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去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防止和克服课堂提问不良倾向的有效对策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努力提高阳光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
(一)要明确目的——指向策略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1.从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入手
感知是思维的窗户。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具有概括性。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感知性的提问,了解学生对所接触事物的感知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2.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入手
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综合,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结合实物,分析每种形体各有几个面,看看每个面各是什么形,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再将观察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由此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从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入手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提问,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得出规律,掌握新知。
4.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入手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所以,提问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5.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入手
在数学教学中,好的课堂提问,会成为学生自己会学的点金术,会成为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催化剂,为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创造性提问,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展想象力。
(二)要考虑价值——有效策略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因此,教师设计的提问必须有思考的价值。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三个特征:
1.诱导的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层次的清晰性
课堂提问有时要注意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例如教学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时教师出示例题4.38×1.3后,可设计如下彼此相关的一串问题:第一,这道题被乘数和乘数各有几位小数?第二,怎样使被乘数和乘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第三,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吗?这里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乎知识内在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主动求知的新高度。
3.时机的选择性
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问题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出。根据有经验的数学教师体会,提问一要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一般是:当学生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二要从教师的教学视角去入手。一般是: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精华处;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矛盾处;当教学到达教材的深奥处时……
(三)要讲究艺术——优选策略
教师在提问设计中应努力追求提问的艺术境界,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
1.要准确严密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像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斟酌好,切忌用词模棱两可,范围过大,使学生不知所云,无所适从。例如:教学“反归一”应用题,当出示例题后,若提问:“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显然,这样的提问太笼统了,学生的思考会漫无边际,不知从何下手。若这样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显然,这样的提问,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如果这样提问:“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要解答这个问题还缺少多少条件?”这就唤起了学生的思考,于是学生就能十分认真地阅读题目,从而很自然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2.要新颖有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如一位教师在引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新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数点很调皮,对它的位置不满意,一会儿向左跑,一会儿又向右移,气得小数发脾气,现在请大家评评理,小数为什么发脾气?”这样一问,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要灵活多样
课堂提问是否灵活多样,其效果显然不同。教师在提问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例如:我在教了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后,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6岁。”于是,我在讲评作业中就问了:“同学们,明天你们上学时和爷爷一块来,让爷爷也来听课,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的爷爷平均年龄才7.6岁。”这一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意识到列式错了。
(四)要做好准备——调控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要注意哪些问题,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等,设计时应考虑好并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便教学时及时调控,保证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偏离正确的轨迹。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两方面的准备工作。
1.想好应对措施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在课堂提问中,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形:其一,学生一声不吭;其二,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其三,回答的虽没有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距离。教师应预先做好准备,或设计一些变通性提问,或设计一些辅助性的提问,或给予一定引导。
2.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设计提问时,考虑是否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坚决杜绝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的课堂缺陷,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综上所述,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质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索、勇于开拓,才能使自己创造性思维在问题设计中达到高水平的发挥,才能不断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造就一代又一代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