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社会怎么了

消费社会怎么了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多数人看来,消费社会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已成定局,消费社会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空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多数人已经摆脱了贫穷的困扰,享受着消费社会中丰盛的物品消费带来的满足感。经济学家对消费社会一直持赞扬的态度。消费社会中,消费者通过消费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身份的象征,表达情感的满足,追求人生的意义,获得自我认同。

消费社会是伴随着“富裕社会”(列斐伏尔)、“新工业社会”(加尔布雷思)、“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晚期资本主义(弗里德里克·杰姆逊)、“信息社会”(约翰·奈斯比特)而诞生的。消费社会是生产社会的一种自然延续,但也同时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大多数人看来,消费社会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已成定局,消费社会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空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多数人已经摆脱了贫穷的困扰,享受着消费社会中丰盛的物品消费带来的满足感。但是,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建立在对资源高消耗基础上的消费社会造成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物种的大量灭绝、生态平衡的破坏,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一、经济学家的“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

经济学家对消费社会一直持赞扬的态度。在经济学家眼中,消费社会有众多的好处:从个人角度,可以满足个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从社会角度,可以保持社会繁荣和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从国家角度,可以保持经济增长。无数经济学家已经证实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典型就是依靠出口、内需(消费)以及投资三方面。中国改革开放基本上是投资加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投资主要表现为政府采购、基本设施投入(如兴建道路桥梁等)、房地产和企业项目等。而出口主要表现为做外贸生意,将商品销售给外国人。但是,伴随着贸易壁垒的增加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减缓,出口企业的生存状况越来越艰难,所以,国家开始积极鼓励内需消费,比如通过信用卡分期付款消费、家电下乡、减少税收等提升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比如,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政府于2008年底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刺激国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以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经济学假定每一个人都追求物质享受,人们不消费,绝不是因为不喜欢消费,而是因为没有那么多钱。因此,当出现经济衰退时,除了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刺激消费外,各界人士也纷纷献策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增长。随着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蔓延到全球,2009年的两会期间,我国的代表们纷纷献计献策,通过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比如,全国政协常委刘汉元建议给每个公民发放1 000元消费券来刺激经济增长。原因是,经济低迷时期,商品很难卖出去,不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消费,而是因为人们不得不把有限的收入花在其他更迫切需要的商品上,或者为未来储蓄。因此,消费券可按中国公民每人、每次1 000元的统一标准发放,发放时间可视情况灵活掌握,可初步安排在2009年3月底、五一、十一及2010年春节前后四次,消费券限定在发放后一个月内消费完毕,并根据发放后的经济形势、消费信心恢复程度等阶段性效果灵活选择,一旦不需要,可随时停止发放[1]。因此,不仅经济学家,连老百姓也接受了经济发展的“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

二、打破“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

茅于轼在他的博客中,对消费刺激经济进行了批判,提出“储蓄更有助于经济增长”[2]。因为,当大部分人把储蓄存入银行后,银行会将人们的储蓄贷款给企业家去投资,用来办工厂,开矿山、造铁路等。也有少部分人会用储蓄购买股票、债券,或者自己开办一个小工厂,做小买卖等。无论何种渠道,老百姓储蓄的钱最后都变成了再生产所需的投资。投资的钱用来买水泥、钢材、付工资等,同样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人们的收入,从而刺激经济。因此,并不是只有消费才可以刺激经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同样可以刺激经济。我们要打破“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因为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辉煌与文明并不是消费刺激而来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同样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的中心、繁荣的胜地、交流的中心。所以,归根结底应该是储蓄和投资有利于增加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什么情况下消费才有助于经济增长呢?只有全社会的投资意愿不足,发生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消费才有助于经济增长。比如美国在1929年发生并持续了六七年之久的经济大萧条,是因为总体上供过于求,产品卖不出去。因此,凯恩斯提出对付经济萧条的办法是增加投资,因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居民因为收入减少而不愿意增加消费,企业家因为市场前景不良而不愿意投资,此时政府就要担当投资主体,增加投资,经济就能活跃起来,萧条就可以缓解。但是,我国从来没有出现这种经济大萧条的情况。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过剩、资本严重不足的国家,我们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设法筹资上项目,但缺少资金,所以鼓励外商来华投资,或者向外国的投资机构贷款,利用外国人民储蓄的钱进行投资。所以,储蓄有利于经济增长,勤俭起家这句话一点没错[3]

储蓄和消费要有一个适当的平衡。什么算平衡?茅于轼认为这是由每个家庭的选择来决定的。有的家庭多储蓄、少消费,有的则多消费、少储蓄。只要他们根据自身的需要,作出储蓄和消费的安排,这种安排的结果就是适当的平衡。只要是家庭出于自愿,选择更多的储蓄还是消费,这都有利于经济增长。百姓误以为消费对经济有利而选择多消费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政府用减少消费品供应的办法强迫百姓储蓄也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以,不要曲解凯恩斯的理论,以为鼓励消费就可以不断地保证经济增长[4]

三、过度消费的悲剧:人的精神空虚、生态危机

消费社会中,消费者通过消费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身份的象征,表达情感的满足,追求人生的意义,获得自我认同。然而,许多社会学家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对“消费社会”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们看到消费社会所引发的各种各样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现代社会无法克服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根本矛盾。把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似乎没有疑义,但是要满足这一终极目标,必须依靠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矛盾,消费者总是期望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商品,而生产者却不惜在广告宣传上投入巨资刺激消费,因此商品价格大幅上升。消费者的收入有限,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消费不足、产品过剩、经济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我们不得不想尽办法刺激消费,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的精神的空虚等。因此,消费从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变成了被批判的视角。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过度消费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当代的消费主义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高消费和盲目消费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消费社会为了刺激消费,把浪费看作是合理的,最大限度地满足着人们的物质欲望,人们的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比如消费社会鼓励人们迅速穿坏衣服、吃掉食品、用坏家用电器,即使没有坏,也鼓励人们更新换代,抛弃旧物品,替换成新物品,以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社会学家波德里亚早就看到,“在消费社会中,浪费式的消费已经变成了一种日常义务”[5]。人们强调物质消费,为了获得成功和社会认同,人们在物质消费中竞赛、攀比,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了浪费性消费中去,从而使得我们的星球正在被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水资源的短缺、土地的沙漠化、地震、海啸、物种的灭绝正在预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观察研究所警告说,人们的消费增长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人类对纸张的需求已经消耗掉了全球木材采伐总量的1/5,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已经消耗掉全球近30%的能源和50%的石油,全球75%的渔场已经达到捕捞的上限或出现过度捕捞[6]。我们需要发展经济,同样需要给人类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家园。因此,当我们过度消费时,要想一下,我们留给了子孙后代什么?是一片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家园,还是一片把人类推向灭亡的坟墓?

更为严重的是消费社会的价值批判。丹尼尔·贝尔明确指出:“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不再是以工作或财产,而是以物质的消费和占有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以享乐来证明自身的价值”[7]。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已经成为消费社会运作的动力和目标。美国的销售分析师维克特·勒博(Victor Lebow)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使用和购买商品看成像宗教仪式一样重要,要求我们从使用和购买商品中寻求精神满足……我们需要消费商品,需要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者扔掉东西,从而更换新的商品”[8]。随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伴随着信用卡、借贷消费等超前消费模式的出现,消费享乐和及时行乐成为西方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生活方式,广告也在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和引导着人们的消费时尚,助长着人们纵欲、享乐和奢华的社会风气[9]。当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成为人们的主流价值观以后,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减弱,精神压抑而空虚,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抑郁、自杀、暴力性犯罪等。

四、在犯罪率日益增长的社会,消费多少算够

虽然消费的增长有助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创造就业机会。但是,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需求过度膨胀,多数人都感觉自己处在社会博弈力量的弱势一端,因为我们总是感觉自己口袋里的钱不够多,自己想买的东西买不到,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中国的13亿人口都富裕到可以像发达国家的人们一样生活和消费的话,那犯罪率恐怕不是今天的增长速度,噩梦也许将会到来。地球上的第六次灭绝危机——物种正以高于过去几千倍的速度灭绝——就是人类肆无忌惮的消费主义对我们星球的自然环境无节制的破坏而引起的。而且,消费主义不仅仅灭绝着物种,也给我们平静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悲惨景象:亚健康、焦虑、抑郁、负罪、排斥、自杀、谋杀、暴力等。过度消费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肥胖人数不断增多。在美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体重超重、过度肥胖,每年约有30万美国人死于肥胖引起的疾病。现在,全球每年死于吃得太多的人比饿死的人多得多,人们的大多数疾病主要源于吃得太多,比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同时,享乐主义消费所引发的吸烟、喝酒等也使得肺癌、肝癌的比例逐年上升。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要抵制过度消费。当我们在高档餐馆浪费食物的时候,要想一想全球超过8亿的饥饿人口;当我们在浪费水资源的时候,要想一想全球还有1/5的人口缺乏合格的饮用水;当我们每年花费大量的金钱在化妆品、服装、装饰用品、宠物用品等奢侈品消费上面的时候,要想一想全球还有12亿人口生活在赤贫线上。

而且,在消费社会中,纠缠着丰盛文明的不再是物质匮乏的威胁,而是脆弱性的威胁——这种被丰盛掩盖起来的无法控制的暴力与犯罪,令我们觉得不可名状的荒谬和痛恨,但是却像魔鬼般缠绕在我们的周围。丰盛与犯罪已经并驾齐驱,经济越发达,人们的物质消费越丰富,犯罪现象越严重。而且,丰盛社会中的犯罪,不同于那种由于贫穷、匮乏、剥削滋生的犯罪。从暴力、轻罪等破坏性行为,到疲劳、自杀、神经症等可传染的压抑性,到集体逃避现实的吸毒、嬉皮士等非暴力犯罪,再到“无对象”的报复性暴力犯罪,富裕的社会失衡了。

五、消费社会,真正的丰盛在哪里

消费社会,真正的丰盛在哪里?这种物质丰盛是自由还是束缚?如果物质丰盛是一种自由,那么丰盛为什么会令我们如此痛苦和恐惧,会令我们的幸福感不升反降呢?如果丰盛是一种束缚,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追求这种丰盛呢?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斯格尔(Juliet B.Schor)在《过度劳累的美国人》(The Overworked American)中写道:“不论是民意调查还是集体达成一致的看法,所有消费社会收入颇丰的工人都表达了愿意用工资交换传统的休闲时间,但是他们说他们没有这个自由,他们能够选择从事一项工作或离开它,但是他们不能够选择用较少的日工作时间工作,因为非全日制工作通常较不需要技能、乏味或者报酬较少,而且缺少诸如退休和保险等保障,所以他们没有勇气选择用较少的日工作时间来换取传统的休闲时间。”[10]因此,消费社会中,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想要选择休闲的能力越来越小,人们只能越来越陷入“工作—消费—劳累”的恶性循环之中。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敦福提出一种迈向美好生活的保守主义消费,即让消费回归家庭和社区[11]。这种看似跟不上“时代潮流”,不“与时俱进”的消费方式能够带来真正持久的幸福满足感。因为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所对应的,是低亲情的人际交往和逐渐消失的传统,人们买什么样的房子、有怎样的娱乐方式、去什么餐厅、穿什么品牌的衣服,成为判断一个人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的标志,导致“势利眼”和人情淡漠。但是,这种攀比性的高消费却带给人们精神空虚。往往,人与人的交流更能带给人们幸福满足感,人际支持网络更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满足感。因此,人们应当在消费时和自己的亲人朋友一起分享聚会带来的乐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档消费。比如,请客吃饭不一定要去酒店、招待客人未必要去KTV等地方,在家中招待客人是对客人的最高礼遇,不仅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更有人情味,也更放心、健康和环保。又如,为了缓解阶层矛盾,富人阶层要关心和帮助社区中的穷人阶层,与他们礼貌、友好、善意地交往,举个例子,在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中,母亲会对孩子说:“Can you flash with me?”意思是,我们一起上厕所,只冲一次水。这不是小气、不洁,而是中产阶级节约、环保、照顾众生的价值观[12]

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提倡适度消费,提倡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家庭收入相适应,要从家庭经济能力出发,量入为出,提倡节俭,不超前消费,防止盲目攀比。即使家庭经济能力很强,也要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地球的承载力、环境的承载力、穷人的感受,使消费社会变得越来越和谐。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消费者消费方式的重要推动者,大众传媒要去娱乐化与消费欲望刺激化,要宣扬适度消费,宣传健康的消费模式,而不能成为市场化后消费欲望的推动者。

【注释】

[1]《政协常委刘汉元提案:应全民发消费券拉内需》(2009年3月3日),网易网,http:// money.163.com/09/0303/08/53FGG72V00251RJ2.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1月27日。

[2]茅于轼的博客:《储蓄和消费,何者更有助于经济》(2009年2月9日),http://maoyushi88.blog.163.com/blog/static/4827845120091975910568/,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1月27日。

[3]茅于轼的博客:《储蓄和消费,何者更有助于经济》(2009年2月9日),http://maoyushi88.blog.163.com/blog/static/4827845120091975910568/,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1月27日。

[4]茅于轼的博客:《储蓄和消费,何者更有助于经济》(2009年2月9日),http://maoyushi88.blog.163.com/blog/static/4827845120091975910568/,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1月27日。

[5][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6]《全球贫富差距拉大过度消费造成严重危害》(2004年6月23日),中国网,http:// www.china.com.cn/chinese/WISI/593419.htm,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1月27日。

[7][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锆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28页。

[8][美]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9]张卫良:《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消费社会”的讨论》,《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0]参见[美]斯格尔:《过度劳累的美国人》,越惠君、蒋天敏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张敦福:《让消费回归家庭和社区》,《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2月20日。

[12]张敦福:《让消费回归家庭和社区》,《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2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