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传播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因此,传播史的划分,常常以某个时期的主流媒介形态和特征来划分传播发展阶段,当主流传播媒介的形态和特征发生重大变化时,通常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传播阶段的到来。换句话说,一般而言,每一个传播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不同于其他阶段的主流传播媒介体系。
一、传播媒介发展的五个阶段
人类对传播媒介的运用可谓历史悠久。远古时期,人类主要使用语言及非语言的符号来传播信息,比如利用表情、手势等进行沟通和交流;利用驿站传送情报,用飞鸽传送书信;此外,中国古代还曾利用烽火和鼓声传递信息。从记录方式和载体形态来看,总体而言,传播媒介一般分为口语媒介、手书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五个阶段。当然,这五个媒介阶段的划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新型的媒介形态总是在已有媒介形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产生重大的突破。比如,如果没有口语媒介的运用,就很难有手书媒介的产生;而印刷媒介的产生使文字、符号的复制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克服了手抄纸本、刀刻石片、火烙竹简等载体的不足。与此同时,在不同阶段的过渡期,可能是多种主流媒介并存,比如在当今社会,纸质媒介、广电媒介、网络互动媒介同时并存,相互影响。
每一阶段的主流媒介均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主要载体形态、讯息表示方式等,如表6-1所示。
表6-1 传播媒介演进的阶段划分及特征一览表[1]
第一次传播媒介革命是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据专家研究,在2.5万年至2万年前,人类的语言产生了。这是人类传播媒介向前迈出的重大一步。语言的产生和运用使人类可以将声音与所指的对象分离开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一些事件和经验进行抽象化的描述,使得传播的方式和信息内容也得到了扩展;语言使人类可以更加方便地记忆、传递、接收和理解信息。比如,大家在讨论某个事物时,可以离开被讨论的事物和对象,在另外一个场合和环境下进行讨论,而不影响大家对语言的理解和讨论的进行。比如,谈论老虎,不必看到老虎才能讨论。当然,语言从产生、初步运用,到发展成为传播媒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中间还经历了很多曲折。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需要语言成为传播媒介,也为这种转换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和条件。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范围的扩展,交往群体规模的扩大,语言不但扩展了人类传播的范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比如远古时期,限于当时的技术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人们的交往范围还很小,以自然部落为主,不同地方的语言和风俗差距较大。当然,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交流的障碍。《圣经》中有个关于巴别塔的故事,说是人类要建造一座通天塔,当时的人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交流非常方便,所以,工程进展很快,很快就要修到天上了。上帝看到这种情形就很紧张,于是,让人们讲起了不同的语言。语言的不同使人们无法再像从前一样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所以巴别塔至今都没有建成。这个故事说明了语言对于人类信息交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综前所述,语言既有表示的功能,是一种原始的符号,同时语言通过声音携带的能量可以传递一定的距离和范围,语言还是一种记录载体,储存在人们的脑海里,因此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媒介,并且是重要的媒介之一。
第二次传播媒介革命是文字的产生。文字是人造符号的一种,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们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继语言之后的另一个里程碑,它延伸了人际传播的距离,拓宽了人类交流的空间。由于语言离不开人的身体,语言传播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具有过而不留、难以保存的特点。其记录保存能力、传播范围、传播准确性均有一定的限制。文字的出现使得已有的各种图画符号的意义标准化、抽象化和规范化。大约5000年前,在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的一些地方,产生了文字。这些文字最早是图形,随着表达意义的日渐复杂化,这些图形逐渐抽象成文字。公元前4000年,在古代埃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殷商时代的中国出现了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大约公元前1700年,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其后,文字进一步发展,由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文字发展到希腊字母,再发展到罗马字。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文字也不断地进步,文字承载的信息量不断加大和丰富。文字出现后,人们便开始致力于文字载体的寻找、运用和不断更新,泥土、石头、树皮、树叶、龟壳、骨头、羊皮、木竹、布帛、青铜器等先后作为文字的载体。中国古代人将文字刻在龟甲、青铜器、竹简上,写在丝帛上;古埃及人用树枝等蘸着染料将文字写在一种宽而柔的草叶上,史称“纸草”;古罗马人将文字写在草皮和黏土上;而古代中亚两河流域的人把文字刻在未干的泥板上。文字的出现使信息的交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可以离开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传者与受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不仅“传受双方不必再面对面地交流了”[2],并且,还可以实现异步传播、纵向历时传播。
第三次传播媒介革命的标志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文字虽然解决了语言信息不易保存的问题,但记录信息的材料依然笨重,传递信息的速度和效率依然不高,迫切需要一种更轻巧、更方便、更快捷的载体,以便实现短时间内在更大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这个重要的革命性媒介就是纸张及其制造和印刷技术。公元105年,我国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用树枝、麻皮和破布等植物纤维制成了轻便的纸张,用于记载文字、传播知识和信息。造纸术后来传入欧洲,纸张逐渐代替羊皮和其他书写载体。纸张的优点在于价格便宜、轻便易携带,因而便于普遍运用和传播。纸张的发明为印刷复制提供了关键性的复制材料。
与造纸相关联的另一场媒介技术革命就是印刷术的发明。公元7世纪的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公元1045年,我国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在这一时期,印刷版“邸报”盛行全国。公元1450年,德国金匠古登堡把中国制版、印刷与油墨等改造成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发明了金属活字和活版印刷机,奠定了机械化印刷技术基础。金属活字印刷使得论文、书籍等信息的大量可复制和快速传播成为可能。到17世纪,印刷术已经遍及全球。“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的状况,而且也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在知识领域中也出现劳动分工了。新出现的法学家把僧侣们从一系列很有势力的职位中排挤出去了。”[3]印刷媒介不仅大量传播了宗教经典,还使其他内容的书籍增多,廉价供应,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加速了新思想的传播。正因为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纸张的媒介价值才更加凸显出来。以机器为代表的工业技术对传播过程的介入,以及“文字、纸张和印刷的结合,开创了印刷媒介传播的新时代”[4]。印刷复制技术的进步,不仅使书籍具备了近现代媒介形态,而且还使报纸、杂志等媒介产品形态完善起来,形成了以书籍、报纸、杂志为主流媒体的近现代传播繁荣时代。
第四次传播媒介革命的标志是电子通信技术和广播电视的发明。1844年,美国绘画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利用电流接通或断开使电磁铁状态发生变化,并在远端用机械装置记录下来,开创了电报传播的先河。1876年,美国聋哑学校教师贝尔发明了电话。贝尔在实验中发现,当开启或者切断铜线圈的电流时,线圈由于震动而发出声音,在利用导线传输后,就实现了电子化语音传播,从而扩大了语音传播的范围。而1851年的长距离通信电缆的成功铺设和应用,开创了电子传播新时代。1851年,世界第一条水底通信电缆——跨越英国和法国之间45公里长的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电报信号顷刻间就传送到对岸。1866年,耗巨资费时的横跨欧、美两大洲的大西洋海底电缆投入了使用,欧美两大洲之间实现“天涯若比邻”了。此后的二三十年间,电报电缆逐步连接了各国的主要大城市。1871年,英国大东公司在中国上海与日本长崎之间铺设了橡皮绝缘海底电报电缆。至1920年,英国建成了连接英联邦各国、环绕世界的电报电缆网,也引发了美、日等国铺设海底电报电缆的高潮。
有线电报电话的出现缩短了各大陆、各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感,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但是,早期的通信技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一是电报不能传递声音,且传送信息量小。虽然收发电报比传递书信时间短,但发一份电报依然需要很长时间,且通信双方无法即时交流与互动。二是有线通信电线电缆铺设检修费事、费时、费钱,比如,架设线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高山、大河和海洋等复杂的地形条件,会给线路的建造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有时甚至很难完成铺设工作。此外,为提高线路利用率,增加通信容量,导线、电缆日益变粗变重,施工和检修更加困难。三是只限于本条线路通信,移动目标(比如正在开动着的火车、轮船)无法接受通信信息。而极需要通信联络的海上船舶、飞机,因它们是会移动的交通工具,而无法用有线方式与地面上的人们联络。
1895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装置,用电波进行无线通信的实验首获成功;1901年横跨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信号传递也获得了成功。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能传输声音、文字、数据和图像等。与有线电通信相比,无线通信不需要架设传输线路,不受通信距离限制,可实现广播式传播,机动性好,建立迅速。但无线通信传输质量不稳定,信号易受干扰或易被截获,保密性差。1904年和1906年,号称“电器骄子”的二极管和三极管相继问世。1906年,美国人德法雷特发明了能产生电波、使微弱电信号得到放大并传送到远方的电子三极管,开创了电子科学的新应用领域。电子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发明,为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电声广播是通过无线电实现电子声音的广播。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一个发射电台按某个固定频率发送节目信号,而众多的接收者通过特定的接收装置都按这个频率接收节目信号。这样,就实现了一对多的广播。1920年,无线电(声音)广播系统KDKA电台在美国的匹兹堡诞生。它是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是无线电广播诞生的标志。电视广播是通过无线电实现电子影像的广播。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众电视发射台。1941年,美国诞生首家商业电视台。但此时的广播质量不高,通信和广播效率也很低,浪费了无线电频率资源。1953年,美国开始出现彩色电视;1962年,美国的“电星一号”卫星开始传送电视节目;随后,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有线电视系统开始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已经有138个国家拥有电视节目传播系统,全球电视机总数达到4亿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电子传播时代已到来。
第五次传播媒介革命的标志是基于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媒介时代的到来。20世纪50年代开始,晶体管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集成电路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促进了模拟式通信广播向数字化、网络化通信广播的发展。
在电话通信方面,电话通信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电话通信的发展。程控交换机是一种用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电话交换机(store program control),即存储程序控制的电子交换机。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智能通信网:在原来通信网的基础上,为了快速、方便、经济、灵活地提供新的电信业务而设置的附加网络结构。有了程控交换机,可以在原有电话网络基础上实现增值业务,不必对原有交换机升级,不影响运行中的业务。还可以开设很多新型通信服务业务,比如广告热线、信息热线、订票热线、个人通信业务、电子投票业务、大众呼叫业务(同时多人热线服务)。
在广播电视以及音像视听媒介方面,数字化技术与电视的结合产生了数字电视、交互电视和点播电视、网络电视。由于数字压缩技术的重大突破,电视的数字化成为可能,电视节目的制作、发射、接收、还原显示等过程都是数字化的过程。数字电视具有高清晰度、高保真度、高利用率、抗干扰性强、交互性和可扩展性好等特点。交互电视与网络电视则是数字技术与电视技术相结合的另一个硕果,是一种受观众控制的电视技术,实现了电视与人的对话,可以实现电影点播服务、节目列表管理、新闻点播、远程购物、游戏和远程网络信息查询。数字声像编辑出版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从普通编辑技术到非线编辑技术的发展,从非交互编辑、半交互编辑发展到全交互编辑;记录载体也从记录模拟信号为主的音带、像带发展到数字媒介,比如LD、CD、CD-I、VCD、DVD、CD-ROM、DVD-ROM。
在传统的造纸与印刷出版领域,普遍采用了数字技术,进行了重大改造和变革。数字技术改进了造纸和印刷工艺。特别是印刷业,广泛采用了电子排版和激光印刷,彻底地改革了过去的铅字排版、照相制版等旧工艺,提高了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成本,改善了生产环境。
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方面。从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掀起了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传播的发展浪潮。世界冷战时期的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提出了一个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应付核战争的计划,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1969年,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在美国诞生。1993年,美国设立国家信息基础顾问委员会,指导建设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此后,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相继提出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也于1994年开始实施“三金”(金桥、金关、金卡)工程,积极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的正式名称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其内涵是,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能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完备网络。理想目标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声音、数据、图像或文字表格相互传递信息。
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之后的第四媒介。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更新换代,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应用形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BBS论坛、博客、播客、微博、社区网等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与以往的电子媒介不同,虽然数字媒体同样也是以电磁波为媒介,但是由于信息的符号编码和组织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而使人类的信息处理、记忆、传输和应用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正因为有数字网络媒体的发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得到很好的实现,融合现有计算机网络服务,以及电话和有线电视的功能,成为教育、卫生、商业、金融和娱乐等内容极其广泛的服务项目的载体,使全球的每一角落都能通过分布式智慧网络的联系分享信息,实现瞬息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美国著名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正如我们在经济上正成为一个单一的全球大市场一样,我们正朝着拥有一个单一的全球信息网络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努力拥有这样一种传播能力,以多种方式,比如通过声音、数据、文本或图像等方式,向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以光速传递任何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信息高速公路,还是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数字媒介,还是一种一体化的社会运行平台,还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明显地被网络化和媒介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数字电子媒体时代,在发布信息、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信息更加分散的状况。一个人既可以有很多信息来源,也可以向很多媒介发布信息。比如,电视、广播、磁带、CD、移动电话、电子邮件、QQ类即时通信工具等,都是常用的信息源。甚至有人可能同时利用多种媒介、多种传播方式进行交流。
二、对传播媒介发展史的认识
通过对传播媒介发展的梳理和认识,我们可以在媒介发展历程、媒介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媒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
第一,传播媒介的演进是多个方面的。就信息表示方式而言,先后经历了由声音,文字加声音,声音与文字加影像等阶段;就物质载体形态而言,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播媒介的物质形态也在发生相互替代的演变,由难以移动的媒介向轻易迁移的媒介发展。例如,贝壳、结绳、石头等最原始的实物媒介在被使用了相当长时间之后,逐渐被语言媒介所取代。然后,文字媒介的出现使得口语媒介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当报纸等印刷媒介出现以来,手书媒介消失的速度加快了。电子媒介诞生后,传统的印刷媒介受到巨大的冲击,其影响力也日益下降。近些年美国、英国、德国等多数西方国家的报刊发行量显著下降,并且这种下降的趋势和速度在整体上难以遏制。[5]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尼葛洛庞帝预言,书籍、报纸、杂志、视盘、磁带、电影都将数字化,数字化的生活将改变新闻选择的经济模式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网络媒介将成为最主要的媒介。虽然有传播学学者认为,报纸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网络媒介,将在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中,各自以新的形式生存和发展。但是,从互联网与数字媒介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媒介融合将成为主流,传统报刊、广播电视将被逐渐改造。
第二,传播媒介发展史告诉我们,媒介的掌控是由过去的上层社会和精英为主,逐步向专业阶层、平民阶层转变。自有文字媒介以来,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媒介大众化进程的一次大突破。受记录载体的影响,古代的文字媒介只有少数人会识读,记录文字的载体也是龟甲、青铜等昂贵的材料,自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可能使用,记录的也是上层社会的活动,形成上层社会特有的文化记忆,有利于巩固上层社会特权和当时的社会结构。同时,社会发展和领土的扩张又需要更为轻便的传播媒介,快捷的传播方式,于是文字媒介逐步变得轻便,更为大众化。此外,媒介的发展还受到产业发展的影响。比如,书报刊三大媒介在成为主流媒介之前,其社会传播的范围和数量很有限,而在产业化运营的条件下,传播媒介则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普及。而较之印刷媒介,互联网媒介更是具有平民化色彩、“草根”媒介色彩,网民比报刊读者具有更多的发言和交流机会,因而引领了新一轮的媒介大众化的进程。
第三,媒介是一种物质工具,传播媒介产生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在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的高低,决定着媒介体系的整体水平。媒介技术的变革,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播媒介的发展不仅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社会向更高层次进一步发展变革。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使传播媒介发生突变。而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传播媒介本身也会自觉地引进新技术来改造自己,使传播媒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功能都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当然,传播媒介的应用和普及也会反过来促进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四,媒介不仅是一种物质工具,还是一种社会工具,是被用来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当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随着交流范围的扩大而相应地增大时,原先媒介的局限性便逐渐暴露出来了,促使传播媒介革新并改进;而新的传播媒介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因此,媒介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大机器生产使工业化的印刷传播运作成为现实,传播媒介进入到印刷传播阶段,在此阶段,一些重要的思想学说得以复制、快速传播,使文化得到传承和沿袭,传播媒介的发展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
第五,传播媒介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媒介新生与消亡,一种媒介替代另一种媒介的过程,而是呈现叠加式的发展态势,是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媒介在自身具有的优势基础上,兼并了传统媒介的部分特点。比如报纸作为平面媒介,可以看;广播延伸了人的耳朵,可以听;而随后出现的电视,则是融合了两者的特性,视听兼备。而多媒体则是集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元素于一体,比如报纸网站大多是在传统报纸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而形成的,并添加了视频、读者互动、读者反馈等,但同时报纸本身又面对着报纸网站的挑战,也在吸取新媒体特点和受众理念对报纸本身进行改进。数字杂志、报纸网站、数字电视等的出现也正说明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进行融合,利用新媒介的优势扩大自己的影响与实力。
第六,传播媒介呈现由单向传播朝着双向传播发展的趋势。过去的大众媒介,基本上处于单向传播阶段。在这种传播媒介的作用下,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无法即时进行交流沟通,反馈效果较差。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革新,人们之间的交流通过传播媒介进行即时交流成为现实。传播媒介作为交流工具,实现了“双向化”。
第七,在媒介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新媒介与旧媒介是在相互补充和相互竞争中发展的。一种新的媒介出现了,不会一开始就完全改变原有的媒介格局,但也往往会与原有的媒介体系发生一定的竞争和冲突。通过这些新旧媒介之间的相互补充、竞争和调整,形成新的媒介体系。新媒介也会促使旧媒介发生某些变化,改善或者改变其不合适的形态和特性,并通过新媒介技术对它们进行改进和融合,或者借鉴新媒介的某种形式,比如报纸媒介借用互联网的超链接理念和方式,改进报纸的编排样式。同时新媒介也将分担旧媒介的部分功能,甚至覆盖旧媒介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传播媒介发展的初期,各种媒介各自独立,各自发挥自己特殊的功能及产生不同的效果[6]。而今天的情形是,由于数字技术的作用,在媒介的演化方式上,由最初的单一媒介的演化,扩展到不同媒介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一体化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