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播评论的要素

广播评论的要素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新闻评论因具有明显的新闻性,因此论点的设立都是针对新闻事件或具体的社会问题的,不是谈论纯理论性的问题。广播新闻评论主要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它需要有真实的事实材料作为论点的支柱,如果离开了材料的准确真实,广播评论也就失去了价值。评论选取的事件有新闻性,所论问题有新鲜感,从而使所谈的道理富有新意。

一、广播评论的要素

广播评论以其结构安排来看,与其他论说文一样,要具备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基本要素。

1.论点

论点也叫主论或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提出的主张和看法,是评论所要阐述的观点和见解。论点是评论的核心,是评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广播新闻评论因具有明显的新闻性,因此论点的设立都是针对新闻事件或具体的社会问题的,不是谈论纯理论性的问题。

论点又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也叫总论点。它是文章中全部观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对全文起着统领的作用。多数文章一开篇就直截了当地提出总论点。广播评论篇幅短小,多数把总论点摆在最前面,这就如同写广播新闻要有导语一样,先给听众一个总印象,以便顺利听取下文。有些评论的总论点是在文章的最后,在论述中先提出几个分论点,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最后“综上所述”归纳出总论点;还有些评论的总论点在中间。这后两种方法,广播评论虽然不排斥,但是根据广播的特点,还是应该提倡第一种方法。

正面提出并确立论点的过程叫立论,一篇好的广播评论,它的立论应该具备五个条件:准确无误、有针对性、要有新意、要站得高些、思想集中。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评论的依据,分为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两种。

事实论据即常言说的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论据包括现实材料和历史经验两种,数据是事实论据的一种特殊形式。广播新闻评论主要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它需要有真实的事实材料作为论点的支柱,如果离开了材料的准确真实,广播评论也就失去了价值。

理论论据就是用革命理论和科学道理来作论据,引用理论论据宜少不宜多。

立论有大有小,可以从大的事件中找到具体的较单一的理论观点,也可以以小见大,从具体的事件中找出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加以评说。

3.论证

毛泽东同志说:“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1]“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即“立论”;“分析”、“综合”、“指明”,即“论证”。论证就是证明中心论题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它通过推理形式进行,必须遵循推理的规则。

立论就是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论证就是分析一个什么问题;立论和论证是新闻评论写作和制作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环节。2003年度中国广播新闻奖评论类获奖作品,都在这两个环节上做得比较好,获一等奖的作品在立论和论证上做得尤其好。

(1)立论就是提出并确立论点的过程。论点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总论点是作者对论述问题的总看法、基本观点;分论点是为了论证总论点所设的一个个观点、一层层意思。广播新闻评论篇幅短小,多数情况总论点应出现于评论的第一段,即想论什么,想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评论第一段就应鲜明提出,让听众抓住要领,乐于听下去。当然,某些评论特别是录音评论,也可以在开头先给出一个事例、一个场景,然后引出总论点。但是,这个事例、场景必须与所论的问题直接相关,必须有利于总论点的提出,让人感到顺理成章,而不能故意卖关子、绕弯子。分论点从属于总论点,是具体论证总论点的着力点。将一个个分论点论证清楚了,总论点也就完全说明白了。因此,分论点必须是总论点的题中之义,不能在总论点之外另起炉灶。有些评论的失败就在于分论点跑题,论着论着,生出了一个枝杈。

一篇好的评论,立论应该符合五项标准:

第一,立论要正确无误。何为正确无误?就是在原理上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现实上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切提法、口径都要与党一致,不允许有丝毫错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唯物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它要求人们看问题要辩证思考,避免片面性。评论贵在准确,准确首先应表现在立论上。立论有误差,导向就会出问题。写评论不能满足于选题重大,选题重大还要写得细心;不能满足于论点正确,还要分析准确。

第二,立论要有针对性。要反映舆论,更要引导舆论。评论的立论要紧密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象或倾向,不能是毫无目标的空论。有针对性才有指导性。吉林电台获一等奖的《警惕“项目之痛”》,针对经济工作的立项问题进行阐述,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很有现实指导性。历年参评的绝大多数广播评论作品都做到了立论有针对性,只是有些作品立论针对的问题偏小,社会关注度不强不宽,从而显得评论的分量不够。

第三,立论要有新意。这里的新意是指在与党的基本观点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评论的立论应尽可能展现一些新鲜的思想见解。就是说,评论在党的基本观点上不能创新,但在阐述这些基本观点时应提倡新鲜见解。

辽宁电台的录音评论《海城豆奶事件叩问公众知情权》,其新意就在于关乎民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社会事件,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公告全社会,公众对此有知情权。知情权一词在西方已经使用多年,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日益发展,知情权的提法已经出现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重大疫情发生时,公众的知情权就愈发显得重要。在经历2003“非典”之后,人们对此已经形成共识。辽宁电台评论针对海城豆奶中毒事件中有关方面、政府部门封锁消息,不向社会通报,致使中毒儿童家长都不了解相关情况的一系列做法,严肃叩问:在海城,公众知情权哪里去了?评论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若干教训,论述了公众知情权的政治意义。评论选取的事件有新闻性,所论问题有新鲜感,从而使所谈的道理富有新意。

第四,立论要站得高些。任何评论都不能只是就事论事,都不能只是简单地判明是非,而是要就事论理,就实论虚,将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揭示出来,使评论所讲的道理具有更加广泛的指导性。写得不够好的广播评论,有的只是对某件事情提出批评,停止于判明是非的浅层次;有的停止于提出问题,问题提得虽有价值,但未展开论述,更像是提建议,而建议不是评论;有的通篇以讲新闻事实为主,只在结尾处有一两句议论,从整体上看是报道,不是评论;有的停止于对某种现象的感叹,或者就此发出几声呼吁……以上种种基本属于立论缺少高度,评论缺少理性。评论是讲道理的文章,没有道理可论的题材,就不要硬去作评论。

第五,立论要集中。一篇评论只能有一个总论点,然后围绕总论点,设几个分论点展开论述。这样听来中心明确、层次清楚。有的评论散得很,似乎是现想现写,想到哪写到哪,到想不出写不下为止,没有构思,不讲结构;有的评论围绕论题,四面出击,面面俱到,看不出总论点,什么都说了,什么也没说透。凡是好的评论,立论都很集中。例如吉林电台的《警惕“项目之痛”》,集中围绕经济工作中主观主义乱上项目这一问题立论,说事例、论危害、找根源,对现实提出警示;河北电台的《“河北第一秘”引发的思考》,集中围绕省委第一秘书腐败问题立论,摆现象、找原因、说教训,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他获得一、二等奖的评论,也都具有立论集中的优点。

(2)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论述。写评论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三种:

一是例证法——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数据或历史资料来论证。大部分作品都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有的以事例为依托,从中引出论点;有的提出论点后,举出事例、列数据来证明。若做得不好,则表明对事例的阐发不够,像是在罗列事例,给人的感觉是一篇“综合报道”,而不是评论。

二是引证法——引用领袖人物、权威人士、党和国家文件中的话来论证。录音评论中对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访谈录音也属于引证。引证法运用得当,可增强评论的论辩力和权威性。例如辽宁电台《海城豆奶事件叩问公众知情权》,引用了时任辽宁省省长薄熙来对海城隐瞒事件真相的批评,引用了温家宝总理讲公众知情权重要性的一段话,从而使评论的论证力度大大增强。

三是喻证法——用比喻来论证。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使评论增强生动性、形象性。把严肃的道理隐含在一种可比的生动、形象事物中,既避免了枯燥,又增加了情趣。例如吉林电台的评论在讲到随意上项目时候说,有的人是“拍脑门儿上项目”,项目上了之后,干了一段时间发现不行了,于是“拍大腿后悔”,最后无法收场了,此公“拍屁股走人”,易地做官去了。用“三拍”来比喻个别人以长官意志搞个人“政绩工程”的行为,何等生动、形象,又多么准确到位!

使用喻证法一定要恰当,关键是比喻的含义和所造成的语言形象,要和被比的事物一致,两者要情理相似、相近乃至相同,要使听众能将二者联系起来。有一篇广播评论把抗击“非典”比喻为“一场人民战争”,这是可以的,因为它反映了全民动员的实际。可是,接着又说抗击非典是“遍地烽烟”。这一句就欠妥了,因为“遍地烽烟”带给人的语言形象,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抗击非典时街上行人稀少、乡下“村自为战”的景象联系起来。这种比喻不仅不利于论证,而且会让人产生歧义。

以上是常用的三种论证方法。实际上,贯穿评论始终的基本方法是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概念准确,判断清晰,逻辑演绎,环环相扣,严丝合缝,不留漏洞和疑问,这才是最基本的。如果一个广播评论的作者话说不通,理说不明,那就别写评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