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共同价值观在当代浙江的发展与提炼

社会共同价值观在当代浙江的发展与提炼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丰富的文化伴生着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改革开放激发浙江精神,实践理性铸造伟大事业。2002年6月12日,张德江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正式提出,要总结浙江经验,弘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2006年年初,中共浙江省委正式公布了新时期浙江精神内涵的十二字具体表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21世纪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各个阶段的浙江经验,不断夯实创业创新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扩大凝心聚力的价值共识,不断提炼共同的价值观,最终形成了“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

一、“浙江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两创”精神

浙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丰富的文化伴生着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在不同时期,浙江精神呈现出来的具体形态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观念,求真务实、主体自觉的理性,兼容并蓄、自得创新的胸襟,天人合一、人我共生的情怀,讲义守信、义利并举的品行,刚健有为、坚贞不屈的气节,坚韧不拔、发奋图强的志向,正如涌动的一脉活水,跳跃、翻腾在整个浙江的历史进程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激发浙江精神,实践理性铸造伟大事业。源远流长的浙江区域文化传统始终流淌在浙江老百姓的血液之中,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全面激活了浙江人的这种“文化基因”。浙江人充分发扬了“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两板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四万”精神,我省广大干部群众自立自主,搏击市场,开创了“千家万户办企业、千辛万苦搞经营、千山万水闯市场、千方百计创新业”的波澜壮阔局面。

1999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研究“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提炼“浙江精神”的要求,从而使浙江精神从实践上升到理论。2000年,中共浙江省委认真总结浙江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不失时机地提炼概括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2002年6月12日,张德江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正式提出,要总结浙江经验,弘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地域特色。它的提炼总结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植根于浙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既是浙江人民克服自然资源贫乏的不利条件,奋起拼搏求生存求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浙江人民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执著追求现代化的集中反映,更是浙江人民在开明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结出的丰硕精神成果。

2005年,根据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关于“深入研究浙江现象、充实完善浙江经验、丰富发展浙江精神”的指示精神,省委宣传部会同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组织全省理论界精英,深入基层开展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调查研究,精心撰写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研究报告。2006年年初,中共浙江省委正式公布了新时期浙江精神内涵的十二字具体表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同年,习近平发表了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文章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企业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肯定了十六字“浙江精神”要“坚持和发展”,同时着眼未来,立足发展,提出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求真”,就是求规律之“真”,更自觉地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使各项工作进一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求真”,就是求科学之“真”,在科学精神、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和支持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创业、创造的智慧和勇气。要让自主创新的精神真正融入浙江人的血脉里,体现在创业的行动中,以自主技术争先,以先进科学制胜。

——“务实”,就是要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尊重实际,就是要始终坚持从世情、国情、省情出发,从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实际出发,从全省人民的愿望要求的实际出发。要清醒认识浙江先发遭遇的新挑战、先行遇到的新问题,不囿于以往的经验,不照搬别人的做法,作出符合浙江实际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浙江人靠着务实精神勘破了教条主义、极左思想的迷雾,找到了适合自我发展的正确道路。浙江人的“务实”,要从自发地谋一己、一家、一村、一厂之利,上升到自觉地谋求公共利益、国家利益,要把目光短浅的工具理性性质的“务实”,提升为廓然大公的“务实”,尤其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倡导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务实”。

——“诚信”,就是重规则、守契约、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一切职业道德的“立足点”。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诚信是现代经济的基石。历史事实证明,诚信造就财富,诚信推动发展。因此,不仅要弘扬传统的“诚信”美德,更要大力推进以个人为基础、企业为重点、政府为关键的现代“信用”建设。

——“和谐”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和美与共的情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一步树立生态意识,深刻认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创造生活的舞台。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明。妥善处理和化解利益冲突,促进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友爱、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要以共同目标为价值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共同构建和谐社会。要有和悦自适的情操,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要从满足“经济人”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出发,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普遍富裕起来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

——“开放”,就是全球意识、世界胸襟,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开放”,就要进一步树立开放理念和培养兼容胸怀。要在高度的自省中虚心汲取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浙江文化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精神素质不断适应开放的世界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让开放的精神结出更多惠及浙江千万人民的硕果。“开放”,就要进一步增强全球眼光和战略意识。要有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大手笔,具备积极参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勇气和胆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图强”,就是勇于拼搏、奔竞不息,就是奋发进取、走在前列。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清目标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停步。要继续发扬“先人一步”、“高人一招”的改革创新精神和胆略,化挑战为机遇,转潜力为实力,变困境为佳境。由被动“倒逼”转向主动选择,从“适应性”改革向“预见性”改革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我省干部群众迅速行动起来,结合浙江省情实际,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6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凝聚力量。2007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全省干部群众,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不断凝聚全省人民推进创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巩固和发展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2008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浙江精神。

2009年3月,省委书记赵洪祝在省委深化改革开放工作务虚会上指出:30年来,我们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形成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铸就了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两创”精神,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10月,赵洪祝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报告中指出,浙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其背后的“文化密码”、“文化基因”就是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要大力弘扬和提升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从浙江精神在当代浙江的发展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共同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同时期的社会必然形成不同的共同价值观。但正如社会意识可能会超前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一样,共同价值观不是对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相反,新一代的共同价值观的产生并非以上一代价值观的消亡为代价,而是在吸收上一代价值观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别开生面的。这种嬗变呈现出清晰的层累性,使浙江文化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都沉淀于当代浙江的共同价值观之中,构成了丰富性和冗余选择,成为一个开放、科学、立体的价值观体系。

二、“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

2012年2月,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这次大讨论采取自下而上、广泛动员、开门纳言的方式,积极运用教育引导、寓教于乐的方式,构建群众方便参与、覆盖广泛、畅所欲言的活动平台。活动方式从传统的座谈会、讨论会、辩论赛延伸到微博互动、网络投票、手机短信。通过观点交锋、思想碰撞,广大群众切实提高了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建设共同价值观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截至5月底,共有近1000万人次通过网络投票、电话联系、书面传真等方式反馈了意见。全省共征集到社会各界建议稿5万多份,核心词23万余条。经过归纳整理、层层遴选,“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等核心词得到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并获得省委认可,最终确定为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表述语,写进了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报告。

“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这四个共同价值观核心词,体大思精,意蕴丰富。这其中,作为浙江人价值观的一条红线,“务实”、“守信”从历史贯穿到未来,清晰可辨,既是对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共同价值观的继承和坚守,也在新形势和新挑战下赋予其全新的含义,可谓“移步不换形”;“崇学”、“向善”反映了面临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远大征程,全省上下进一步转变、提升共同价值观的需要,可以视为为面向未来所作的前瞻性布局。

——务实。就是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浙江人历来不善张扬,埋头苦干,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我们要弘扬这些优良的传统。倡导务实,就是要倡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不折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倡导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浙江人一定要在“务实”的大旗下,始终不渝爱实业,脚踏实地干实业,转型升级振实业。

——守信。就是要尊重规则、信守承诺。浙江历史上商业文化发达,一些著名思想家较早倡导“以利和义”、“义利并重”,历代浙江人逐步建立起了讲义守信的朴素诚信观。倡导守信,就是要把诚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之基,不仅要弘扬传统的“诚信”美德,更要大力推进以个人为基础、企业为重点、政府为关键的现代“信用”建设,使遵规守法、信誉至上、一诺千金等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自觉的行为规则。

——崇学。就是要崇尚学习、善于创造。浙江自古文化繁盛,名人荟萃,具有耕读传家、崇文重学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浙江人特别爱学习、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品格和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文化传承。倡导崇学,就是要大力弘扬重学善学的文化传统,扎实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使浙江成为书香之省。在改革开放的岁月中,浙江人迸发出强大的学习力,他们“无所不学”,打破清规戒律,打破思维定势,只要是他山之玉,勇于低首下人,谦虚学习,在坚持学习中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激发创业热情、迸发创新智慧,使浙江的改革发展始终充满创造力。

——向善。就是要人心向善、从善如流。浙江人历史上不仅擅商、长于致富,更饮水思源、乐善好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倡导向善,就是要倡导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激发人们心中向善的热情,使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地求善、扬善、行善,使人们在积极的社会参与中感知应有的公民责任,使个人的道德良知华为集体的人文关怀。在当代浙江,涌现了郑九万、孟祥斌、吴菊萍、俞佳友、钟杏菊、吴斌等具有全国影响的道德模范,这些都是浙江人乐于向善、积极行善的体现。

从浙江精神到当代总结,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转型过程。历史文化中的浙江精神,是历史上的浙江人自发践行的,这一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可以传承的文化基因,在不同历史阶段,这种文化基因会得到不同的表达。十六个字的“浙江精神”,是浙江人在改革开放历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是历史文化形态的浙江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的表达。“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探讨了面向未来、迎接挑战,“浙江精神”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应然状态。“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是对以上三个形态的“浙江精神”的全新总结,肯定了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复杂环境下,“浙江精神”在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的精神动力作用和价值引领作用。回顾“浙江精神”的总结提炼,可以清晰地看出,它是在党委、政府主导下,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宣传、学习。因此,这一共同价值观深入人心,既体现了对个体价值观的整合和引导,也具有鲜明的宏观战略抉择的特征。

“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的提炼,一开始就将共同价值观的生成重心放在对个人价值观的引导和整合上。在发起阶段,各级党委、政府自上而下地进行动员、布置,在讨论阶段则是自下而上地参与讨论,充分争鸣,让每一个个体从自身的切身利益出发,基于自身的价值判断,提出对共同价值观的意见和建议。在归纳提炼阶段,则是党委、政府集中知识精英的智慧,进行专业性和政治性相结合的衡量,最后由党委决策,完成定案。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个体的价值判断得到了充分尊重,个体价值观的个性已经被整合进共同价值观之中,因而最后出台的共同价值观也就具有最广泛的民意基础,生动体现了社会共同价值观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统一、引导性与适用性相统一、整合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