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理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临床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必须成为心理刺激条件后才能对健康发生影响,但是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因素的性质与刺激强度,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心理的中介作用,即当个体能够对不同社会的因素刺激做出判断时,才有可能影响到个体的健康,有的时候个体的认知是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目前在大学生之间广泛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通过心理中介因素对应激事件的认知具有密切关系的。
一、应激源
应激是“stress”的汉译名称,又称“紧张状态”。加拿大著名生理学家塞里(Selye,1932年)对人的生理应激进行了广泛研究。对于应激问题的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一些心理学家首先进行的。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认知、评价)到环境(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适应或应对的过程。应激不是刺激,而是各种刺激作用与机体所导致的一种反应,一种生理心理的紧张状态。在最近的研究中,学者往往只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生理反应方面,同时对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关注。应激反应保持在一定限度内,是有益于人体的,但是如果这一应激反应持续的时间过长或者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应激源是产生应激的刺激物,它会引起心理应激和各种不良心境及情绪体验,导致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间,他们主要会遇到学习、人际交往、适用网络、爱情与性以及就业这几方面的应激源。如果大学生长期面对这些应激事件,一方面会损伤心身健康,另一方面会导致心理紊乱。个体的应激反应并不是所有都会发展成为心理紊乱,但是,当情感耗尽和创伤后应激紊乱共同出现时,就会造成心理紊乱。但是,心理紊乱能否出现,取决于应激源的频率、性质和强度。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紊乱能否出现取决于心理中介因素。同样的应激源,在不同人身上出现时,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这是因为存在心理中介的差别。正如塞里所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二、心理中介因素
(一)认知评价
认知指的是信息被人接受之后所经历的转变、合成、储存、重建、再现和使用等加工过程。认知加工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内外刺激信息的接受与评价;做出决策,产生应对行为以求解决问题;对行为后果做出预测和估计。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每个人在评价事物时由于个体的认识模式不同而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人的认识模式能够指导人进行信息加工,决定人对事物的评价。
在面对同样的紧张状态时,由于个体不同,所产生的认识也不同,这是由于认知因素存在区别。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都能说明。理查得·拉扎鲁斯曾经开展过一项成功的实验,在看电影时,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流血场面保持超然态度的学生(理智者);第二组是认为流血场面不真实的学生(拒绝组);第三组是无准备的控制组学生。其结果是第一组比其他两组较少有心烦意乱的感觉。当应激源变得更加极端时,认知因素的影响有所减弱。所以,令人紧张的事件并不是天生令人紧张,他们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如何感知它们(Wiedenfeld,1990)。
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与行为问题都与歪曲的认知有关,异常的认知产生异常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抑郁、焦虑等)。面对情绪问题时,产生认知歪曲是原发性的,而情绪问题则是继发性的,当一个人处于应激状态时,其认知结构决定了他的情绪是焦虑还是愤怒,是抑郁还是愉快,采取的行为是攻击还是逃跑等。因为人的认知基础不同,面对应激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行为和情绪反应也各不相同。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自己会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是因为外界对自己的刺激。因为面对同样的刺激,有的人出现心理问题,有的人不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是否会产生心理问题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
个体在受到刺激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会马上进入意识层,接下来就会产生情绪上的问题以及行为上的问题。当机体处在重要时刻时,其原始的认知系统可能会被激活,使其做出极端的判断,使思维失去意识控制,减弱对过强偏激思维的控制能力,而被激活的负性认知、负性情绪和负性行为互相加强,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不断加重问题,这样的后果就是产生心理问题。
通过以上的研究,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其行为、情绪问题的密切相关是以认知评价为中介的。在他们交往过程中,存在较大学习压力时不断增加的焦虑、抑郁、退缩等情绪的产生,原因在于机体将其视为负性的、消极的。所以,老师、家长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和技巧,使大学生的行为、情绪问题得以预防。
(二)应付
应付作为一个心理中介因素,是指个体遇到应激事件时,会通过某种认识和行为上的努力来对付该事件所引起的后果。应付包括应付资源和应付方式,它们都对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产生影响。应付资源指用以对付令人紧张事件的金钱和时间的一切可用资源,包括生理资源(身体健康)、心理资源(如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特质等)和社会资源(如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等)。应付方式分为问题关注应付和情绪关注应付,前者指通过改变事件而不是改变自己来减少心理应激,后者是通过改变自身、调节自我而摆脱应激事件造成的影响(Folkman,1986)。心理学家发现,乐观的心脏分流手术患者比悲观者痊愈更快,而且比那些不太乐观的患者认为手术后生活会更好,这是因为乐观者倾向于使用直接攻击应激源的问题关注应付策略,而悲观者倾向于使用情感关注应付策略,比如拒绝和逃避。所以,主体的应付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中介因素之一。因为,不同的调节方式导致不同的生理激活和心理状态,同时也注定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社会支持
应激发生时,个体所处的心理社会环境可以调节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心理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指的是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朋、同志、组织和团体)等的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他们的支持以及帮助。社会支持系统包含很多方面,既包括个人与社会所发生的客观的或实际的联系(如物质上的直接援助),也包括个体在一定情境中主观体验到的情绪(如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帮助和支持)。
社会支持和应激源会相互影响。社会支持的性质影响人们处理应激的能力,人们应付应激的能力也影响他们得到的社会支持的性质。当得到比较多的社会支持的时候,能够使应激者产生应对问题的思路;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情感支持;对于解决存在的困难,可以得到具体的帮助;可以得到解决问题的情报支持。因此,社会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应激反应产生作用,这种社会支持能够产生减轻或加重应激反应的作用。
(四)人格
人格在个体中表现得较为稳定,它能够在机体处理事情和面对一些环境时体现出来。它决定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具有某种人格特征的人,往往以其独特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行活动。人格能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强烈影响,因为它决定个体的内心情绪体验和应激的反应方式,在导致心理问题方面体现为内在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研究看到,社会进步在对人的发展产生正面作用外,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的心理问题的增加。同时,科技的力量也是双向的,充分竞争会使人的压力增加。城市化使人际关系处理变得错综复杂,人们此时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心理应激数量的增加,这也使人们产生不良反应的机会增加了很多,严重的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不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还是处在发展阶段,各项机能还未成熟,而且极易发生变化,他们由于阅历的不足在面对社会上各种压力和竞争时还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只要他们掌握了如何使用心理中介因素来调整应激事件,就可以有效地预防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