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阳光德育课程

阳光德育课程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分层递进的德育课程开展以来,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有了大幅度提升,道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教育大德育观初步形成,师生在和谐的德育环境中得到共同成长。三年来,学校有多人次在各级各类德育征文比赛获奖。居晶老师获上海市“卢湾杯”师德征文比赛一等奖,李笑笑同学获“杨浦区终身学习形象大使”光荣称号,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市、区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不同的内容。

第一节 阳光德育课程


初中生正好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期之间,这段时期是他们“渴望独立”与“依附家庭”的矛盾纠结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期,更是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初中四年,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预备年级的学生还未完全脱掉儿童的稚气,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外部的影响,对一些道理也处在似懂非懂的阶段,他们的模仿性、可塑性强,比较能接受大人的意见,便于管理和教育;初一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初中生活,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开始追求独立,行为上会出现一些自由散漫,对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会存在好奇、模仿的情况;初二的学生逐步进入叛逆期,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学习”等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他们寻找现在生活的价值,寻找人生的答案,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个时期也是厌学期,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初三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除了学习上的觉悟和投入外,他们关心自身的成长,有强烈的自尊心,部分学生已经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责任感。

德育教育只有从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出发,安排不同的德育内容,确立不同的德育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法,才能使德育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我校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开发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德育课程。

一、分层递进德育教育

(一)预备年级——养成教育

以中学生行为规范准则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自主、自律、自觉意识为目标,以文明用语、文明礼仪、文明休息、规范做操、规范服装礼仪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从他律到自律到自觉,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成为自主的人。

(二)初一年级——诚信教育

利用校园电视台、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主题班会等形式感受诚信,利用周记、报告、“我与诚信交朋友”等活动践行诚信。

(三)初二年级——理想教育

积极开展“争当四好少年”活动,同时发挥共青团组织力量,广泛开展“团在我心中”征文、朗诵活动,号召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向团组织靠拢。

(四)初三年级——感恩教育

从学会感恩父母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付出,从中体会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班级活动中,体会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以感恩的心去努力学习、团结同学,在校做个好学生;在与邻里、社会群体的交往中,实践“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和谐相处,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分层递进的德育课程开展以来,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有了大幅度提升,道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教育大德育观初步形成,师生在和谐的德育环境中得到共同成长。三年来,学校有多人次在各级各类德育征文比赛获奖。居晶老师获上海市“卢湾杯”师德征文比赛一等奖,李笑笑同学获“杨浦区终身学习形象大使”光荣称号,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市、区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

表2-1 德育教育安排表

二、国际理解教育

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起步较晚,但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使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我校结合自身特色课程,构建了适合初中生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特色课程:在全校每个班级开设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课程,每周1课时。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不同的内容。

第二部分主题活动: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结合学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开展活动,结合每一阶段的时事、团队活动,开展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活动,在活动中探究和体验。

第三部分学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在学科中渗透,将国际交往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渗透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营造潜移默化的国际理解教育环境。各学科形成合力,使国际意识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开阔视野,掌握技能。

表2-2 同济初级中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方案

(续表)

表2-3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具体安排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