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解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

解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

时间:2024-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贯彻落实纲要目标,2011年,教育部与27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分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差异系数的测算是整个均衡督导评估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可用均衡度来描述。则这两组数据的标准差为:可见教师班的年龄差异系数是学生班的年龄差异系数近三倍。达到基本均衡评估的标准为: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55。

◎成江荣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均衡的字面含义是均等、均匀和平衡,没有差异。义务教育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个受教育者应该公平,是我国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2011年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我国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异,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为贯彻落实纲要目标,2011年,教育部与27个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分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逐步消除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距,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办学经费得到保障。使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是面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全体,而不是个人。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一切孩子。否则,若采取任何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手段而放弃部分学生的精英教育都是违背均衡发展的初衷,只能使本应该最能体现公平化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在具体到人时出现“不公”,必然加大差异及社会矛盾。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的由来

教育部制定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3号),以及甘肃省出台的《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甘政办发〔2013〕102号)(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指出,通过开展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导评估,以推进义务教育在县域内率先实现均衡发展。在《办法》中,不是采用惯常的“定性评价加定量评分”的评估办法,而是采用了从教育统计报表上直接提取数据,运用统计学中的“差异系数”计算方法,计算出县域内所有中、小学的差异,精确评价县域内校际间的均衡状况。即其县域内所有学校达到办学标准化“门槛”之后,要测算其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均衡差异系数,看其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小学差异系数≤0.65,初中差异系数≤0.55)。通过差异系数评估均衡状况,是一次改革和创新,它能使均衡状况这个质性问题,用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数据来反映,使督导评估更为科学准确。差异系数的测算是整个均衡督导评估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三、差异系数的计算方法

(一)对差异系数的理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可用均衡度来描述。均衡度主要是指数据间的分散程度,反映的是各变量值远离其中心值(平均值)的程度,也称为离中趋势。一般情况下,测算数值型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主要采用平均差、极差、标准差、极差率、差异系数、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等指标。在这些指标中,平均差、极差、标准差等反映的是数据分散程度的绝对差异,而极差率、差异系数、洛伦茨曲线等反映的是数据分散程度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指某些变量值偏离参照值(平均值)的绝对额,相对差异则是指某些变量值偏离参照值(平均值)的相对额。”

差异系数也称离散系数,数学定义是: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平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主要用于比较不同水平变量数列相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它涉及标准差、平均值、离散程度这三个概念,平均值不需多说,离散程度指的是一组数据的差异程度。如小学某年级的一个班学生的年龄差异程度,大约就是一两岁,而一个教师课程培训班学员的年龄差异程度可以达到30岁左右,那么我们说这两个班学生的年龄离散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培训班学生的年龄离散程度大,而小学某年级的一个班学生的年龄离散程度小。那么如何用数据来准确定量对比这两个班的这种离散程度的不同呢?其实方法是有许多的,统计学上最常用的,就是用我们所讨论的差异系数。而如上所述它是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即算出标准差,除以平均值就可以得到了。那么标准差又是什么呢?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是总体各数据与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具体公式为:其中N为数据的总个数,xi为各数据值,为数据的平均值,S为标准差。如前例设某年级的一个班总人数为4人(为方便计算而假设),年龄分别为6岁、7岁、7岁、8岁,而教师培训班也为4人,年龄分别为24岁、37岁、45岁、54岁。则这两组数据的标准差为:

学生班:4

平均岁数=(6+7+7+8)=7

标准差

教师班:

平均岁数:=(24+37+45+54)=40

标准差

那么这两个班年龄的差异系数(CV)为:

学生班年龄差异系数

教师班年龄差异系数

可见教师班的年龄差异系数是学生班的年龄差异系数近三倍。简单说差异系数越大则数据差异越大,越不均衡,反之亦然。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计算

《办法》规定,校际间差距评估是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等八项指标来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达到基本均衡评估的标准为: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55。参与均衡评估的各学校由于其规模(在校学生数)不同,其对总体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按学校规模大小作为调节因子后的差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假设某县有n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参与计算差异系数的某一生均指标数据为X1,X2,…,Xi…,Xn,其计算公式表示为:

CV为差异系数,S为按学校规模为权重调节后的标准差,为全县平均数。

(三)差异系数的计算步骤

举例:如某县有五所小学,其在校生数、图书情况见下表。

1.分别计算每所学校生均图书册数Xi,如上表“生均图书册数”列所示。

2.全县生均图书册数的差异情况(Pi/PN)×(Xi-)2

第一所学校的差异情况:

第二所学校的差异情况:

第三所学校的差异情况:

第四所学校的差异情况:

第五所学校的差异情况:

3.将每所学校与全县的差异情况相加:

0.003+0.85+5.13+4.50+0.17=10.65

4.求平方根。

=3.26

5.计算差异系数。

该县生均图书册数的差异系数即为0.52。

下图是该县生均图书册数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各校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离中心线越远,说明差异越显著,中心线以下的谷底(如小学二、小学四)是推动均衡发展重点要加大建设的学校。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作用

第一,通过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将引起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改变以往办名校树标杆的做法,均衡配置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通过加大对城镇人口聚集区,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保证每一所学校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都符合标准,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生活条件、资源配置等基本均衡,实现区域内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区域内中小学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学习与生活条件。

第二,通过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将使城区薄弱学校与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师资源得到实实在在地提升。在均衡系数涉及的八项中,有三项是针对教师的。其实说到盖房子、配仪器设备、买图书电脑等,只要肯投资金,实现提升都是很快可以做到的,而师资的提升才是最本质的东西。均衡系数这三项对教师配置的要求,必将使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改善,必将促进区域内教师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必将加强区域内校长、教师的定期交流以及城镇学校教师资源对农村学校、优质学校教师资源对薄弱学校对口支援的力度。

第三,通过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将使教育的年度报表更加如实准确。过去教育的年度报表只是具体负责同志的事,学校的领导、教育行政官员等一般都不太重视,报表的准确与否,填报的质量好坏,全在于具体负责同志的专业水平与责任素质。有的报表上甚至会出现诸如“全校教育仪器设备值为零”(即学校没有一分钱的仪器设备)的极端性错误。而将“差异系数”作为“义务教育均衡”评估的方法,各地的教育行政官员、校领导就会充分重视年报数据,深入的研究各项数据,使年报数据发挥其应有的服务于教育发展与教育决策参考作用。

五、义务教育均衡状况差异系数的局限性

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分为低水平的均衡化、达到基本要求的均衡化和达到优质水平的均衡化等层次。均衡未必优质、有效,均衡必须既均等又优质。“差异系数”作为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的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它只显示县(区)域内指标数据的差异大小,而并不体现数据本身水平的高低。这就有可能出现指标水平很低,可是差异系数小,达到了国家标准,很均衡情况。也就是说,整个区域内所有学校发展水平都很低,校际间差别小,这个区域是很均衡的。专家们将这称之为“低水平的均衡”,这与我们所追求的“优质均衡”目标是相背离的。因此,要防止低水平均衡。理解均衡不能片面,校际间差距小、均衡水平高的县,不一定就是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达到了当地规定的标准。因此,“办法”设定了“门槛”评估,就是要保证在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能达到本省标准,成为合格学校,在此基础上再追求均衡。

第二,为了数据的均衡,个别县可能采用所谓“削峰填谷”的办法,即将优质校的教师、仪器设备等分散到其他学校去,以实现数据的快速均衡。这种抑制发展,人为抹平“谷底”的做法,显然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均衡”目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过程,应采取切实措施,持续不断地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均衡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均衡再到新的不均衡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义务教育均衡化建设永远在路上。

(成江荣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