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学城知识共享模型与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原理分析,笔者共构建了14个假设关系,假设关系的核心是大学城知识共享模型,笔者从大学城知识共享(包括大学城传授知识和大学城科研知识)的影响因素和大学城知识共享(包括大学城传授知识和大学城科研知识)绩效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中有3个假设(假设1、3、5)是关于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3个假设(假设2、4、6)是关于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3个假设(假设7、9、11)是关于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的绩效影响;3个假设(假设8、10、12)是关于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的绩效水平;2个假设(假设13、14)是关于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与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的相互影响。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主要从知识的特性、大学城集聚因素和大学城制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假设;大学城知识共享绩效影响主要从大学城知识创新水平、大学城综合实力和大学城教育质量三个方面进行假设。全部假设关系陈述如下:
假设1:大学城传授知识的特性影响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
假设2:大学城科研知识的特性影响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
假设3:大学城集聚因素影响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
假设4:大学城集聚因素影响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
假设5:大学城制度与机制影响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
假设6:大学城制度与机制影响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
假设7: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影响大学城的知识创新水平。
假设8: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影响大学城的知识创新水平。
假设9: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影响大学城的综合实力。
假设10: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影响大学城的综合实力。
假设11: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影响大学城的教育质量。
假设12: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影响大学城的教育质量。
假设13: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影响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
假设14: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影响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
一、大学城知识共享模型
根据以上所作的14个假设,笔者初步构建了下列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的结构模型如图6-1所示。
图6-1 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实证结构模型
从图6-1中可以看出,在大学城知识共享的结构模型中,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和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是该模型的核心,并且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内容。大学城传授知识的特性、大学城集聚因素和大学城制度与机制三个方面影响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大学城科研知识的特性、大学城集聚因素和大学城制度与机制三个方面影响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同时,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和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影响大学城知识创新水平、大学城综合实力和大学城教育质量。总之,通过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分析与验证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书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大量的文献总结以及在上海市松江大学城的深度访谈基础上形成的。问卷在笔者设计后,上海松江大学城教育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作了预调研,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又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调查问卷的中心内容共分五部分:问卷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以及对被调查者所在大学城情况的调查;问卷第二部分是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调查,主要是对模型中3个潜变量因子(知识的特性、集群因素、制度与机制)的构建度量;问卷第三部分是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及其绩效(知识创新、综合实力、教育质量)的度量和调查;问卷第四部分是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调查,主要是对模型中3个潜变量因子的构建度量;问卷第五部分是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及其绩效影响的度量和调查。
调查问卷采用5级Likert分量制,要求被调查者用“1”、“2”、“3”、“4"、“5”来填入代表自己观点的数字,其中:“1”代表“不重要”或“完全不同意”,“2”代表“不太重要”或“不同意”,“3”代表“比较重要”或“不能确定”,“4”代表“重要”或“同意”,“5”代表“非常重要”或“完全同意”。
由于国内大学城知识共享研究的视角与以往的研究有差别,对调查问卷中有关潜变量因子的度量,大部分是在国外学者的度量方法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由笔者自己创作,并根据预调研的结果进行修正而成。决定各个研究变量具体指标或问题的过程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运用现有文献中所提及的量表;二是参考以往文献的结论,并结合大学城的特点而界定的指标,对原题项描述中的关系主体及情境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从而使测量项更有针对性和更加全面;三是根据具体变量在大学城中的本质以及内涵,从深度访谈中提取出来的题项,本书自行定义一些指标。例如,由于大学城与其他企业性质不同,关于大学城知识共享的测量表在参照以往的测量表的同时新增一些关于集群的测量内容。
1.问卷第一部分
问卷第一部分是对被调查者个人情况的调查:
被调查者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受教育状况、年龄、职称、工作时间、部门等内容。对于性别,要求被调查者根据问卷的指示,男性用“1”表示,女性用“2”表示;被调查者的学历包括本科以下、本科、硕士与博士四个类别,分别用“1”、“2”、“3”、“4”来表示;被调查者的年龄分为25岁以下、25~35岁、35~45岁、45~55岁、55岁以上五个年龄段,要求被调查者分别用“1”、“2”、“3”、“4”、“5”来表示;被调查者的职称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四个级别,分别用“1”、“2”、“3”、“4”来表示;被调查者的工作时间分为5年以下、5~10年、10~15年、15~20年和20年以上五个级别,分别用“1”、“2”、“3”、“4”、“5”来表示;被调查者的工作部门分为教育管理、科研管理、其他部门三个级别,分别用“1”、“2”、“3”来表示;被调查者的学校分为位于大学城和不位于大学城两个级别,分别用“1”、“2”来表示。
2.问卷第二部分
问卷第二部分是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测量:
(1)对传授知识特性的衡量。知识不同于传统的土地、物资、资金和人力资源,它是一种特有的资产,理解知识的特性是利用知识创造价值的基础。知识的特性包括知识的共享性、知识的隐含性、知识的增值性、知识的资源性、知识的复杂性等。
大学城传授知识主要是指用于培养人才、教书育人的知识,该类知识主要是大学城内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具有机密性,不同于企业知识联盟中的核心知识或是涉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一般来说,大学城传授知识显性化水平高,易于表达、传递,而它的隐性化水平相比科研知识低。大学城传授知识属于公共性知识,是共享性知识。
有的学者根据知识的特性或者种类对知识共享进行了测量。2005年,Chowdhury开发的复杂知识共享测量量表包括七个测量条款,信度系数达到了0.92。Gee-Woo等(2005)在Constant等(1994),Dennis(1996),Feldman和March(1981),Fishbein和Ajzen(1981)等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知识共享意图量表,分隐性知识共享意图(两个条款)和显性知识共享意图(三个条款)两个维度,信度分别达到了0.92和0.91。
本书对传授知识特性的衡量,在借鉴已有的度量方法与度量条款的基础上,参考表6-1中的参考文献(在本书第三章第一节中阐述),结合本书分析的需要,用五个条款来衡量,要求被调查者按5级Likert分量制来表达自己对每一条款的不同赞同程度如表6-1所示。
(2)对集群因素的衡量。波特(Porter)认为,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集群的创新优势,其主要表现在知识的溢出效应、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学习、产业集群内各个主体之间能够共享公共设施、专业化分工、信任增强、价值创造、资源互补和创新氛围等方面。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获取“学习经济”。
表6-1 传授知识特性的衡量
大学城一般是几个高等学校在某些区域聚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些高校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是相距很近。大学城各高校的地理位置和区域集聚特征使得大学城各高校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这种社会文化特征有利于大学城整体知识的扩散和共享。
本书对集群因素的衡量,在借鉴已有的度量方法与度量条款的基础上,参考表6-2中的参考文献(在本书第三章第二节中阐述),结合本书分析的需要,用五个条款来衡量,要求被调查者按5级Likert分量制来表达自己对每一条款的不同赞同程度见表6-2。
表6-2 集群因素的衡量
(3)对制度与机制的衡量。制度是指一定范围内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的集合,它旨在制约追求主体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群体或个人的行为。
在大学城各高校集聚的条件下,在相关制度、机制的保障下,大学城各高校的信任度增强,大学城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各高校知识共享的意愿随之增强,从而更愿意将自身的知识与技术与大学城内其他成员共享。大学城知识共享还需要各高校之间制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促进大学城知识资源有序地转移和交流,提高大学城知识共享的效率。
本书对制度与机制的衡量,在借鉴已有的度量方法与度量条款的基础上,参考表6-3中的参考文献(在本书第三章第三节中阐述),结合本书分析的需要,用十个条款来衡量,要求被调查者按5级Likert分量制来表达自己对每一条款的赞同程度见表6-3。
表6-3 制度与机制的衡量
3.问卷第三部分
问卷第三部分是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及其绩效的测量:
(1)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的衡量。知识共享主要测量团队成员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两个方面所表现出的行为。2006年,Cabrera、Collins和Salgado从寻找知识和提供知识两个方面开发了对上述两类知识共享行为的测量量表,根据本书的研究目的,量表中对提供知识的量表可供参考。它包括两个分别对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测量,即“任何时候,我有与我的工作相关的有价值信息,我尽我所能使那些对这此信息感兴趣的人能够获得这些信息”、“我积极参与在单位中的一个或一些讨论会或工作团队,提供我的思想,并帮助别人发现他们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信度系数α为0.73。2005年,Chowdhury开发了对复杂知识共享的测量量表,共七项测量条款,其中包括“我已从团队成员那里得到支持的实践性的专门知识或诀窍的知识的程度”等,信度系数α为0.92。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开始从综合集成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特点与规律。2005年,Kaser A.W.和Raymond E.认为,企业知识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综合集成的结果。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共享的过程,组织学习是知识共享的手段,知识创造是知识共享的目的。
本书认为大学城传授知识主要是指用于培养人才、教书育人的知识,该类知识主要是大学城内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般不具有保密性,不同于企业知识联盟中的核心知识或是涉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是指在大学城中,传授知识在各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授课、讲座、跨校选修课程、跨校任教和网上交流等各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传播和共享,充分利用大学城各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使大学城传授知识不断丰富,必将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通过整合和提炼上述量表以及专家访谈提炼项,设计出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的测量条款,详见表6-4。
表6-4 大学城传授知识共享水平的衡量
(2)对大学城知识创新的衡量。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高等学校是基础科学创新的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本书对大学城知识创新的衡量,在借鉴已有的度量条款的基础上,参考表6-5中的参考文献(在本书第五章第一节中阐述),结合本书分析的需要,用3个条款来衡量,要求被调查者按5级Likert分量制来表达自己对每一条款的赞同程度见表6-5。
表6-5 大学城知识创新的衡量
(3)对大学城综合实力的衡量。高校综合实力主要体现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发挥程度以及支撑这些职能实现所需的办学理念、教育经费、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学科建设、组织管理、校园文化等因素,它们构成了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的完整体系。大学城的综合实力主要表现为大学城声誉、大学城师资队伍的建设、交叉学科建设及教育优质资源等几个方面。
本书对大学城综合实力的衡量,在借鉴已有度量条款的基础上,参考表6-6中的参考文献(在本书第五章第二节中阐述),结合本书分析的需要,用5个条款来衡量,要求被调查者按5级Likert分量制来表达自己对每一条款的不同赞同程度见表6-6。
表6-6 大学城综合实力的衡量
(4)对大学城教育质量的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它应包括人才培养质量、院校构成条件水平质量(即办学条件)和社会服务质量,这三个层面的质量是构成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互为条件的。因此,大学城的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为大学城人才培养质量、大学城的办学条件、大学城学生创新能力和大学城服务社会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本书对大学城教育质量的衡量,在借鉴已有的度量条款的基础上,参考表6-7中的参考文献(在本书第五章第三节中阐述),结合本书分析的需要,用三个条款来衡量,要求被调查者按5级Likert分量制来表达自己对每一条款的不同赞同程度见表6-7。
表6-7 大学城教育质量的衡量
4.问卷第四部分
问卷第四部分是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其影响因素的测量:
根据问卷第二部分的内容及所参考的文献,同理可以得到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衡量的条款,见表6-8~表6-10。
表6-8 大学城科研知识特性的衡量
表6-9 集群因素的衡量(R)
表6-10 制度与机制的衡量(R)
5.问卷第五部分
问卷第五部分是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及其绩效的测量:
(1)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是指在大学城中,各高校的科研人员或参与科研工作的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开展合作交流,将科研知识通过隐喻、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课题组、科研团队、交叉学科团队和跨校科研团队中进行共享,促进科研知识的不断交流和创新,从而推动科研知识螺旋上升,不断增强大学城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能更好地实现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大学城内各高校由于在空间、距离上的优势,可以在科研等方面更紧密的合作,在科学共同体中形成一种鼓励交叉的学术氛围,鼓励知识共享,尤其是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共同促进各高校的学科建设和跨学科的合作。同时,依据各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为重点,积极支持各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大学城内各高校优势,强强联手,围绕经济建设需求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充分挖掘各高校在学科和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加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积极探索各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开展合作科研的有效途径,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使大学城各高校联合立项,联合攻关,推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不断创新出新的知识。
通过整合和提炼量表以及专家访谈提炼项,设计出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的测量条款,详见表6-11。
表6-11 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水平的衡量
(2)大学城科研知识绩效条款的衡量。根据问卷第三部分的内容及所参考的文献,同理可以得到大学城科研知识共享绩效衡量的条款,见表6-12~表6-14。
表6-12 大学城知识创新的衡量(R)
表6-13 大学城综合实力的衡量(R)
表6-14 大学城教育质量的衡量(R)
三、实证测评模型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设计中对各个潜变量(因子)测量条款的制订,笔者初步构建了本书研究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的测评模型如图6-2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