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时间:2023-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经费投入不平衡,调查显示,北京目前有23.6%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根本没有资金投入,有的高校就算有投入,数额也比较少,统计资料显示,每生每年也仅有8元,这一资金的投入对于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仅是杯水车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_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各方面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历史使命。而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因为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特点,出现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目前为止也只有不到30年的发展历史,虽然现在发展热度很高,也在一些方面获得了经验和成就,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现象使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被社会各界都看得极为重要的领域里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它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作用。本节内容将就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显现出来的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剖析。

(一)学校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大学生在各种社会思潮以及不良风气的影响之下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早已看到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出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以及各个高校教育意识的不断转变下,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同时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一些学校的决策层对于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严峻形势认识不够深刻,产生了不重视、不投入的思想。再加上我国当前教育政策的调整,高校在不断地进行扩招,高校的教育资源非常紧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投入显得力不从心,还有就是一些高校的领导思想意识认识不够,在政策压力下本来就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只是用来应付检查的工具,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能纳入正常的教育计划中,更没有投入该有的经费以及教学资源。这些因素令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正常进行,更是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全面的规划。

(二)地区差异大,各高校发展不平衡

我国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引入中国。而且我国的教育资源本来就具有很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地区差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文化活跃度比较高的地区,比如像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都比较早,已经有了多年的实践检验,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对于其他经济并不发达、思想并不活跃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对这一方面的了解还很不到位。即便是在同一个地区,也会因为各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发展不平衡。有的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而且积极地设立了专门的教育咨询机构,制订了比较完善并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而且有资金以及教师资源的支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展得就比较快,质量也比较高;但是在有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视,甚至被边缘化,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教育咨询机构,在发展战略及规划的制订上很不到位也很不上心,而且资金以及教师资源的支持也不能跟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高高挂起,安排一些毫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值班,只为教育部检查的时候应付一下,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得大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信心,同时对其专业性也产生了极大怀疑,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举步维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水平比较高的是北京,以这一地区为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构设置不平衡,有16.4%的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咨询机构,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二是经费投入不平衡,调查显示,北京目前有23.6%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根本没有资金投入,有的高校就算有投入,数额也比较少,统计资料显示,每生每年也仅有8元,这一资金的投入对于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仅是杯水车薪。三是工作开展程度不平衡,比如有一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但与此成对比的是,还有部分高校在这一方面仅仅处在起步阶段。

(三)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不高,力量薄弱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保证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这一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一环,此方面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质量。但是,与师资力量的重要性成对比的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配备还远远跟不上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严重短缺。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2000-3000名大学生要配备一名专职的学校心理学家;而美国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一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而目前在我国,一所学生数量超过一万名的高校能够配备2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就笔者所掌握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被调查的七所高校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0-1人的四所,有2-5人的两所,有5人以上的一所。其中,各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学生数比最高的为1∶4000,最低为l∶23500。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由一些德育、教育学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等兼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我国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源配置上面临的一个事实是,许多教师都是兼职教师,“科班出身”非常少,有的是思想政治教师经过短期培养就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有的教师以前是辅导员、政工干部,甚至还有外聘的研究人员补充缺口的,这些心理健康教师大都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在这方面的专业培训也比较欠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很难发挥较大的作用,起到较好的效果。

(四)观念的错构,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教育形式单一化

我国长期受旧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社会各界在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时,一般将他们的成绩看得非常重要,而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在刚一进入校园所有人就开始要求他们要好好学习,考试要得100分,而对于他们完整的人格,良好的素养的培养上大都抛之脑后。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短板,造成心理素质不高,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产生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维模式,使人安于现状,不能“居安思危”,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狭隘,手段陈旧落后,难免走形式化道路。我国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显然早已看到了这一问题,并且以及出台了许多改革举措,在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但是,虽然改革进行了很多年,我国目前在教育体制上还远远落后于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教育环境需求。多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由于这种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管理者为了显示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于是纷纷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课程,按照专业课程方法安排教学,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学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沿袭了几千年的教师“注入式”“填鸭式”讲课方式也被带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老师们往往是按照现有的心理学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解系统化的心理学知识,结果学生接受的是一大堆枯燥的心理学名词、理论,而真正能运用到自己身上的所剩无几,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更有甚者,一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受自身专业的束缚,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演化为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教育极为贫乏,往往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就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存在着单一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就是开展心理咨询,而且中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基本特点都是被动等待型,缺乏主动性。但是大学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大学生往往遇到各方面的问题是,第一选择会是向自己要好的朋友倾诉,而不是寻求专业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而且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独立观念,选择自己面对问题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在寻求心理咨询这一方面主动性比较低。所以,单一被动的心理咨询模式根本很难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质需要。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上大多会选择以讲座、社团、选修课等的方式来展开,但是这些方式的问题是无法深入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因为缺少一定的活动资金,或者学生们渐渐对心理咨询失去兴趣,这都会使这些心理咨询活动虎头蛇尾;在有些高校中,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很难一起学生和老师重视的,也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一些所谓的职业辅导也只是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而已,与真正的职业辅导完全不一样。这些做法一般都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更是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单一的形式使得教学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拓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让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起到最有效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是需要学校与学校之间相互借鉴、学习,学校各部门人员相互配合、参与的。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单打独斗,只是交给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人员,缺乏院系与专业人员的沟通,更缺乏院系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衔接。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刚刚起步,各个方面对其教学模式还不够了解,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家都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各方面应该抱着学习的心态,多探讨多交流多学习。

(五)理论及方法研究本土化不足

观念的陈旧、保守,认识上的误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突出的首要原因。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方法和技术的先进是远远不够的,合适的教育理念往往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我国已经进行了数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些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思想认识等各个方面我国都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一个方面是传统文化观念为代表的历史原因,我国学者在个性心理品质的关注、认识、研究方面还不够。很多人把心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可怕的疾病,这使得我国在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存在误区,有这方面问题的患者在心理上也心存芥蒂,不敢表达出来,不断隐藏自己的问题,这些错误的意识使得有许多非常希望得到心理健康咨询的学生变得畏畏缩缩,不敢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咨询服务,这就使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流于形式。甚至是有的教师也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问题。

还有一些高校的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觉得是否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影响高校的教学活动与发展,所以一般只将心理教育挂在嘴上却不落到实处。尽管这些高校对外或对上级主管部门宣传自己开展了大量的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还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了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而且还宣传配备了专职教师,组建了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但是在他们薄弱的思想认识下,这些做法一般都没有落到实处,或者所做的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又或者宣传自己。还有一些领导处于保守的态度,认为只要学生在学习中安全地度过他的大学时光,大学所要完成的使命已经达到了。在这种保守的不求上进的观念驱使下,这些高校只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是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的途径,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机构在大学里成为了处理棘手问题的“灭火队”,而失去了它真正存在的意义。这些滞后的观念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走入医学化、孤立化道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很多学生的观念还是很保守的,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往往因为害怕世俗的眼光,而不愿意积极地寻求心理健康咨询部门的帮助,最多也只是向自己身边的朋友诉说。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才刚刚起步,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各方面包括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等都还不太适应这一教育理念和模式,以致出现了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西方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发展,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非常晚,现在还是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上大多借鉴于西方,本土化研究不足。当然,一种新生教育理论在刚开始的发展阶段,借鉴先进的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不管是什么理论或思想起产生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的,中国有自身的教育背景,学生也有中国特色,只是将西方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和方法套用到我国的教育模式之下,肯定是会出现很多适用性问题的。那是不可取的。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用感性指导理性再上升为真理的过程,在西方的理论知识上,站在我国实际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两者结合,才能实现更好地创新和运用。现阶段,国内有很多专家确实在我国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及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现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怎样来开展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解决。如何在中国国情下不断通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六)大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表达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这些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些人还认为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疾病,认为心理健康的治疗是医学领域的问题,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心理健康状态可分为黑色区域、白色区域以及灰色区域,而大多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出于灰色区域,远远没有达到心理疾病的黑色区域那么严重。很多都是由于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交际能力弱、情感困扰等引起的一些心理方面的小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就需要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以及专业方法来对其进行调试,引导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向良性和绝对健康理想的方向发展,这些积极的引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重新建立自己健全的人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功能,人格作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信念等多方面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者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特征,他们自我意识强,人生目标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出现矛盾到统一的特殊关键时期,多元化社会文化使得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形成出现更多的冲突,因此广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塑造健全人格的意义,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令心理素质达到健康的标准。

(七)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得不到保障

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高校缺是很少的。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已经有很多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各方面的配套工作还没有很好地跟上,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离既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也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一是重视不够,经费少或者落实不到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认为它是软指标,只要做到学生不出事、不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干多干少差不多。学校愿意花几十万、上百万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甚至乐意花几十万举办一台晚会,但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却往往舍不得投入,连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心理咨询室简陋,心理测量软件硬件落后,不能及时更新,网上咨询徒有虚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们也只好走形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二是师资力量缺乏。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1500,而我国的几所高校大致为1∶5000。三是制度不健全,机构设置紊乱,归属不清。目前,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有些成立了机构,但归属不清,有的归属学生处、团委,有的设在马列部、德育部,有的是行政编制,有的编制、级别都含糊不清。这给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统计、考核评估、职称晋升晋级等都带来了不便。因为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偏离正常的轨道。

(八)机构内部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部分高校缺乏全员育人意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任务,是心理教师和思想教育教师的职责。因此,往往是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相关人员和设施后,学校对这项工作的过问也就少了。由于全员育人意识宣传不够,学校其他部门、老师对这项工作了解不多,部门、老师之间协作意识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势单力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院系之间相互配合不够,缺乏有效沟通,部分信息不能及时反馈。比如中心未能及时与院系交流该院学生咨询的有关情况,院系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也不能及时为中心解决问题提供参考,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九)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全面的发展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大,还不能充分地适应我国国情,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台了很多促进性政策后,很多高校都提高了认识,在不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高校找到了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在发展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得绝大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其推进过程还没有一台完善的指导体系和实施规划,使得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学者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在不断推进但还知之甚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该怎样开展,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等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指导意义不大。人们对于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明确,认识在不断提高,也越来越重视,但是我国现阶段还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方针以及科学的实施计划,很多高校的工作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工作人员只好根据国外的一些经验和自身的体会来开展工作,工作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强,甚至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因此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局性工作,必须有全面的发展规划,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而在实施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做到全面规划,这也说明了我们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学校工作应有的位置,还没真正意识到这一工作也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于是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轻忽重的现象。出了问题大家都感到重要,平安无事时则可多可少,使得本应常抓不懈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围绕高校稳定状况转的临时性工作。如果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能得到及时、科学的指导,有明确的发展规划,那么就可以避免很多误区,大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十)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针对人的工作,是服务于人健康发展需要的工作,工作的理论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比一般的学科更强,如果偏离了理论研究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会缺乏科学性。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每个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在实践中,部分高校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近年发表的文章数量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绩是可观的,但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来看,收效并不理想。这说明了我们的理论研究针对性、应用性不强,没有很好地把握新时期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真实的心理需要。从期刊网查阅有关文献,我们也可发现部分文章存在重复性研究,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大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而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如对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是否愿意求助心理咨询机构、他们最愿意采取什么样的求助行为等调查研究不多。这样不但对学生心理没有多大帮助,反而加重了学习负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形式多样,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大部分是凭着工作者的热情或者上级领导的重要指示在开展工作,对教育形式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现实需要,教育者们缺乏深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现象突出。例如在心理测试中,往往是重过程、轻结果,前面做了一大堆工作,而后面工作大多停留在结果分析,很少利用测试分析结果来指导实际工作,特别是怎样做好追踪工作基本上考虑得少,使得心理测试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