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连的作用
所谓串连是指用一个单词、短语或音乐把听众自然地从这一条新闻引入下一条新闻。这个起连接作用的部分,可以放在一条新闻的后面或下一条新闻的开头。
报纸用版面将各类消息编排在一起,并且根据内容和重要性归入不同的版;而广播节目是在事件的连续流动中完成一组节目的播报的。声音符号顺序形成的语流把单条的消息连在了一起,串连可以引导听众在收听过程中,自觉地把那些有对比效果的或有相同之处的消息联系起来,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1.起衬垫作用的语句
用一句话或一段音乐串连消息,为正文的出现作必要的衬垫,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这种衬垫作用的语句如果从新闻广播中删除,不会影响听众对内容的理解,不会破坏消息的完整性。但是,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始终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他们从一条消息的收听转到另一条消息。听众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那种呆板地、一成不变地播报消息的方式,容易导致听觉疲劳。如在10分钟播出的七八条消息中,都是以“本台消息、本台记者报道、新华社消息……”的方式引出各种新闻,方式的一律性或多或少会掩饰消息的差异,对听众来说,千篇一律的句子、语调易引起疲劳感。比如我们在处理七八条国内外消息时,不妨在国内消息播报完之后,用这样的串连与衬垫一下:“……在了解了国内的最新消息以后,让我们再来听听来自世界各地的报道……”这样可以起到间隔的作用,提高听众的收听兴趣。
2.强调对比效果
广播编辑在编排稿件时,经常把可作比较的消息放在一起,使消息之间产生对比,以引起听众思考。串连句引导听众从对比的角度收听这些消息作出是非判断,如编辑可以把关于如何教育子女的两篇报道放在一起播出,这两篇报道讲述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教育子女的事情。一种是呵斥加棍棒教育,一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在第一篇播报完以后,用这样一段串连语承上启下:“‘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是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认定的一种经验。棍棒下面真的能出孝子吗?刚才的报道已经作出了否定回答。应该用什么方法教育子女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下一位家长的另一种做法……”这样有了前后对比,听众就有了正确的答案。
3.产生整体感
广播编辑每天面对报道各种消息的稿件,从表面上看,这些稿件所涉及的事实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它们是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但是,它们发生在今天,成为今天的事实,而不是昨天的历史,似乎与今天都有关系。所以,从今天的角度看,它们是同一时间上并列的事件。如果我们从这种并列中看到了某些引起我们关注的现象,或者提示这种并列能够给我们启示的话,编辑就会这样做。串连可以使独立零散的事件互相关照,也可以让同一类事件产生综合效应,增强广播新闻节目的整体感。
4.完成节目的转换
广播新闻节目只能靠停顿来区分句子、段落、篇章。听众一般根据个人的收听习惯分辨出句子、段落,但对一条消息的结束、另一条消息的开始却不容易分清楚。尤其是在陌生的语境中,由于对所说的不熟悉,对关键词语的含义不明白,较难从听觉上判断一条消息是否播报完毕。广播节目中的串连相当于报纸用横竖排版、加花边等方式区别每条消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