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外华人规避伤害的防治对策

海外华人规避伤害的防治对策

时间:2024-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观华人的“面子观”消费心理和“炫富”消费行为,绝非一朝一夕。但是,富裕了的海外华人必须清楚地看到,华人的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华人社会安全的最大隐患,成为华人引来祸端的导火索。因此,海外的华人组织要经常组织一些信用卡消费的知识普及及培训的活动,帮助海外华人建立起信用卡消费的习惯,减少被犯罪分子盯上的概率。目前华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炫耀性消费、炒作房屋、投机行为已经引起很多国家民众的不满。

一、改变“炫耀性消费”习惯,低调处世、低调做人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华人走出去,及时掌握国外的商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有人把华人“炫富”行为视为是一种成功标志,有人认为华人炫耀财富完全是“虚荣心”在做祟。改观华人的“面子观”消费心理和“炫富”消费行为,绝非一朝一夕。但是,富裕了的海外华人必须清楚地看到,华人的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华人社会安全的最大隐患,成为华人引来祸端的导火索。经过艰苦奋斗年代的人们,适度的消费和休闲娱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不可丢,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和文明消费不可丢。

多数华人在经济上取得一定成就后,自觉不自觉地就开始“炫富”,造成树大招风的隐患。部分华人在海外取得成就后大手笔购车置业,“露富”行为容易让当地民众心生妒忌,也容易被犯罪分子觊觎,让不法之徒“垂涎欲滴”。华人“钱多”也成当地人的普遍印象。因此,遏制和减少针对华人的犯罪,不仅仅是提高防范意识和手段的问题,华人在生活中只有“遮富”和学会低调处世、低调做人,逐步改变自身的消费观念,才是预防犯罪和规避伤害的根本所在。

二、改变“现金消费”习惯,提倡信用卡消费

在华人的经济实力日益增长的今天,传统的以携带现金为主的持币方式和喜欢进行现金交易的商业习惯,却往往使在海外经商或旅游的他们成为歹徒觊觎的目标,构成了海外华人的一大安全隐患。长期在海外经商或从事劳务工作的华人应当对国外以信用卡和支票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耳濡目染。但事实上,除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喜欢携带现金和进行现金交易的炫耀性消费习惯(经常可以看到老板从口袋中掏出一沓钞票来付账的场景)外,主要是他们对信用卡的使用方法相当不熟悉,对其结算方式和手续费率毫无概念,有的甚至因为语言障碍连信用卡账单都看不懂,自然不愿意使用。还有一些商人出于逃税的考虑,也倾向于进行现金交易。

但是,华人习惯用现金,不愿用信用卡的消费习惯让劫匪也知道抢劫华人基本不会空手。因此,海外的华人组织要经常组织一些信用卡消费的知识普及及培训的活动,帮助海外华人建立起信用卡消费的习惯,减少被犯罪分子盯上的概率。

三、了解当地宗教文化风俗,承担社会责任,缓解社会矛盾

西方国家居民有较强的宗教文化风俗。而华人社区和团体在海外往往孤立于当地社会,也不太喜欢主动参加当地宗教文化风俗,成为当地居世的敌对分子。只有积极主动地了解当地宗教文化风俗,才能较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减少当地居民对华人的厌恶感与敌对感。

目前华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炫耀性消费、炒作房屋、投机行为已经引起很多国家民众的不满。从社会环境来看,通常恶性事件发生频繁的时候,也是社会矛盾相对激化的时候。当当地失业率居高不下时,发展得还不错的华人群体的炫耀性消费就更容易招致怨气,认为华人经济活动损害了当地老百姓的利益。因此,作为在他国从商的华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比如扶贫救困、改善社区文化和休闲环境等方式融入他国的生活中去,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缓解社会矛盾,减少本地人对华人的仇富心理。人性本善,罪犯也不是生下来就穷凶极恶地想要霸占或者破坏别人的东西,如果每个人都安心于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为温饱问题而担忧,相信因为炫耀性消费而引起的犯罪会相应减少。

四、增强华人的法律意识

华人的法律意识往往比较薄弱,不善于用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一些华人在海外受到遭到伤害后,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会通过法律维权或寻求领事保护,多数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愿报警。华人碰到问题喜欢私下解决,尤其不愿意涉及诉讼,而且华人常常抱着破财消灾、息事宁人、用金钱买平安的心理,这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给欺诈者以可乘之机,如果数额不大,欺诈者常常可以得手。如果欺诈者不是狮子大开口,也许事主为了息事宁人,就让欺诈者得逞了。因此,华人遇到罪案时一定要学会主动报警,只有报警并与警方展开积极合作,才能遏制这些罪犯,否则这些罪犯摸准华人不愿报警的心态会屡屡侵害华人。如果华人不报警,下次就有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五、华人要勇于维权,“抱团取暖”

近年来,虽然海外华侨华人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感犹在。迥异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使得华人在海外的成功之路举步维艰。为了能在陌生的国家“落地生根”,也为了获取所在国民众的认可和接受,作为外来者的华人在纠纷和侵犯面前往往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哲学。这其中包含了些许无奈。

但是,在陌生的环境中,自我保护是本能,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选择冷漠甚至麻木不仁的借口。“远亲不如近邻”。当同胞遭受侵害时,海外华侨华人应该团结起来相互“取暖”,要敢于发声、勇于维权。华人身在异国他乡不应该仅仅注重“小我”而忽视“大我”的存在。只有整个华人社会享有安定团结,每一位华人才能在海外安居乐业。而且,为华侨华人在海外“保驾护航”需要依靠外交部和侨务部门等多部门的合作协调,强化预防和应急机制的建设,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案件的发生并及时应对紧急事件,从而减少损失、保障安全。

【注释】

[1]赵光平:《“80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解读》,《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

[2]孙旖旎:《浅析中国炫耀性消费文化》,《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3]卢帆:《耀性消费——基于侨乡文化的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2期。

[4]黄一钢:《炫耀性消费的兴起与媒体导向的迷失》,《中国记者》2007年第10期。

[5]杨亮:《透视炫耀性消费背后的文化心理》,《光明日报》,2007年1月10日。

[6]彭时敏:《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原因探析》,《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7]姜岩:《中国独生代消费者炫耀性消费动机的实证分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朱继光:《透视青少年炫耀性消费》,《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9]彭时敏:《论大学校园里的炫耀性消费及其危害》,《消费导刊》2008年第16期。

[10]刘维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大市场,政协委员呼吁——立法遏制过度消费》,《市场报》,2007年7月11日。

[11]樊红敏:《炫耀性腐败透视》,《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12][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3页。

[13]同上书,第31页。

[14]同上书,第36页。

[15][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2页。

[16]同上书,第48页。

[17]Leibenstein,H.Bandwagon,“Snob,and Veblen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Consumer Demand”,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64,pp.183-207;Bagwell,L.S.,B.D.Bernheim,“Veblen Effects in a Theory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pp.349-373.

[18]Trigg,A.B.,“Veblen,Bourdieu,an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01,35,pp.99-115.

[19]Ibid.

[20]Leibenstein,H.Bandwagon,“Snob,and Veblen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Consumer Demand”,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64,pp.183-207.

[21]Frank,B.H.,“The Demand for Non-Observable and Other Non-Positional Good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pp.101-116.

[22]Ng,Yew Okwang,“Diamonds are a Government's Best Friends:Burden-Free Taxes on Goods Valued for their Valu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pp.186-191.

[23]王建国:《争名的经济学——位置消费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3—103页。

[24]Cooper,B.,“Status Effects and Negative Utility Growth”,The Economic Journal,2001,111(7),pp.642-665.

[25]邓晓辉、戴俐秋:《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最新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4期。

[26]Braun,O.L.and Wicklund,B.A.,“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89,10(2),pp.161-187.

[27]《中国奢侈消费现象惊人劳斯莱斯购买量已超过日本》(2007年7月9日),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7-07-09/101213406132.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1月27日。

[28]谌丽丹:《谁在购买奢侈品》(2008年9月17日),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 roll/20080917/21545314602.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1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