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国家广播电视对外报道编排特点分析

西方国家广播电视对外报道编排特点分析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西方广播电视媒体往往会打破原定的播出计划,立即切入直播信号。CNN新闻报道编排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只有一个大的框架,可随时根据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事件作调整。在西方电视新闻界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凡是适合于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他形式报道。CNN实况现场报道了发射报道的实况,通过新闻记者的现场播报,震惊了全世界。这一标志性新闻事件,使新闻记者现场直播真正引起了全球电视传媒的重视。

三、西方国家广播电视对外报道编排特点分析

1.注重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使用

(1)简洁明快

广播电视新闻“一瞬即逝,不留痕迹”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语言应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Bob Siller等3名经验丰富的记者在Television and Radio News一书中曾经指出:

The very biggest news must be covered in a page at the most,and the ordinary item must be covered in 6 to 8 lines.

在广播新闻的处理上,VOA和BBC的新闻基本上都是内容简短明确,句子结构层次清晰,多采用简单句。从字数来说,VOA和BBC的每条新闻平均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最短的约50字以内,最长的也不过300多字。

西方电视媒体在对待字幕新闻的处理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CNN对每个字幕新闻都进行分类,比如体育、新闻、商业、金融股票市场、突发事件等。每条字幕新闻只有简单的一行字,相当于一个新闻标题长度,同时提示“欲知最新动态,请登录CNN网站”。

比如:News:Taliban Spokesman:Hostages In Good Health.

(新闻:塔利班发言人:人质身体状况良好)

Breaking:Foreign Medics On Plane Form Libya To Sofia

(突发事件:外籍医护人员乘机离开利比亚前往索菲亚)

News:For The Latest In News:WWW.CNN.COM

(新闻:欲知最新新闻动态,请登录CNN网站)

(2)通俗易懂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编写的《新闻写作教程》中认为,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稿应该“像说话那样去写”。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各国受众来说,语言文字结构通俗易懂尤为重要。BBC甚至要求记者无论如何要将报道念给打出最后一稿的秘书听,这充分说明广播电视新闻稿是要按“听”的要求去写作的。

英语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越来越接近谈话体英语(Conversation al English),即主要采用口语体表达形式,呈现话题和用语的广泛性,表达生动性、话语简略性和随意性的趋势。选词的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非母语受众的视听难度,从而使传播更加流利通畅。

西方的新闻现场报道话语中还往往充斥着较多谈话体的填补功能词,如um,erm,mm,uh,well,I think,I mean,I know,you know,you see等表达迟疑、思索的非正式口语体词汇。例如:

…… I knew fairly early,maybe at least six weeks out when they first started talking about it.I knew that ,of course,it was a big event.I didn’t mention it to anyone,and we didn’t mention it to each other that often.You know,maybe once a week he would say,well.it looks like it’s still on……(CNN,June 9,2003)

上述现场采访仅五句话之中就出现了“you know” 、“ I knew”、“well ”等语气词。这样的现场报道往往更贴近实际、贴近受众,使受众倍感亲切,这是有别于报刊书面语体的明显特征。

2.注重突发事件的快速报道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8]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成功报道往往能让一个电视媒体一夜成名,同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让受众建立起对该传媒的信任感。因此,西方传媒在处理突发事件报道的问题上从来都是极度重视的。在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西方广播电视媒体往往会打破原定的播出计划,立即切入直播信号。同时运用前方记者现场直播报道、及时采访权威人士或新闻当事人、打通新闻时段等方式,进行连续或滚动的突发事件最新动态报道,及时进行深入分析。

以CNN为例。CNN新闻报道编排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只有一个大的框架,可随时根据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事件作调整。编排为新闻服务。“现在的新闻现在播”,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新闻事件,从现场拍摄到播报,一般只需20分钟左右,最快的六分钟就能播出。在编辑室内,所有的人(包括编辑、技术、主持人、监控等)同时在岗,按流程作业一气呵成。[9]电视上看到的播出画面,没有任何修饰,给人一种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播出的同步感。

3.注重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

新闻记者出镜播报重大事件或新闻,是西方电视媒体对新闻传播方式做出的重大改革和重要贡献。在西方电视新闻界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凡是适合于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他形式报道。首先,现场报道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其次,现场报道以其明快的节奏,解说与事件的同步进行,视听合一的立体冲击,使电视新闻真正步入声画合一、水乳交融的境地。由于这些因素,现场报道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增加的幅度很大,而且对现场报道的技巧越发重视,要求也更严更高。

1986年1月28日,当地时间11时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10次发射升空不久,突然在空中爆炸。CNN实况现场报道了发射报道的实况,通过新闻记者的现场播报,震惊了全世界。这一标志性新闻事件,使新闻记者现场直播真正引起了全球电视传媒的重视。

和中国新闻节目主要以演播室主持人为中心不同,西方出镜记者往往凭借在报道现场进行实地采访和理性剖析,成为西方电视新闻自如地驾驭现场的主导者。比如美国CBS的著名新闻调查类节目《60分钟》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由一名记者出镜采访并串联整个故事的始终,《60分钟》因此产生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明星记者。

电视中的新闻事件现场实景,极少人为因素。许多情况下,场景比语言更能凸显意义。在传播学理论中,场景因为具有悖论特征而足以传递那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在许多情况下,受众对新闻事件现实场景的认同感比口头播报的比率要大得多,而记者在场景中出镜,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又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4.注重互动

(1)与全球电视媒体同行的互动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份当代国际传播领域重要的学术文献:《多种声音,一个世界》。那些致力于为人类的未来提供历史框架的学者们,经过三年的调查,提出了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主张。他们认为,现代跨国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高度的独占和集中最终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意识形态和统治权力。在信息的单向流动过程中,受害者不仅仅是第三世界,甚至可能西方国家本身。

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广播电视传播机构也慢慢发现:适当播出多元化的节目,发出多种声音,不仅不会削弱自己的影响力,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媒体的公信力。CNN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且收效不错。

特纳在创办CNN10年后,提出了建立全球电视信息网的概念。随后CNN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寻求了150多个电视合作机构。合作机构按CNN的电视新闻节目特点和制作长度免费提供新闻,CNN则保证在遵守美国法律和栏目要求的情况下不删节来稿,这便是今天CNN《今日世界》栏目的雏形。

《今日世界》是CNN最有影响力的节目之一,地位类似于CCTV的《新闻联播》,每周一次,安排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同ABC、CBS、NBC同时段王牌节目相抗衡。这个节目从开播起就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许多观众从另一个角度,从非美国记者的镜头里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我国的北京、上海等电视台都和CNN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东方卫视每年都要向CNN提供100多条时长超过两分钟的英语新闻节目,在CNN每年进行的优秀新闻评选中,东方卫视都榜上有名。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时,中国中央电视台选送的《红色读物畅销中国》在CNN连续播出了两次,许多美国观众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影响力都感到震惊。

当然,CNN也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其委托把关也有严格的程序:一是受委托把关的电视机构,一般是选择与美国政府有合作关系的国家电视台,或享有盛誉的严肃的私营电视台;二是每年举办各国发稿编辑培训班,由新闻网各区域部门如欧洲部、亚太部等对口讲授;三是有完善的信息合作网,有专职部门与全球各供片机构联络,以指导新闻选题和委托把关,不合规格的稿件也会退回或不予播出,但一经采用则不会删节。

探索频道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2003年,探索频道开始在中国执行“新锐导演计划”。这一计划发端于英国,之前曾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实施过。目前,“新锐导演计划”落户中国已经有六个年头,每年的8月到11月,该计划负责人都会确定一个主题,比如2006年的主题是“素描中国”。主题确立之后,探索频道通过各种媒体向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独立的摄影师、电影学院的大学生等人群征集纪录片拍摄计划,然后由Discovery评审小组选出12个符合条件的选题,对导演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最终从12个人当中选出6个人,进入制作阶段。纪录片拍摄完毕之后在亚太电视网播出,同时也为本部提供片源。

(2)与受众的互动

早期的西方广播电视由于受限于技术力量,主要借助电话、信件来实现和收听国受众的互动。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的出现,西方媒体又开始借助播客技术、WAP手机等一系列新兴的技术进一步加强了与目标听众的对话、讨论和实时互动,形成了综合型全球性多媒体传播大平台。

西方广播电视传媒和受众互动的方式主要有:

A.观众参与性节目

“I report for CNN”就是这样的一档极具参与性的节目。这是CNN World频道在每周日推出的一档半小时的电视新闻节目。“I”在这里包含了双重含义,既指代了观众,又指代其节目来源于internet。每周都会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i reporters将其在当地自行拍摄的电视新闻通过网络上传至CNN,栏目组经过筛选后在节目中播出。比如2009年3月8日的“I report for CNN”中,一名美国i reporter周游美国以了解普通老百姓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一名巴基斯坦i reporter介绍了在拉合尔一名枪手袭击一辆载有斯里兰卡板球队成员的大巴士;而德国的一名i Reporter则在科隆现场报告了一建筑物倒塌在市中心的突发事件。

B.电子邮件

VOA是全球第一家利用电子邮件和听众建立联系的国际电台,每天向订户发送近60万封电子邮件,而BBC中文网每日也要电邮出100万份新闻服务。

C.视音频网络在线点播

VOA推出6套播客节目供苹果公司的i Tunes用户收听,同时提供4种方式供MP3用户下载收听。2005年,BBC推出了自行研制的网络广播播放器Internet Radio Player,听众可在节目首播后的7天内借助该播放器随意收听为数众多的音乐节目、访谈节目和广播剧。BBC最新数据表明,每月在线收听的节目时数超过1000万个小时。

D.博客、播客

2006年6月份,BBC推出了《10点新闻》、《晚间新闻》、《问题时间》集锦和《每日新闻简报》4个视频播客,使早间上班族的目标受众在新的便携设备上用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方式收看BBC新闻节目。随后BBC又推出了英语教学博客,提供了一个24小时的教学环境。学英语的听众在博客中发表的日记将被全球各地的英语教师博客阅评。每天,教师会从学生博客中摘录一些片段给予点评和修改,向全球英语学习者提供技巧和建议。

E.电子杂志

2005年7月,BBC世界电台还推出了旨在加强与听众互动的电子通讯月刊,内设主电子邮件模板、电子通讯注册页面、个人信息更新页面、退订页面、介绍朋友加入页面、致谢页面和确认邮件。2005年9月,BBC世界电台又推出了多语种的网络杂志,囊括了各语种网站娱乐专区的所有日常专题节目,此外还包括许多故事、诗歌和访谈等引发思考的原创文章。

F.手机点播

2005年开始,CNN就与三星、LG、诺基亚等手机制造商合作在部分手机机型中内置了“一键进入”的CNN Mobile频道。2007 年,CNN与爱立信签署协议,双方合作开发适用于移动多媒体环境的特纳互联网、广播新闻和娱乐节目内容。2008年9月22日,CNN国际新闻网络宣布,将在亚太区49个国家和地区推出全面的手机新闻网页,并将配合实时串流手机电视、视频点播及突发新闻的短讯服务,提供360度的全方位综合流动方案。[10]而BBC WS也通过手机组织听众点播音乐会、举办名目繁多的有奖比赛和新式英语教学节目等活动,大力拓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手机传播服务。

我国广播电视对外传播起步晚,起点低。如果能够借鉴西方广播电视传媒的对外传播实践经验和基本策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必将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

【注释】

[1]国家广电总局令第27号。

[2]美国之音1965年取消广东话广播,增加对朝鲜、古巴广播,《国际先驱导报》2007 年3月5日。

[3]唐颖:《CNN国际新闻的传播策略》,《新闻前哨》,2004(4).

[4]陆高峰:《辱华事件的法律责任与霸权意识》,《今传媒》,2008(8),29。

[5]陈赛、刘宇:《〈越狱〉的中国隐秘流行》,《三联生活周刊》,总第413期。

[6]刘长江:《Discovery中国探索:推出“新锐导演计划”》,《第一财经周刊》,2009(1)。

[7]由于适逢两会,为了反映两台日常播出状态,故将2006年3月6日至3月12日一周抽出,选出周一至周五22:00的《时事经纬》和《世界电讯》(共20期节目)进行统计。以上统计结果不含VOA的正点3-5分钟的国际新闻,对于时长的统计扣除两台的片花、节目预告、电台宣传语等与新闻报道无关或重复的内容。

[8]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国际新闻界》,1999(1)。

[9]黄松保:《感受CNN》,http://www.sxtv.com.cn/yw/2007-12-29/189.html。

[10]郎朗:《CNN无线内容落地》,《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9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