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寓政治倾向于新闻的选择与编排之中
美国之音华语广播善于运用新闻的客观形式来表达观点。听起来,仅仅是叙述新闻事实,没有下结论。每条新闻都具有五个“W”的要素,或记者现场采访,或被两个以上的不同的新闻来源所证实,但实际上,他们往往把倾向性寓于对新闻的选择与编排之中,来对听众进行某些暗示和提示,以引起听众的联想,引导听众作出倾向于编者立场的判断,在“弦外之音”上巧做文章。
1982年秋,以色列在贝鲁特屠杀一千多名巴勒斯坦难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血腥大屠杀。我国政府、广大阿拉伯国家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愤怒谴责以色列残暴行为的同时,也都严厉谴责美国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和纵容,揭露里根政府是贝京当局的坚决支持者,指出美国对以色列犯下的暴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美国之音华语广播对于世界舆论的这种指责,没有广播过一个字,而且还着意渲染美国政府、国会、新闻界和民间团体(包括美国最大的犹太人社团在内)对以色列的批评。听起来,华语广播关于贝鲁特大屠杀事件的大规模报道,内容十分详尽、十分“客观”,但唯独删去了世界舆论对美国政府的批评。美国之音正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取舍来维护美国的形象,为美国政府开脱责任。
华语广播曾把美国之音驻北京记者柯里的报道和驻欧洲记者海林的报道编排在一起,企图在听众中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柯里的报道是:参加美中纺织品协议谈判的美方首席代表墨菲把谈判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中国方面的要求太高”,“美国不得不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来保护国内市场”。海林报道的是:苏联《新时代》周刊“指控中国对苏联提出所谓的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领土要求,并以此来阻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记者在这两篇报道中,都没有直接地发表议论,但这样的编排却是想说明,由于中国方面的原因,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都遭到挫折。事实上,在中美贸易关系中,明明是美国政府对我国进行限制和歧视,但经过精心的编排,却可能引导听众得出错误的判断。还有两条新闻也能看到美国之音在新闻编排方面是煞费苦心的。头条新闻是:“中国宣布停止购买美国棉花、人造纤维和大豆的禁令立即生效。”第二条新闻是:“美国政府宣布,政府同意向中国出售卫星地面接收站。”单从文字上看,这两条新闻都是“客观的”叙述新闻事实,既没有明显的倾向,也没有激烈的言语,甚至还介绍了背景材料,“中国宣布的禁令是对美国单方面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的强烈反应”。美国之音关于中美双边关系的报道,往往不采取公开指责的态度,但是,把这两条新闻编排在一起,其用意是互相对照,贬中褒美,在中美贸易关系上,起到美方限制中方这一事实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