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族名由来
图2-1 哈萨克族人民在举办节庆活动
“哈萨克”(图2-1)族名的含义一共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况》《哈萨克简史简志合编》等书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出现于15世纪,锡尔河流域的白帐汗国属民在克烈汗、贾尼别克汗 (图2-2)率领下,东迁至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立足后,由于摆脱了阿布勒海尔汗的压迫和剥削,因此自称为 “哈萨克”,他们创建的国家也称为哈萨克汗国。“哈萨克”一词的含义是 “避难者”“脱离者”。[1]
图2-2 克烈汗与贾尼别克汗雕像
第二种:何秋涛的 《朔方备乘》(图2-3)卷3《乌孙部族考》、现代学者张西曼的 《西域民族新考》认为 “哈萨克是乌孙的对音意译”。
图2-3 何秋涛的 《朔方备乘》
第三种:清末学者丁谦在其著作 《耶律楚材西游录地理考证》 (图2-4)一文中认为,“哈萨克”是 《唐书》所说的 “可萨”“曷萨”的对音意译。
图2-4 《耶律楚材西游录地理考证》
第四种:哈萨克族的 《白天鹅的传说》则认为哈萨克是 “kaz”(天鹅)、“ak”(白)的连缀词,意为白天鹅,因其族崇拜白天鹅而得名。
二、 人口分布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1984年,州内哈萨克族已全部迁回新疆。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哈萨克族人口为1462588人。
三、 文化习俗
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歌舞,哈萨克族人民同样喜欢通过歌声与舞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他们弹奏曲调优美的 “冬不拉”,他们舞着轻盈欢快的 “走马舞”,将广阔的情怀都赋予这天生地养的民族艺术之中。
历史上的哈萨克族也曾有过贵族和富户家中一夫多妻制的时代,现在哈萨克族的婚姻已成为一夫一妻制,但哈萨克族有着同部落不得通婚的习俗,主张与部落以外的男女通婚,以此来壮大自己的民族。年轻的哈萨克族男女们表达情爱的方式也十分独特,他们通过一种名叫 “姑娘追” (图2-5)的传统活动来互相诉说情义,年轻的男子向姑娘倾吐心意,这时姑娘不能恼羞生气;之后交换角色,姑娘若心仪这位男子则高举鞭子却轻轻落在他的身上,反之则会用力鞭笞他几下,此时男子决不能还手,只能策马狂奔地逃走。
图2-5 哈萨克族的 “姑娘追”运动
哈萨克族在初期曾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信仰过拜物教、萨满教等;也崇拜过祖先、自然、狼狗、图腾等;佛教等也曾对哈萨克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现在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因此有着诸多混杂的习俗礼仪。一个哈萨克人的一生中有着许多别具一格的礼仪,例如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婚礼、葬礼等。这些礼仪一方面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又有着独特的游牧民族的特色。[2]
四、 传统节日
哈萨克族有着许多传统节日,例如肉孜节、古尔邦节、纳吾热孜节等。其中最为热闹的当属纳吾热孜节 (图2-6),这个名称源于波斯语 “春雨日”,意为辞旧迎新,这是哈萨克族人民的 “元旦”,也是新年的第一天。时间与我们的春分日相当,每年3月20—21日举行,而整个三月则称为纳吾热孜月。这一天哈萨克人民身穿艳丽的民族节日服饰走出家门,互相登门祝福,食用纳吾热孜饭,唱起纳吾热孜祝歌,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顺遂。
图2-6 吉木乃县2013年纳吾热孜节晚会现场
五、 建筑特色
传统哈萨克族人民住在造型别致的毡房 (图2-7)中,这种毡房是哈萨克族人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虽然只是简易住房,但它不仅适合春、夏、秋三季居住,而且便于季节转换时的搬迁,十分适合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毡房有着穹形的顶部和圆柱形的下部,配以围墙、房杆、顶圈和门,覆盖上厚厚的房毡,有时候还会在房毡上装饰美丽的图案,内部设施一应俱全,能够满足各种日常生活的需求。冬天来临时,哈萨克人则会修建一种土木结构的平顶土房来躲避严寒。
图2-7 哈萨克族毡房
[1] 冯瑞 (热依曼).哈萨克族民族过程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 王钟健.哈萨克族 [M].乌鲁木齐: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