特殊性聚类,便于用户检索。例:

img175

在这个类列中,大体是按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排列同位类的,宜使用“最后编号法”,即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倒置次序归类,可达到按事物的特殊属性聚类的目的。例:黑白激光电视入TN949.15,彩色立体电视入TN949.13。

为简便起见,除本分类法已有明确规定者外,可统一使用“最前编号法”,以保证归类方法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