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文分析,此处从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作为构建评价体系的纵向切入点。学生在整个就读期间校内外的学习、生活及实习实训中的表现及业绩等,将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横向维度。从相关文件规定来看,学生在高职院校获得的知识主要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对知识的考察主要从学科成绩入手;在能力上,学生应具有基本能力(或曰通用通力、核心能力)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基本能力是任何职业人所必备的能力,主要从交流沟通、与人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考察;专业技能则根据专业特点梳理出多项必备技能进行评定。在素质的分类上,主要从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与专业素质三方面入手。基本素质是任何人都应具有的,包括思想、身体、心理素质等。职业素质主要从职业人这一角度考虑,“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7]。由此,学生在职业素质上进一步分为四个方面: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这四个方面也是当前用人单位极为关注的。专业素质主要从专业人这一角度出发,此处主要考察学生的专业品质,评价者可根据专业的不同,选取出不同专业人才应具有的不同品质作为评价标准,如服务类专业的耐心细致、礼貌待人等。基于上述思路,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框架如表6-3所示。
表6-3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续 表
评价操作中的情况说明:
1.关于权重与分值
要运用这一指标框架,还必须根据科学方法配以权重。很显然,该指标框架中,能力与素质被提高到一定地位,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唯成绩至上或简单地框套德、智、体等方面的做法。在权重的确定上,重视能力与素质将会科学地引导院校师生行为、突显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在分值上,该指标框架的基准分可设为100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别项目的加分或扣分,每位学生的最后得分上不封顶,以此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2.关于指标体系的操作性
人们热衷于以学科成绩得分高低作为标准,主要在于这样的评价自身固有的客观性与易操作性;对于一些难以准确估量的主观性强的方面,人们往往不惜舍弃。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可因此偏离方向,而应将学生评价提到教学改革的高度认真对待。在该指标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指标就属于这一类,这对评价主体来说具有一定挑战。对此,在评价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其一,增加评价主体,通过多评价主体对这类指标进行评估,如选择教师、学生、辅导员等代表就学生在职业素质各方面表现分别进行评分,最后求出各项均分;其二,列出更为详细的评分细则,这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另一方面可提升评价中的客观性;其三,紧紧围绕这类主观性强的方面,如基本能力、职业素质等,经常开展各类活动,一方面可直接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另一方面,也为评价者提供了现实依据,为准确评价学生搭建平台;其四,评价主体尽可能客观、公正。
3.关于指标体系的运用
运用该指标体系可以在学年结束时对学生开展年度评价,包括毕业生评价,评价结果即为各类奖励和评定的依据,如奖学金的发放、“十佳”学生的评选、优秀毕业生的评定等,而对于优秀班干部、优秀寝室长等的评定,则以此评价结果为基础,另附加各专项方面的要求。对于评价结果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是评价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评价活动结束后,各评价主体必须及时总结,将信息反馈给院校相关管理部门,用作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与干预手段;另一方面,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探讨出合适的改进计划。
【注释】
[1]龙建成等:《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期,第61—62页。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56页。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4]张博文:《分层定位与分类发展——试论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选择》,《职教论坛》2009年第4期,第15—18页。
[5]陈云涛:《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第75—77页。
[6]《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6-03-21)[2015-07-22],http://info.jyb.cn/jyzck/200603/t20060321_13388.html。
[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1-16)[2011-09-2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761/201001/xxgk_79649.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