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学研”合作活动

“教学研”合作活动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模型主要由“授课教室”“网络教学研平台”“教师终端”三部分构成。“授课教室”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研”活动中观摩、研讨的对象。活动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专家主要负责组织、引领教学研活动。“教学研”平台对教师的“教”主要体现几个方面,如图3-4所示。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并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还需要与时俱进,研究教学现象和教育创新,所以知识、经验和研究是构成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利用前面建构的合作模型,从大学与中小学“协同合伙”层面,提出实现大学与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师专业化教学研合作活动的互动理论模型:组建教师授课自动录播系统,通过网络直播和点播平台,开展本地和远程双重观摩活动,如图3-3所示。其中教学研合作活动理论模型中的“教”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学”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研”指教师的教学和教育研究。

图3-3 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研合作活动理论模型

本模型主要由“授课教室”“网络教学研平台”“教师终端”三部分构成。“授课教室”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研”活动中观摩、研讨的对象。活动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专家主要负责组织、引领教学研活动。教师可以在现场参与活动,也可以在家中或办公室参与活动。活动的实施过程是:利用会议点播录制系统将课堂观摩、教研活动的场景录制下来,一方面同步发送到各个教学研活动会场或教师终端,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同步观摩课堂教学,并听取专家即时解说、答疑和点评;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教学研平台将这些课堂观摩课视频、优质课视频、教学研活动视频及相关资源发布到网络教学研平台,参与异步观摩的教师就可以登录平台,通过观看教学研活动录像,并在平台上发表观点和点评。在网络教学研平台,还有教师专业化资源,专家可以对这些资源做点评和指导,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参与同步或异步讨论,如果是教师上传的教学课件、教学研究成果等资源,可以通过互动工具将评论结果反馈给教师。

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研活动合作理论模型也可以让部分观摩教师走进课堂实地观摩,在不打扰授课教师、学生的情况下开展常规观摩课活动,保留了传统“教学研”的集体、团队特性,同时也包含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一、教师的“教”

教师的“教”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课前的备课准备、课中的授课过程和课后的整理总结。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备课不充分,会影响上课过程;上课过程不精彩,会影响教学效果;课后不总结,教师的专业技能不会提高。“教学研”平台对教师的“教”主要体现几个方面,如图3-4所示。

教师的课前备课环节,以往都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分析教材、收集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和编写教案来完成。有了教学研平台后,教师除了沿用以往的备课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利用平台资源进行独自备课,然后将备课结果上传平台,征求专家或同行的意见,听取意见后修改教案,形成备课终稿。也可以与同行教师一起在平台上组建备课小组,协作备课,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实时与同行、专家交流,也可以非实时地留言请教同行,这样比起一个人单独备课,既有思想上的交流,又有成果的共享,共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图3-4 教学研合作活动中“教”的活动流程

教师上课过程的交流,除非专门组织开展公开课或观摩课,很难做到同行都在上课教室里听课。视频会议系统解决了时空上的听课难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当专家或同行不能亲临授课教室时,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就可以让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异地同步地观摩课堂教学视频,并针对教师教学过程边观看边进行点评和解说,实现实时的有效交流。当专家或同行不能同时进行教学视频观摩并对教学提出意见时,可以开展异步研讨,将对教学视频的评论提交到社交平台,通过留言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修改意见,同行或专家借助交流平台来互动,最终达成对教学的一致共识。

授课教师在教室里开展教学,当时无法与同行和专家参与讨论,主要是通过课后听取他们的意见,观看他们对本堂课的点评,查看他们对教学的留言,或者通过观看平台上保留的教学视频,来分析与评价自己的教学。

课后,授课教师在听取专家和同行的意见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当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后,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提取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改进意见,或者在平台的教学资源库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如观摩同行授课、查看其他相关资源,寻找与自己相似的教学视频或教学案例,找出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改进自己的教学不足,再将反思修改和完善以后的教学方法与教案重新上传到平台,邀请专家同行查看,并在网络平台上实时地与专家和同行在线互动,或者查看专家和同行的留言、评论,以便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研合作活动理论模型中的“教”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集体备课、研讨的特性,面对面地讨论与交流,又增添了网上异地同步、异地异步的集体备课与交流的功能,实现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与教学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案的修改、一堂课的改进,而是体现集体的思想交流,收获的是一个教师、同行们和专家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个体与群体的教师专业的共同进步。

二、教师的“学”

任何一个网络平台,最突出的就是资源的共享,在平台上呈现的资源、用户上传的资源、超链接的资源等,构成了平台不断增加、不断更新的资源总体,这些资源为教师利用平台开展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是所有平台都具备的功能,是平台学习的共性。除此以外,不同的平台会提供特色的资源内容,教师在平台上的活动也体现出不同的资源特性。所以平台的“学”功能也是所有平台最基本的功能。

通过平台提供的资源,如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教育理论、研究动向、读书札记等为教师提供了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功能。教师在平台里观看教学视频后,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整合教案、课件等相关资料成为完整的教学资源,可供自己学习,或发布至网络教学平台,与大家交流。这体现了教师的自主学习。在开展同步或异步观摩研讨活动中,为教师创造了学习、交流、反思的机会,通过专家的点评、大家的讨论,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了反思学习。教师在平台中浏览最新的科研信息,结合自己的教学找到研究的主题;在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基础上,找到研究方法;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学会甄别资源、利用资源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帮助;教师整理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开展主题研究,并得出研究结果,等等。这些体现了教师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通过“学”,实现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又内化为隐性知识,从而获得了认知的提高。隐性知识主要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如果把隐性知识总结成书面形式,就实现了隐性向显性的转化。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评论或经验总结,就是隐性知识的外化表现,通过讨论可以发掘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知识,能发现彼此的隐性知识,因此,讨论区、即时通信等大大提高了共享和利用隐性知识的效率。当平台上的学习群体将各自的学习资源、经验总结、学习知识共享于平台中时,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获得新知识,如果能把新知识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就已经实现了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能力。

由此,利用网络教学研平台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异步观摩研讨活动符合中小学教师的学习、交流需要,是对同步观摩研讨活动的有力补充,可以实现教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丰富、再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升华;同时,为没能够参与同步教学活动的中小学教师创造了共同学习、研讨的机会,使他们在异步时空中获得的隐性知识,不断更新的学习内容将为其他教师带来更多的知识或思路,或引发新一轮的思考与学习。

三、教师的“研”

由于中小学教师存在严重的工学矛盾,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很多精力去开展教学研究,而且前沿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技能掌握不够,导致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最希望的不是教学经验的交流,而是教育理论对现实教育的创新研究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为此,建立网络教学研平台,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双方可以形成科研共同体,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得到互补。

按照科研活动的一般步骤,包含确立主题、确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开展研究、展示成果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教师们都可以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合作平台,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

(1)研究主题的确立。在教学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们都应该对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教学技巧、教学经验等有所积累,所以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事项作为主题。在平台交流过程中,可以产生出研究主题,如观看教学视频后,对视频的编辑技巧、视频教学的有效应用,利用视频开展课堂观察等,特别是现在教育创新中的翻转课堂的研究、微课、微视频的制作等,与大学教师讨论后确立研究主题,就可以开展研究。主题还可以来源于互动交流,探讨某个教学现象时,可以引申出研究的焦点。也可以将自己学校的校本研究作为主题,与大家交流,确定研究的方向。通过平台中的教师群体,集思广益,会产生很多值得研究的主题,从广义上理解,要实现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现状,那么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考虑作为研究的主题。

(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的选择。在这个环节中,大学教师应该起主要的指导作用,可以采用社交平台交流,可以通过留言方式作个别指导,也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召集中小学教师进行视频会议,指导他们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路线的规划,还可以写成文稿或搜集相关资料上传到平台,等等。利用平台的资源共享和交流的便利性,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研讨,比较现场的集中讨论方式,更加快速、方便、有效。

(3)开展研究。在平台上建立科研协作小组,把研究主题分解后分工合作,协同完成。活动平台突出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资源共享,把所有的研究相关的文件、素材、工具等都上传到平台上,所有研究者都可以随时查看;另一方面每个人在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完成情况,都可以在平台上得到及时的交流与探讨,以便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还有如果需要多个参与者共同配合的研究内容,如发放调查问卷,在平台上也是非常便利的,免去了纸质问卷的发放和收回所带来的麻烦。所以协作团体的每个成员虽身处异地,是在各自的工作场所完成任务,实则如同在一个研究场所,现场办公一样。如果是一个人独自搞研究,同样可以利用平台,向教师群体和专家发出请求信息,求得帮助。

(4)展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展示比现场展示具有更多的特色。如果是一篇论文,以电子稿的形式展示,在平台上浏览也特别方便,求得同行教师的意见后,可以随时修改,无须打印。如果是像课件、平台、动画等一类的作品,那是纸质所无法展示的,而在平台上可以轻松打开,同行们可以重复播放作品,不仅能够评价作品的整体设计,对非常细微的小错误都能指出。所以,平台不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良好空间,而且能够得到教师群体的及时评价和修正意见。

总之,在“教学研”活动过程中,双方教师通过平等交流来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大学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获取新知识及新技术的优越条件,能立足一定的思想高度全面审视问题,拥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合作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以及运用相应理论解决相关问题,及时把握相关问题主题的能力。因而,能给予中小学新的教学思想理论、新的学科知识、新的教学技能、新的媒体技术、新的发展思路和研究问题的策略及方法等。中小学教师也能通过与大学教师的合作,在实践中学会用科学的、理论的系统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会筛选和审视不同的学术和教学观点,激发自己的创新精神。依靠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集体智慧,通过网络教学研平台互动合作,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

四、模型的优势

网络“教学研”平台将理论提升、反思总结、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可以实现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专家共同参与活动,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研互动,实现中小学教师协同发展。

1.提供同步与异步的交流空间,扩大交流的机会。基于网络“教学研”平台的“教学研”活动,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和时间的约束,开展异地同步观摩和点评、异地异步研讨和交流,实现教师群体开展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实现同行和专家的异地同步点评。现场听课,往往会让教师紧张,使学生拘谨,影响正常教学活动,这是传统教学研活动难以克服的弊端。而利用网络教学研平台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同教师观摩活动在空间上相分离。在授课教室里,会议录播系统可以在获取教室全景图像的同时,自动跟踪主讲教师及发言学生。这样,在授课教室内,避免了因为现场听课教师引起的主讲教师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学生更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然学习;而听课教师利用个人电脑接入网络教学研平台,只需要利用文字或借助普通的摄像头和麦克风就可参与交流互动,不会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或是时间有限而耽误了听课。同时,同行教师、专家可进行同步解说、点评,及时就相关问题与同伴、专家进行交流、询问。这样的观摩课活动,不仅减轻了主讲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负担,保障了正常的教学效果,而且专家点评更加具体到位,让观摩教师不受拘束地交流。同样,利用教学研平台开展同步和异步的学习与科研活动,有利于扩大交互的机会,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2.组成“教学研”共同体,实现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基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学研”活动模型实现了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合作与对话,使得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以及专家可以在教学研活动的各个阶段,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他们拥有均等的发言机会,平等的话语权。在协同合作过程中,强调大学与中小学教师在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影响的平等地位上共同探索、共同创新、共同发展。而且比起面对面的交流,更有效地缩小了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动,促进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共同发展。因此,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关系具有更强的平等性、紧密性、互依性,从而超越了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自身的局限,形成彼此之间的全身心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深入发展。[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