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使用调查及对策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使用调查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庭、居住地、传媒使用汉语的调查,试图延伸双语课堂教学之外其他学习汉语的路径与方法。本次调查中选取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市和托克逊县这两个地区六所学校共680名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有如下对策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的掌握。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使用调查及对策研究[1]

王 洋

[摘 要]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这一法令反映了我国多元一体的国情,是构建语言和谐的重要法律保障。文章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庭中主要使用本民族语,民族杂居区学生在国家通用语使用上要高于民族聚居区学生,民族聚居区学生课堂之外使用国家通用语主要依托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为此笔者提出充分利用民族杂居区相对优越的语言环境,民族聚居区应拓展学生课外收听汉语广播、收看汉语电视节目的空间,开发更多贴近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与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汉语素材等对策,以其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的学习和使用。

[关键词]语言使用;国家通用语;少数民族

一、引言

语言使用情况是一个比较广泛和复杂的概念,一般指某一个或一些语言群体掌握和使用本民族语和外族语的情况,包括掌握不同语言的程度、使用不同语言的频度和广度、使用范围和场合。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庭、居住地、传媒(如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等)使用汉语的调查,试图延伸双语课堂教学之外其他学习汉语的路径与方法。

学习者语言使用场合和范围示意图

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中选取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市和托克逊县这两个地区六所学校共680名少数民族学生。为了对学生语言使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将调查内容根据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阶段的不同进行分析,结果见下表1。

表1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使用情况调查

续表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后代自然习得语言的第一学校,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使用的重要交际场合。父母在家庭中的交际用语对子女语言习得和交际能力的获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96.18%的被调查者在家中主要使用本民族语,61.32%的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说本民族语的时间多”,可见本民族语在其家庭与社会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

王远新先生曾指出:家庭用语、社会交际用语、学校教学语言的不一致,常常是导致一些民族地区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的因素。[1]

无可否认,语言具有实际交流和承载民族感情的双重作用。人们在语言使用的选择时,面临着把它在感情上作为是“文化象征”和在理性上作为是“交流工具”这样一种双重性,前者注重族群以往的演变历史和文化价值,后者注重族群成员在目前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机会。周耀文先生曾指出: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语是新疆农牧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族际语,它成为地区性族际语是自治区内各民族人民长期接触、交往的结果,是历史形成的。它在这个地区内的族际交际功能,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也是别的语言所不能代替的。[2]

从理性上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而言,本民族语如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会影响到国家通用语——汉语在家庭和社会交际中的使用。从感性上将语言作为“文化象征”而言,每个民族都对自己的语言具有深厚的感情,对本民族语都持维护的态度。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族杂居区的被调查者选择日常生活中“说汉语的时间多”和“说两种语言的时间差不多”两项的人数分别占到了8.67%和32.67%,明显高于民族聚居区的被调查者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初中的被调查者选择“说两种语言的时间差不多”一项的人数占46%,这一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几项,这些结果都反映出生活在杂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使用中已有从单语向双语转化的开放心理趋势。

传媒手段可以增强语言的学习。笔者从访谈中了解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课堂之外学习汉语主要通过传媒手段,如收听汉语广播和观看汉语电视节目等。民族聚居区学生选择平时听广播、看电视使用“汉语较多”一项的人数占46%。从总的调查情况看,利用广播、电视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是学生们采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汉语学习方法,这与汉语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容纳信息量大的现实有关。

少数民族学生在书面材料如阅读报纸、书籍中对汉语的使用,虽然不像电视、广播使用人数所占比例那样大,但是在汉语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往往因居住地环境和年龄段的不同而带有明显的差异性。民族聚居区的学生课外读物选择“作文书”一项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由于在农村居住,一般能接触和购买到的汉语课外读物并不多,很多学生会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情况,在购买课外读物时从实用性出发,认为作文书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汉语学习的帮助大,购买后家中的弟弟妹妹也可以继续使用,在经济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也受到了限制;民族杂居区的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多数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故事会》等生动有趣内容的课外读物所占人数比例最大,加上杂居区获取信息的渠道要多于聚居区,因此杂居区的学生在课外读物的选择范围上较聚居区学生更广,受限更少。在年龄阶段上,初中的学生更倾向于“新颖、有趣”,如符合年龄特点的杂志与简单诙谐的幽默书,高中学生更倾向于“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的小说与科技、文化类短文;初中的学生一般要求内容不要过长、与自己的汉语水平相当,高中的学生多是希望容量大、具有一定挑战性、难度略高于自己的水平。

三、对策研究

朱志平曾指出:学习者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目的语时,语言学习进步就快,反之则进步慢,所以语言教学要努力提供更多的目的语使用条件。[3]

语言的学习完全是一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听说和阅读实践,双语课堂教学只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和实践场合之一,通过调查可以调整双语教学策略为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提供保证。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有如下对策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的掌握。

第一,充分利用民族杂居区相对优越的语言环境。

虽然从上述的调查中,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交际中使用汉语的机会并不多,但与我们国内学习英语的学生相比,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还是拥有相对较好的社会语言环境,特别是生活在民族杂居区的学生,他们有更多的可能与汉民族接触,接受中心城市强烈的汉文化信息辐射,这对于学生将汉语的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为在实践中大量的接触与使用汉语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

为此对民族杂居区的双语教学应建立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应该突破课堂教学的范围,将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活动和社会环境里的交际活动紧密结合,把用作语言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去,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民族杂居区的双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学生的言语表现,及时捕捉到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学到的新的鲜活语言,对学生利用课外语言环境学习汉语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此激发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的热情,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真实语言环境中,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民族聚居区应拓展学生课外收听汉语广播、收看汉语电视节目的空间。

新疆地域辽阔,交通与信息的不畅,加之难以接受中心城市的汉文化辐射,使得聚居区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聚居区内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更是受到这种地域和人口分布特点的局限,制约着双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向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与交易活动的非单一经济形态及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他们深深感受到要脱贫致富发展自己,冲出生活的小圈子,就要首先解决语言带来的障碍。他们不但自己学习汉语,而且对子女的汉语学习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这对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是一个内在动因。

民族聚居区存在一个使用汉语言的主观愿望与缺乏语言使用环境的矛盾,为此笔者认为对于聚居区的汉语教学应拓展学生课外收听汉语广播、收看汉语电视节目的空间,以此路径加强学生的语言输入,以听促说。

从调查和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聚居区的学生在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目中使用汉语较多,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传媒手段弥补聚居区学生课外接触汉语少的局限,找到聚居区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适合的课外学习汉语的方法,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这里笔者想强调让民族聚居区的学生课外收听汉语广播、收看汉语电视节目,并不是让学生课余生活沉迷于广播与电视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收听和观看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在课堂教学中不必仅以书本知识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以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谈谈收听广播和观看电视节目的感受,以听促说,将课外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自治区的教育电视台也可编排与播放相应的汉语学习节目,发行适用的教材,形成有地区特点的远程电化教学体系,拓展聚居区学生汉语学习的渠道,使交通不便、交际环境不利的聚居区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传媒手段,提高汉语水平,从教学手段上解决聚居区使用汉语言的主观愿望与缺乏语言使用环境的矛盾。

第三,开发更多贴近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与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汉语素材。

新制订的《汉语课程标准》增加了“应用学习”的目标。“应用学习”目标的提出是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汉语,倡导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这是与当代国际教育界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相一致的。课外的自主学习方法包括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材料。如果在汉语教学课堂之外能够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鲜活灵动的汉语素材,相信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笔者这里所指的“汉语素材”,不仅仅是课外读物,还应包括报纸杂志、录音带、多媒体软件等等。从调查结果显示,除课本之外,少数民族学生接触汉语素材的范围非常狭窄,这一方面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是与目前所能提供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贴近生活、促进学习的汉语素材缺少有很大的关系。今天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所提供的读物种类繁多,如英文报纸、英文杂志、英文对照小说、英文原版小说、英汉对照杂志等等,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所能提供的课外读物相对较少。从问卷和访谈获得的情况来看,学生多以故事书、作文书、阅读练习册、汉语报纸作为课外读物,个别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会选择《足球世界》《男生女生》《读者》《青年文摘》等课外读物,但阅读汉语小说的人则是寥寥无几。对于汉语素材的开发,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极大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编者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环境、学习汉语的方式方法等有所了解。如为提高阅读材料的可读性,可编排一些比较轻松的内容;为保证课外素材的可学性,可在提供的素材中对难点进行预测提供适当的注释;同时通过录音带、多媒体软件等的开发为学生提供更多鲜活灵动、加强感官刺激的汉语素材。汉语素材的大范围开发,将拓展少数民族学生课外接触、使用汉语的渠道,这些渠道再与学生积极主动的交际活动相结合,会对学生提高汉语基本功与实际交际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将使双语教学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从一种较为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向一种开放多元的教学形式转化。

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扩大视野使双语教学不仅仅拘泥于课堂中,通过转变策略与方法,使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让少数民族学生切实通过双语教学尽快实现“民汉兼通”,以促进民族教育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周耀文.论语言社会功能大小与教学语言使用层次高低[J].民族研究,1994(6):26.

[3]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注释】

[1]作者简介:王洋,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基于双语能力的新疆中小学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040412B02)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