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频率基本情况
(一)交通广播频率的成立时间
较早成立的一批交通频率(1994年之前),以地市级的居多,省级交通频率大多成立较晚。
40%的交通频率成立于1999年之后,这一部分占的比例最大。这一现象应该与我国近几年汽车消费量的剧增有关。成立于1994年之前和1995~1998年间的交通广播频率分别占到了27%和33%。
最早的交通频率成立于1991年1月9日,最晚的成立于2004年1月1日。
图1 交通频率成立时间
(二)广播频率所在电台的频率资源
1.总台的频率数量
对于广播电台总台的频率数量,应该从两方面加以认识。首先,频率资源的多少显示着总台的实力,也就是说,频率资源丰富的总台是交通广播频率的强大“后台”;另一方面,由于广播媒体竞争激烈,在同一个总台之下的各个频率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详见第二节“市场竞争压力”)。因此,大量的其他频率也对交通频率的经营构成了压力。
交通频率所在总台的频率个数最少的是2个,最多的有12个,平均为4.96个。
绝大多数(61%)电台拥有的频率数在3~5个之间。
没有哪个省级台的频率个数少于3个。
在频率数多于5个的广播台中,省级广播电台占绝大多数。
图2 各电台频率个数比较
图3 省级、地市级电台拥有频率个数比较
2.总台的频率内容
总台所开播的频率内容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6种。内容和开播该内容的总台的百分比见表1。
在民族成分较多的省份,总台开通了一些以少数民族语言播音的节目,如维语、藏语、蒙语等等。
另外一些比较普遍的频率内容有娱乐、体育、健康、旅游等等,但开通这些节目的总台数量在10%以下。
表1 总台频率内容表
3.交通频率类型
这里所分析的不是交通频率所在总台的频率类型,而是交通频率本身拥有的频率类型。由于是与频率有关的内容,所以并入这里分析。
拥有大调频的交通频率的比例为73.1%;拥有同步小调频的交通频率的比例为38.5%;34.6%的交通频率拥有调幅广播;15.4%的交通频率拥有卫星数字广播。
40%的交通频率拥有两种频率资源,其中73%是省级台;9%的交通频率拥有三种频率资源,其中80%是省级台。
拥有数字卫星广播的交通频率全部是省级台。
在这一题目中,选择“其他”的只有两个:一个台的频率资源是同步大调频,另一个是中、小功率调频,这两个台的频率资源都只有一种。
图4 交通频率的类型数目比较
表2 交通频率的频率资源类型表
(三)交通频率从业人员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交通频率从业人员总数约2000人,其中节目人员约1200人。规模最小的交通频率有16人,最大的有116人。
在我国交通频率从业人员中,正式员工(国家事业编制+合同制正式工)约1450人,占员工总数的72.5%;非正式员工(合同制零工+客串)约550人,占员工总数的27.5%。
省级城市交通频率的员工数远多于地市级城市交通频率。调查显示,省级台员工人数约占交通频率从业人员总数的63%(约1260人),其中正式员工约880人,占省级台员工总数的69.8%;非正式员工380人,占省级台员工总数的30.2%。
地市级台员工人数约占交通频率从业人员总数的37%(约740人),其中正式员工约570人,占地市级台员工总数的77%;非正式员工约170人,占地市级台员工总数的23%。
可见,省级台的规模普遍较地市级大,频率资源比地市级台丰富。
图5 交通广播频率从业人员状况图
图6 省级台和地市级台员工构成比较
(四)交通频率的内部部门
1.交通频率的部门数量
交通频率内部部门数量最多的为8个,最少的为2个,66%的交通频率部门数量在3~5个之间。
图7 交通频率部门数量
2.交通频率的部门种类
交通频率的部门名称千差万别,工作内容类似的部门,在不同的交通频率的名称有时差别很大。经过总结,大致有如下几类:
新闻部 负责新闻节目的采编播。
交通部 负责与交通相关的信息(如路况)的采集与播出。
节目部 负责其他类型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公关部 负责频率的品牌经营以及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广告部 负责广告的经营与创收。
办公室 负责频率管理、日常事务、主持人管理等等。
几大部门在交通频率的设置情况如表3(数据按照上面总结的部门与职能整理,因此与原始问卷稍有不同):
表3 交通频率内部部门设置情况
有些交通频率,特别是规模较大、部门较多的频率,节目部不止一个,以便分管不同的专业节目或不同时段的节目。
(五)交通频率的受众定位与节目定位
1.交通频率的受众定位
交通频率在给受众定位时最为关注的是受众的状态和身份。
从受众状态角度做的描述中,提及频次最高的几个词是“移动人群”和“出行者”。
从受众身份角度做的描述中,提及频次最高的几个词是“有车一族”、“交通参与者”、“出租车司机”、“交通管理者”和“司乘人员”。
也有一部分描述是从受众的年龄出发的。这一类词有:“年轻人”、“30~50岁的人”和“青年学生”。但是,所有对受众年龄的描述,都是和受众的状态与身份一起出现的。
问卷中涉及受众定位的观点有:
● 30至50岁的包括出租车,私家车等车上收听者;
● 出行者及需要出行的人;
● 以出租车司机为主的移动人群;
● 以正在使用交通工具移动的人群为主要听众;
● 流动受众群体、交通参与者、交通管理者;
● 以汽车司机为主体的交通参与者;
● 以出租车司机为中心的司乘人员;
● 以车载收音机为主,出行人、年轻人;
● 司机、乘客、行人、交通管理员频率。
总之,交通频率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和交通密切相关、或自己有车或需要频繁乘车或工作与交通相关的人。在这些人中,年龄应该是30~50岁的居多,因为年龄过小和过大的人对于交通的参与程度都不及他们;年轻人和青年学生应该是作为补充受众群体出现的。
2.交通频率的节目定位
交通频率的节目定位紧扣交通和服务,立足于出行和移动人群,以伴随性、服务性为特点,用新闻、娱乐和音乐等内容充实节目。
在对节目定位的描述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是“服务”。各地交通频率对服务对象描述大同小异,大致包括“服务社会”、“服务交通”、“服务生活”和“服务大众”。
在节目的架构上,大体以新闻、交通信息为主体,文艺、娱乐等内容为补充。
问卷中有关节目定位的观点有:
● 立足“车”与“行”,面向流动听众,以新闻咨询、交通服务、互动娱乐为主要内容,讲求伴随性;
● 以新闻、交通资讯为主体,交通相关服务、音乐娱乐为两翼;
● 路况(交通信息)为本,服务生活;
● 服务交通,关注社会,关照心灵;
● 报道交通,服务大众,为移动人群办有用的广播;
● 立足交通,面向社会,突出特色,服务听众;
● 以交通路况、交通信息为骨架,以新闻、科教内容为两翼,以音乐、文艺类节目为补充;
● 快乐交通、快乐广播、交通、新闻、娱乐;
● 资讯(新闻、路况)+娱乐(含音乐)+服务(含投诉)。
(六)交通频率面临的主要问题
问卷中所列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被提及。总体来看,选择率最高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广播广告代理制发展滞后(75.0%)、医疗专题广告过多(57.7%)和广播跨地域经营难度大(53.8%)。
省级城市交通频率所列的问题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三个依次是:广播广告代理制发展滞后(71.4%)、广播节目市场不发达(64.3%)和电台经营组织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53.6%)。
地市级城市交通频率所列的问题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三个依次是:广播广告代理制发展滞后(79.2%)、医疗专题广告过多(66.7%)和广告客户对广播广告价值认识不足(62.5%)。
下表详细列出全部13个问题在行业总体、省级台和地市级台被回答的次数和百分比。
表4 交通频率面临的主要问题列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