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起始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测量,19世纪末西方开始尝试将科学计量方法引入到教育领域。莱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1.6万名学生拼字能力进行了数理分析,引起西方教育学者的高度重视,卡特尔更是将心理量表带入了教育评价领域。泰勒在1940年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指导方法,并提出了基于目标的评价方法,自此,西方教育评价开始了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斯塔弗尔比姆开发了CIPP模型,斯克里芬提出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塔克提出了应答模式。
1986年,美国卡耐基报告的提出,更是带动了美国教师评价的热潮;布鲁姆、加涅等对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成果更是为教育指明了方向;许多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分析[9]。Norton W对网络教育进行了评价研究[10],Iraide Z.等对手工评价到信息化评价进行了分析[11], Teresa M.N.等提出了拉丁裔教育评价方法[12],House E R出版了《Professional evaluation》[13]一书,Michaela Z.设计了一种以自我为导向的评价模型[14],Alice B.F.对教育评价的利用进行了研究[15],Patton M.Q.出版了《Utilization—focused evaluation》一书[16],Janice E.对教育评价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7],Peter B.对学期教学评价量表在日本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18],Joe E.H.提出了环境教育评价方法[19],Jennifer L.K.等对其所在州青少年教育评价情况进行了分析[20],Serap T.等对职业技术教育评价进行了研究[21],Gerry M.和Joe O.提出了自我评价的重要性[22]。特别是近十几年,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的评价范式和量表,主要有CIPP、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差距评价、CSE评价模式等。
1.CIPP模式
CIPP是Context(背景评价)、Input (投入评价)、Process (过程评价)、Product (成果评价)四个单词的简称,或者说CIPP模式就是上述四种模式的集合,即背景—投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如图1-5所示)。
图1-5 CIPP模型
其中,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通过背景评价可以确定教育的对象并进一步明确教育对象的需求,判断最终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教育对象的需求。
输入评价是指在指定了目标后,对实现目标的各种先决条件、环境进行评价。例如实现该目标需要配置多少相关人员,实施流程如何,等等[23],以方便进一步地实施计划。
过程评价是指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过程的控制和检测,做到随时把握进度,调整计划等,主要是为实施者提供实时而且全面的反馈信息,以为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提供过程监控和保证。
成果评价是指在方案实施后,对其完成的情况以及是否实现预设目标进行量化分析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该方案是否实现了预定的目标,是否满足了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等等。
2.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是由美国著名学者泰勒提出的,其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目标不清晰的问题,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无歧义的行为动词来诠释目标。它的主要评价方式由笔试、面谈、问卷等形式。目标评价模式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早,在国内的影响也较大。
3.目标游离模式
由于目标评价模式的有效性,但是又考虑到其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其没有考虑到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教育环境的动态性,使得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人们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对其交易改良,并提出了目标游离模式。目标游离模式是美国的斯克里芬提出的,应该说目标游离模式的基本框架还是遵循目标评价模式的,但是它突破了目标评价模式的限制,不再将目标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
4.差距评价
差距评价模式是由普罗佛斯提出的,他认为任何教育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都会对教育目标产生偏差,而整个教育过程正是在不断调节这种变差的过程中前行的。
5.CSE评价模式
CSE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将评价分为四部分,即需要评估、选择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它在美国的使用程度比较大,在我国使用的较少。应该说它也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评价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