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播消息的写作特点
广播消息的写作与一般写作有所不同,它有时包括某些制作环节,如录音材料、解说的剪裁和合成。但无论写作还是制作,其实都服务于同一目的,遵循共同的要求,因此为叙述的方便,这里统称为写作。
广播消息因为它的传播特性,必然有其特殊的写作要求。除简讯外,一则广播消息通常由导语和新闻主题构成,它们的写作要求实际上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在广播传播条件下的体现,是共同要求与特殊要求的统一。
广播消息的总体写作要求是由它的“以快见长、先声夺人;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结构简单、主线单一”等特点决定的。
1.以快见长,先声夺人
以无线电波作为载体的广播消息,相比较于报纸、电视,更具有传递迅速、播报及时的特点。西方新闻界称新闻是“易碎品”,认为新闻忽视时效性,就像被打碎的器皿,变成了一堆废物。
过去,中国的新闻缺乏时效性,许多新闻“出口转内销”。改革开放后,按新闻规律办事,“抢新闻”,“抓活鱼”成了广播记者的头等大事,把新闻的时效性提高到“今天”、“一小时前”、“几分钟前”,甚至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的现场直播状态,是必然趋势。1996年7月21日7点30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现场同步报道《乐靖宜勇夺金牌》,就是通过手持电话,从亚特兰大发回的直播报道。这种“广播连线报道”,现在已在中央电台和各省市电台报道中普遍采用。
广播消息是让人听的。听觉的临时记忆只有6~10秒的时间,听众是不太可能用逻辑思维去理解听到的信息的。如果这么做,往往会导致漏听其后的信息,那将会得不偿失。僵化而无趣的老生常谈,啰嗦而饶舌的喋喋不休,令人不知所云的空话、套话、废话,都会让听众感觉信息不太重要,于是轻则分散注意力,重则调换频率,甚至关掉收音机。所以,广播消息要以快取胜。
2.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广播消息必须“短”。“短”是对新闻写作的一般要求,更是生活节奏加快,受众接触媒介时间减少而信息需求量加大的必然要求。在广播消息写作中,“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是“新”、“快”、“活”、“强”的集中体现。和报纸不同,深度报道保护是广播的强项,广播新闻应尽量采用动态消息这一体裁。听众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而广播的容量较有限,只有短的新闻才易听、易记。要注重播最主要的信息,不要让冗余信息成为“噪音”,干扰听众对主要新闻信息的接受。
“短”和“快”密切相连。广播消息的主要用途在于尽快告诉听众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尤其是不可预知的突发性事件。打断正在播出的节目、插播最新消息,是广播常有的事。由于事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因而“快”比详细更重要。发扬广播优势,让听众“先听为快”,就必须短。由于无法预知,不可能对采访做深入细致的准备,报道也不可能详尽。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要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的几分钟之内就把消息传送出去,不必“5W”俱全,只要把最主要的事实讲清楚就行了。
“短”是广播消息写作的一大特点。但是,也不是越短越好。信息论的奠基人香浓提出一个论点:信息量是应当限定在传播渠道的容量之内,“假如你要传播超过接受者的渠道容量的信息,噪音的量和错误的机会就会迅速增加”。试验证实了香浓的观点。广播节目一次播20条新闻,符合听众记忆的最佳值。也就是说,听众最多能记住20条信息,信息再多就会记不住或记忆不准确。如果缩短广播新闻节目中单条消息的长度,以增加新闻的条数,听众中能记住的条数会略有增加。“短”更适合于突发性事件。对于可预知的事件,对于发生、发展较为平稳的事件,广播消息仍须有一定的长度,这样便于体现广播传真性和感染力,克服广播清晰度较低的弱点。
3.结构简单、主线单一
广播消息要在几百字的短小篇幅中传达信息,还要保证让听众听懂、记牢,安排好其结构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听觉的接受规律梳理材料。广播消息的结构属一维线性结构,信息以声音的形式依时间顺序进入听众的大脑。听众需要先把一个个语音组合成字词,再组合成句成段,最终理解整句的意义。收听过程不是被动接收的过程,听众听到前面的话,并不是消极等待下面的内容,而是积极地解释、作出推论,有所期待。广播消息在段落层次上应“单线推进”。材料有自身的逻辑结构,广播消息要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错综复杂的事件纳入一根主线。一篇广播消息只能讲一个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着中心意思,把主要事实讲清楚。讲的时候,一段讲一个意思,层次之间不要互相牵扯。新闻写作中常用插叙倒叙的手法,不适用于广播。每个段落之中用最精练的事实表述,宁可把一个事实讲的具体生动些,也不要用空洞的抽象的语言堆砌实施。否则,不仅篇幅会拉长,还会连一个问题都讲不清。各段落之间的过渡和照应应清晰自然,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不能让听众“脑筋急转弯”。在关键字眼出现之前,作必要的铺垫,让听众有一个心理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