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爱上了教育

我爱上了教育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十分迷茫与困惑:中国的教育要走向何处?当地教育落后,教师奇缺。我们被迫走上了终身从教之路。回忆和对比使我懂得感恩,使我对中国的教育有了新的感受。乐山教育学院被列入首批试点单位,北京来的计算机专家入驻我校。乐山教育学院接受世界银行首批教育贷款,用每台5000美元的价格,购置了两台386微机和20台286微机,从此,我和计算机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雷启明

无奈的选择

我上高中的时候,正好遇上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亲眼看到了我最尊敬的老师被批斗,饱受侮辱和摧残。当时,知识分子叫臭老九,臭老九与黑五类都是同一属性的名词,都是要被打倒的对象。臭老九被批斗,其理论基础竟然是“读书越多越反动,识字越少越光荣”这一极其荒谬的言论。我十分迷茫与困惑:中国的教育要走向何处?中国教师的结局就是这样吗?我暗暗告诫自己,以后千万不要当老师。

1968年年底,高中尚未毕业的我响应领袖的号召,到一个边远的山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地教育落后,教师奇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所在公社的初中校长发现了我,他评价我:“他能说会唱,个子和声音都能压住堂子,让他去整差班准行。”于是,我在1969年初到农村中学当上了民办教师。说实话,我当时并不喜欢这份工作。我接受学校对我的聘请,只是为了生计的无奈选择。当时教师每月工资人民币六元。六元钱对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我所在的生产队很穷,一个全劳动力一天的工分值一毛钱左右。一个全劳动力每月三十天出勤,还拿不到六元钱。六元钱在“自由市场”能买到十斤玉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民办教师就值这个价。后来由于我的教学效果好,在改革开放前的八年教师生涯中,终于涨了一次工资,从六元涨到了九元,涨幅50%。

边远农村的孩子学习很苦,特别是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顶着刺骨的寒风,光脚踩着带冰的泥泞,蓬松的头发下一双充满渴望的眼睛,谁能忍心在教学上对这些学生“洒水”,让这些学生“无功而返”?就凭这点怜悯和良心,我倾其所能,主讲数、理、化,还要教音乐、体育这些“副科”,课余时间还教学生唱“样板戏”。我的教学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在当地贫下中农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1970年,我作为本公社的唯一的知青代表到县城参加了“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1971年,城里开始招工。根据我的表现,公社贫下中农代表大会一致推荐我进城当工人。我内心无限激动,踌躇满志,我的心憧憬着未来,我就要离开这穷山沟啦!但是“乐极生悲”,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

当时,进厂当工人需要政审,查三代,一查,查出了我“丑陋”的一面:我“先天不足”。公社书记找我谈话:“由于你的前三代有历史问题,我们不会再推荐你当工人,也不能推荐你上大学了。但是,我们会给你出路,你教书还可以,你就安安心心在农村教书。”公社书记的话就是“圣旨”,仿佛是对我终生的宣判。

事情还没有结束,刚过几天,更为严重的事又在另一个公社发生了。

我的女朋友能歌善舞,也是下乡知青。她在那个公社广播室当广播员。公社书记找她谈话:“广播室是党的喉舌,你的男朋友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了,现在你有两种选择:选择你的这个男朋友,你就不能搞广播;要搞广播就必须同你的这个男朋友断绝关系。”她没有作一句回答,含着眼泪,收拾东西回到了所在的生产队。

所幸不久,有一个地方收容了她,那是她所在的公社学校。

就这样,我们被逼走到了一起,我和她成了“志同道合”的伴侣,她成了我的结发妻子。我们被迫走上了终身从教之路。我失去了梦想,不再有追求,万般无奈,只能在农村“扎根”:我们在农村学校结了婚,生了孩子,还把生产队分给我的“自留地”种上了玉米,用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我们都在努力地工作,只求我们的后代不受影响。

这段经历使我感到当教师不是一种光荣,而是一种惩罚。我们教学都特别认真,但不是事业心的鞭策或者责任感的驱动,而仅仅是个人人格的底线。我并没有体会到“教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两句话的现实意义。但有一句话我有深切的感触:“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事实上,我亲手送走了三批学生上了高中,在我的辅导下,好几名贫下中农的子女作为工农兵学员上了大学。而我却仍在艰苦地工作,艰苦地生活。

机遇与转折

1977年,我国传统的高考制度已经中断11年。正当学校组织我们痛批考试制度时,邓小平同志果断决定恢复高考。正是国家考试政策的恢复,使即将向“青春”说再见的“老三届”人,得到了一个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获得了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

考试制度的恢复使不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考试,我和我爱人都离开了偏僻的山区。我和我的家竟成了这个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回忆和对比使我懂得感恩,使我对中国的教育有了新的感受。

1979年4月,我从高校毕业被分配到乐山教育学院——乐山师院的前身工作。

我开始爱上了教育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走上了计算机专业教学之路。

1983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出了“教育要三个面向”的伟大号召。北京派出了由中科院和北京高校的计算机专家组成的“中央科普讲师团”到基层普及计算机科学。乐山教育学院被列入首批试点单位,北京来的计算机专家入驻我校。作为当年的青年教师,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北京讲师团专家们的敬业精神、广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师德风范,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对计算机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我一头扎进了计算机的学习,开始熟悉BASIC、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或许是因为榜样的力量,或许是因为我对计算机的爱,那一年后,我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学习。那时,我除了教学,还担任了繁重的行政工作。我只能在晚上和周末消化计算机知识。虽然很累,但我心里乐意。

1990年,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工作母机,教育学院承担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任务。学院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组建了电教计算机中心。由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学院领导决定由我主持电教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乐山教育学院接受世界银行首批教育贷款,用每台5000美元的价格,购置了两台386微机和20台286微机,从此,我和计算机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从1991年开始,凭借着当时在乐山还很不错的硬件设施,依靠几位教师的奉献精神,我们把中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搞得红红火火,还面向社会,在乐山率先办起了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赞誉。在推广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发展了自己,我感受到了教师的价值。

在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开展的时候,计算机教学和培训工作也步入高潮,当时现有的硬件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于是我向学校提出了购机申请。学校经费紧张,更重要的是学校正在探索改革的新路。于是学校提出:要我个人向学校贷款购计算机,解决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我欣然同意。1994年6月,学校“一把手”同我签订了“关于向学院申请贷款购置教学微机的贷款协议”。

一所公立大专学校的二级单位负责人向学校贷款购置硬件设施用于搞教学,这种“改革模式和力度”在全国少见。我成了教育学院“吃螃蟹”的第一人。按协议,我要在完成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再靠办培训班挣钱还贷款。

压力成了动力。为了挣钱“还贷”,我带领一班人,充分利用计算机,把培训班办得空前火爆:没有教材,就自编教材。教学工作夜以继日,不仅有中午班,还有夜班。可是,当我们快要赢利的时候,学校却单方面终止了协议。于是我不仅没有挣到钱,还负债累累。但是,我也有丰厚的收获,那就是锻炼了我的能力。

1995年,乐山教育学院在电教计算机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计算机科学系,我担任了计算机科学系主任。接下来是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夜大班、函授班等,多方面的投入也使我和本系教师都得到了回报,同时为学校创收做出了较大贡献。

为了回报社会,1996年,我同乐山市劳动局配合,乐山教育学院计算机系率先免费为乐山市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还到沐川、马边等边远地区免费培养计算机人才。我承担了主要的免费教学的课程。开展计算机技能鉴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推广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大大提升了自己,我这个非科班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得以晋升为计算机专业的副教授,并受聘为“国家劳动部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一批批“计算机盲”学员走进教室、走进机房,最后他们离开时已经初通计算机。从此他们增加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一种新的工作技能。于是我感到内心热乎乎的,有了一种充实的成就感、一种舒心的愉悦。我开始爱上了教育事业,更爱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建设。

再上台阶

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三校合并,升本建立乐山师范学院,组建了计算机科学系,学校任命我为计科系党总支书记。

我始终坚持担任第一线的教学工作,努力搞好“双肩挑”。从教四十三年,无论从事教师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我从来没有脱离教学。我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件愉快的事。有这样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学校为了让中层干部把主要精力用于管理,对系中干每年上课时间作了严格限制。连续两年,我承担了学生试讲指导和周休班的课程。这些工作我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但是,却超过了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结果,我周末承担的教学工作没有拿到一点课时费。我没有找相关领导理论,但我仍然坚持用周休时间义务上课。通过教学实践,我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终于在2005年打磨出了计算机科学系第一门校级精品课程“VB程序设计”。

2004年作者在计算机实验室

三校合并初期,教师收入低,让青年教师安心教育是党的一项工作。增加教师收入是稳定教师队伍的必要措施。我充分利用在三校合并前打下的开展成人教育和函授教育的基础,经常深入区县开门办学。在峨眉、眉山、仁寿、井研、犍为等地开辟并巩固了成人教育基地,承担教学,我的教学受到普遍好评。2000—2005年,计科系的成教收入在学校名列前茅,为学校的创收出了力,也为系里教师增了收。

教学系党总支的工作要落到实处,就应当把总支工作与系上的教育教学改革联系在一起。我同系主任一起探索校企结合之路,同北大青鸟联合解决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和就业问题。针对lT行业知识更新迅速的特点,计科系主动与市场需求接轨,率先推出了校企结合之路,同北京大学北大青鸟集团联合办学,以产学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培养软件产业急需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这不仅使学校校企联合办学结出了首批硕果,还为计科系学生的就业打开了新的通道。

长期以来,我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挤时间搞科研,以求教学能站在更高的台阶,厚积薄发。特别是2005年后,科研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三年中,我共发表计算机专业科研论文十八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十篇,有一篇被EI收录,在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两篇,在一般期刊发表六篇;担任由地质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21世纪规划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的副主编,并撰写了其中第五、六、七章,近九万字的内容;承担院级和市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十项,主持、主研院级精品课程“VB程序设计”并成果化,在全系“VB程序设计”教学中推广应用。

2008年,我被评为计算机专业教授;同时,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从教四十三年的我办理了退休手续,按常规,我该清闲地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出于对教育的炽热的爱,我闲不下来。我参加了学校老教授协会和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还承担了乐山师范学院老教师艺术团团长的工作。我在忙碌与奉献中得到了健康与快乐。

我觉得“我的教育人生”并没有结束,也不应该到此止步。每当我想起自己的教育人生,就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激励。此时此刻我总会想到,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教师比作春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样的名言绝句来赞颂终身从教的教师精神。这句话虽然是对老教师精神的赞誉,但我却总觉得这句话也包含好多的伤感。我更喜欢把老教师比作“夕阳”,老教师都应该满怀激情地高歌:“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2012年9月作者在乐山市敬老月庆祝会上主持

作者简介

雷启明 教授,1949年1月出生,籍贯湖北省蒲圻市,2011年7月退休。

1979—2000年,在乐山教育学院任教,先后担任过学生处处长、电教计算机中心主任、计算机科学系主任。

2000—2011年,在乐山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任教,担任过党总支书记。

曾任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计算机高级考评员。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研究二十余年,先后主讲六门计算机专业课和基础课,在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有十余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一篇被EI检索。主持并主研科研项目八项。参与编写出版教材两部。

雷启明近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