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第一次与陌生人见面, 相互介绍自己, 除了会介绍一些你的姓名、 职业、 籍贯、 婚姻状况以外, 如果我们要介绍自己的性格, 你会怎么说? 我们可能会用一些词, 这些词通常是形容词,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比如说我是外向型, 你就应该懂了我是什么样, 所以我们可能会用两种方法中的一种, 一种是用一些形容词,通常我们不会超过7个, 你通常会用3~5个, 我是友好的、 大方的、 快乐的、 勤奋的等等, 还有一种我是外向型的, 请问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区别? 一个是比较具体的, 一个是比较概括的, 这两个描述的方法刚好对应心理学上研究和解释测量人格的两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我打个比方, 有一种就好像有两个抽屉, 一个桌子有两个抽屉, 你只能选择一个抽屉。 另外一种我比喻成一个调色盘, 有7种颜色, 我要画出一个我来, 我觉得我红色比较多, 所以挑很多的红色, 蓝色比较少, 挑一点点蓝色, 白色特别多, 白色挑一堆, 每个颜色都会取一部分, 根据我在这个颜色上的程度来取, 这样我就画出了一幅画, 你来的时候我红色很多, 但是你红色很少, 所以你红色只有一丁点儿, 但是你蓝色很多, 你也画出一幅你的画, 我们两个人都用了这7种颜色来画画, 但是画出来的画不一样。 这就是两种描述人格的方法, 第一种叫作类型论, 我们用某种标准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型, 你不属于这种就是属于那种, 不可以同时有。 另外一种叫作特质论, 如果人一共就有7种特质, 我们的差别只不过在于在哪一种特质上我们拥有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都是这7种的组合, 这个叫作特质论。
1936年的美国, 美国人奥德博特, 他是在校的心理学研究生。有一天导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干活, 就是不能反抗, 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老板扔给他一本辞典, 非常厚, 这本辞典叫作 《韦氏新国际辞典》, 我们想象一下现代汉语词典, 差不多的意思, 就说, 你的任务就是把这本辞典翻烂, 把里头所有描述人格的, 可以把一个人的特征跟另外一个人区分开的所有形容词挑出来, 这简直是一个艰巨的工作。 于是他工作了几个月, 这几个月不眠不休天天在那儿翻, 终于有一天他顶着一个大熊猫眼拿着这本翻烂的辞典回来跟老师说, 我终于把活干完了, 我按照你的要求挑出了这本辞典中所有能够描述人格, 可以把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特征区分开的形容词有多少个, 我给你找到了17953个词, 太不容易了, 那时候又没有电脑, 都是自己手写。 这个无情的残忍的老师的名字叫作奥尔波特,他是美国人格心理学之父。 他干完这件事之后都没有意识到干了一件多么开创性的工作, 这件事情开创了整个特质研究甚至是人格测验, 现代测验学研究的一个开始, 这17953个词经过合并同义词之后缩减成了4505个形容词, 变成了一个词表, 名字叫作奥尔波特和奥德博特词表, 这个学生的名字还上去了, 有承认他的贡献。4000多个词的词表变成了后来研究的基本素材, 后来的研究者在这张词表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统计分析技术, 慢慢把这样的一些词总结凝缩成16个基本特质, 这就好像调色盘当中的基本颜色一样,并且相应都发展出了非常著名的人格测验。 奥尔波特是一个美国人, 他的亲哥哥也在哈佛, 他哥哥先学的心理学。 奥尔波特是个特别聪明的人, 他在大学毕业以后先去土耳其当老师, 就准备回哈佛念心理学研究生,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对他人生影响重大的事件, 他顺路去了一趟维也纳, 见了弗洛伊德一面, 这一面导致了他整个专业方向戏剧性的转变, 发生了什么呢? 他路过维也纳, 维也纳那个时候就像朝圣一样, 弗洛伊德在那儿, 去看一眼, 能不能受到他接见, 碰碰运气。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说我能不能见你一面, 他就见了, 弗洛伊德就答应他, 他就来了, 他就进到了弗洛伊德的办公室, 看到了心目当中非常神圣尊敬的人, 瞬间这个孩子觉得压力山大, 他在介绍自己姓名信息之后, 两个人就陷入了一场长时间的尴尬的沉默, 大眼瞪着小眼, 弗洛伊德采取了一个策略叫作后发制人, 他就在观察对方, 我要看一看你到底找我有什么企图, 我就先不说话, 我就来看你会怎么样。 奥尔波特是个小朋友, 他哪拼得过弗洛伊德这个老狐狸, 他就想怎么打破这个尴尬的局面, 说点天气也太无聊了, 就死命地想, 就想起他在坐火车的时候邻座有一对母子, 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 就看到那个小男孩有洁癖, 嫌这里脏那里脏, 闹了一路, 他把这个故事说给弗洛伊德听。 他就想, 弗洛伊德这么大牛的人, 一定能够看到这个小孩为什么这么有洁癖, 讲完以后试图打开话题进入深入的讨论, 结果没想到讲完以后, 依然是尴尬的沉默, 弗洛伊德依然没有反应, 一直看着他, 看得他心里发毛, 最后终于弗洛伊德悠悠的来了一句, 用他治病救人的眼说, 刚才你说的那个小男孩是不是就是你自己? 弗洛伊德的分析是, 他认为奥尔波特用了一种防御机制叫作投射, 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问题说成是自己的朋友的, 他会觉得这个小朋友来肯定是自己有问题,他自己不好意思说就说是看到别人, 这个话一出来, 奥尔波特就特别的意外, 他就觉得怎么会这样, 同时觉得非常的窘迫, 所以两个人的谈话草草地结束了。 回到美国以后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他在他的自传中曾经详细描述过他当时的感受, 他说, 我当时特别的尴尬, 我想转换话题, 我觉得弗洛伊德误会我是在向他求救, 好像很有趣, 但是也触发了我深层的思考, 我能够理解他对于这种神经性的防御是非常敏感的, 但是我们当时并不是在做治疗, 我只不过想要拜见他而已, 所以此次经验让我感觉, 深度心理学尽管有种种优点, 但是它可能钻研得太深了, 我们在证实存在潜意识之前, 可能先要去了解人类的基本行为是什么样, 这就使得他开始后面的工作, 就去描述人格。 这个故事还没完, 当奥尔波特成为一个大家之后, 有很多人写传记, 在给他写传记的就开始研究这个人, 结果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整洁的、 非常守时的、 非常有规律的人, 他具有弗洛伊德所谓的强迫性人格的诸多特点, 于是当年的那次会面, 弗洛伊德并没有离题太多, 他其实看准了。 所以这个故事其实非常有趣, 也会使奥尔波特这个人的专业方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奥尔波特1920年去哈佛读研究生,1921年、1922年花了两年时间获得博士学位,1921年的时候跟他的哥哥写了第一本书,1924年在哈佛开了最早的关于人格理论的课,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协会的主席,1967年去世, 是个非常厉害的人。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首先提出了特质这个概念, 什么是特质? 我们现在也会用到这个词, 我们可以看作是人格结构的单元, 就好像人格是一面墙, 砌它的砖就叫作特质, 所谓特质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 再次看到它是有生理基础的, 它能使许多刺激在引发某种行为上具有同等作用, 并且能创造、 指引那些功能相等而一致的适应性及表现性行为。 意思是说当有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的时候, 因为他拥有这个特质, 就会导致他的思想和行为会经常朝着某个方向来反应, 无论他遇到什么样的刺激, 他可能都会做同样的反应, 多种刺激会引发同样的反应, 因为有这个特质在。 另外就可以创造指引出那些类似的行为出现。 比如说一个多疑的人, 可能对待谁, 在什么情景中都会有多疑的感觉出现, 比如说他总是对人心存怀疑, 他总是不信任他人, 他总是觉得别人在害自己, 刺激不一样, 但是经由这个特质出来的反应总是一样的, 这就是特质的作用。 这是抽象的概念的意思。 特质是什么功能? 首先它是砖, 是组成元素, 你想要了解一个人的人格, 就去测量他的特质就可以, 他也是我们有别于他人的一些基本的特性, 奥尔波特有一句名言, 他说得非常形象, 同样的火候使黄油溶化, 却让鸡蛋变硬。 同样的火候指的就是外界的环境刺激, 一个化了, 一个硬了, 原因是他们特质不一样, 所以我们都用自己的特质去经历、 组织外部世界的信息, 所以我们的表现是不一样, 所以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特质, 所以我们人跟人是不一样的, 是用这样的道理来讲。 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他其实没有做太多的传世的实证研究, 但是他建构概念体系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刚才那个词表, 他也想找一找这些特质到底有多少个, 怎么做研究呢? 其实非常难, 他想到了一个思路, 这个思路非常的巧妙, 就是词汇学假设, 如果这个特质是存在的, 你必然要用某个语言来表达它, 我现在不知道有多少特质, 也不知道存在了些什么, 但是语言和词汇我是知道有多少的, 如果我去研究语言和词汇的话, 那我自然就可以知道特质有什么, 这是一个间接的但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所谓词汇学建设就是所有的人格属性都会编码到自然语言当中, 你既然要用个词来讲它, 某一个属性在语言中的代表性和它的重要性是具有一致性的, 比如说对于中国人来讲, 关系非常重要, 我们看一下有多少来描述亲戚的词。各种复杂的亲戚关系, 比如像妈妈这边的跟爸爸这边的是不同的词, 但是英文里都是一样的, 这就说明我们文化当中的代表性、 重要性是跟语言相关, 有多少词汇量是一致的, 在人格描述的时候也可以借用, 而且在人格描述的时候主要是用形容词, 因此语言特别是形容词是探究人格的可靠途径, 这是个非常好的思路。 现在有很多人在研究, 比如认为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可以影响到你的人格, 或是你的行为模式, 或是你的思维方式, 比如说英文和中文, 我们学英文的时候都知道它是有时态的, 有过去时、 现在时、 将来时, 中文是没有的, 就直接加个了, 加个去, 就是很简单的, 就有人提出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 这样的语言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方式。比如消费观念, 中国人跟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是不一样的, 一个中国老太太跟一个美国老太太, 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的大房子, 终于在临死之前把债还清了, 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在临死之前买了一座大房子, 这就是差别, 差别是什么? 中国人特别喜欢存钱, 是未来导向的, 要为未来做准备, 美国人就是超前消费的, 有些人认为这是受到我们用的语言的影响, 美国人有时态的划分, 就导致未来跟现在是不一样的, 未来很远, 跟现在不一样, 现在是现在, 未来是未来, 所以我不用为未来做太多的打算和考虑。 中文里他俩是一体的, 所以我要为未来做准备, 当然这只是一个说法。 但是可以提示我们语言其实对我们怎么想问题是有影响的, 他们的这个词表就建起来了, 刚才我们已经讲了这个过程, 让奥德博特翻烂了辞典, 他挑了17953个词, 这些词仅占到词汇总量的4.5%, 我们可以想想这个小孩那几个月是怎么过的, 经过去除同义词之后变成了4505个稳定描述人的特质的形容词, 就是最基础的奥尔波特和奥德博特词表。
第二个人叫卡特尔, 这个人是个英国人。 他也不是学心理学出身的, 他的主修是物理和化学, 读研的时候才转到心理学。 他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导师叫斯皮尔曼, 这个人是个数学家, 也是个心理学家, 他发明了一系列可以用来做心理统计的方法, 卡特尔就把它给继承了, 卡特尔在4000多个词的词表的基础上, 用他跟他老师学的因数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那个时候他也没有个人用的PC, 那时候卡特尔也非常辛苦, 他借用了他们学校的操场来放他的草稿纸, 他手算, 这是难以想象的, 非常艰辛的工作, 但就是通过这样的工作把4000多个词缩减成了16个特质, 编成了一个著名的测验叫作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简称16PF。
16个数量还是有点多, 于是慢慢又有发展, 接下来这个人叫作艾森克。 他也是个英国人, 同样不是学心理学出身的, 是学物理, 他学了没多长时间他的老师就找他谈话, 说我觉得你不太适合读物理, 你与其在这儿浪费时间, 不如去学一门实用一点儿的学科, 比如心理学。 艾森克就特别无知地问他的老师, 什么是心理学? 他老师跟他说, 你去学, 我相信你会喜欢它。 结果一学就成了大师, 他的父母都是演员, 都是当时英国小有名气的演员, 他小时候也演过电影, 而且他的父亲被票选为波罗的海最英俊的男人。 他是个德国人, 后来读书去的英国, 在伦敦大学读的, 之后就开始打仗, 打仗的时候他就要求参加盟军去打他的祖国德国, 结果就被盟军拒绝了, 他就找了一个战地医院在那儿帮忙, 在这个时候就发现有很多的军人被送到医院, 而且很多人因为战争带来的压力而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就想, 为什么同样是打仗, 有的人就受不了这个压力, 有的人受不了, 是不是背后有什么人格因素, 于是开始了他的研究, 后来他发现有三个最基本的超级特质可以来解释这些。
艾森克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他是一个攻击性非常强的人, 他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写文章骂弗洛伊德, 骂精神分析, 他的两任太太和几个孩子都是学心理学的。 他的研究发现了三个超级特质, 他认为这三个特质可以解释一切, 这三个特质分别叫作内外向、 神经质跟精神质, 并且他发明了一个测量工具叫作艾森克人格量表, 简称EPQ, 这个量表现在也非常的常用, 我们来说一下这个量表跟这三个特质的含义, 这个量表是1975年编的, 比较新, 有成人跟青少年版, 原版是90个题目, 中国修订版有80多, 有四个分量表, 分别测量这三个超级特质, 并且还有一个叫效度量表, 就是用来测谎的, 我们都知道人格测验有时候是看心情好坏, 不爱答了就乱答,或者有时候会想, 你干吗要知道我这些, 我要给你留下好印象, 所以我就按照你想要的答案来答, 这个时候我们就想要知道, 他有没有说谎的可能, 艾森克非常创造性的在他的量表中加了一个测谎的小量表, 如果这个人在测谎的小量表上分数有问题, 那么其他的全部不可信。
第一个纬度或者特质叫作外向内向, 分数高就是外向, 外向在人格理论中就是你的心理能量投注于外部世界, 内向人就是你的心理能量投注于内心世界, 就好像两个小孩, 一个喜欢在外面玩, 一个喜欢在屋里玩, 外向的人更注重的是人际和谐, 内向的人更注重的是自我内心的和谐, 没有什么好坏。 但是任何一个发展到极致都不好, 要取一个比较平衡的, 内向跟外向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第二个纬度叫作神经质, 很多测验当中都包含的非常典型的特质。 首先我们要知道他不是神经病, 也不是神经症, 是一个正常的行为, 但是如果这个人真的是一个神经症患者的话, 神经质的分数一般比较高, 他会有一些正相关, 分数高代表这个人情绪不稳定,你会发现有些人就属于那种焦虑一切, 担心一切, 而且你会觉得他总是心事重重的, 并且很容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这些压力世界对于你来讲可能没什么太多感觉, 对他来讲已经有点受不了了, 而且会连带着有头痛、 消化不良, 特别像消化道的一些问题, 很多都跟心理有关, 神经质就会导致很多生理的反应, 分数低就是情绪比较稳定, 平静, 脾气比较好。
最后一个是比较少见的, 叫作精神质, 不是精神病, 但是如果这个人有精神病的话精神质的分数一般比较高。 分数高代表着这个人比较具有攻击性, 比较冷漠, 比较自私, 比较冲动, 反社会, 但是同时也可能表现出高的创造性, 这点是很有意思的, 低分是表现出这个人非常仁慈, 心肠很软, 很好说话, 高的精神质其实是指一个人看上去好像挺残忍的, 对人很冷漠, 总是有一种要嘲弄别人的欲望, 他在社会交往中不是特别受欢迎, 但是与此同时你会觉得他特别有创造性, 我们会看到一些天才就是这样的特点, 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都学过他, 他特别聪明的解了一道很难的题目, 他就是聪明的高斯。 高斯在我们印象中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数学家, 事实上在艾森克看来, 高斯就是一个典型的精神质的人, 有一天晚上高斯正在解一道难题, 他们家的仆人走进来, 跟他说, 先生, 您太太快要不行了, 你赶紧去看一眼。 高斯头也没有抬, 嘀咕了一声, 你去告诉她, 让她等我一会儿, 我解完这道题就过去。 他好像对人际情感这一块是非常冷漠的, 没有感觉的, 但是同时他有狂放的创造力。 你去看乔布斯的传记, 你也会发现他有这样的特点, 他的创造力毋庸置疑, 但是他对他的家人, 包括前妻和女儿也有这样的特征, 所以创造性的天才可能跟精神质有一定的相关, 感情上是比较迟钝而冷漠的。
最后一个是效度量表, 艾森克的效度量表除了题少以外, 还有一点很好, 就是是否的回答, 很简单, 比如他会问你, 我从来没有拿过别人一针一线, 这题你填是还是否, 填否的都很诚实, 他有很多这样的题, 如果你每一题都填是, 我就不得不质疑你有没有在说谎, 你在故意的想要装好, 显得自己很好, 效度量表就是干这个的, 如果这个人在这个量表上分数很高, 说明他想掩饰一些对象,他想故意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人真的非常天真幼稚, 基本上没有社会化, 这些坏事都没干过, 也是有可能的。 现在我们会经常把这个效度量表拿到别的测验中一起去用, 如果这个量表有问题, 其他都有问题, 这是艾森克量表的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