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间,中国的儒家文化或儒教文明是以科举制作为制度支撑的。在中国传统社会,科举制有其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清代学者梁章钜甚至以为“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17]。科举制在近代的衰废,是因为社会环境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科举制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因此,我向来认为,科举制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
在近代以前,东西方本是两个各自独立运行的文明体系。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介入,中国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很难走出古代的历史空间,可能很久都不会发明蒸汽机或自动产生共和政体。到19世纪,无论是技术还是学术方面,中国与西方已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着相当大的文明落差。这种落差的形成有文明种类不同的因素。
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遇到了空前难于应付的强有力的挑战,面临着生存的危机。科举制这艘自汉代开始建造的航船,从隋代起锚扬帆后,历经云谲波诡的唐代河段、波涛起伏的宋代流域、跌宕汹涌的元代河谷,进入波澜不惊的明清水域,经过500余年平稳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经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船破恰遇顶头风,在强劲的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是摇摇欲坠。科举制在20世纪初虽也做过一些改革挽救措施,但就像木制帆船再大再好也终有腐朽的时候,在蒸汽机船时代只能落得被淘汰的命运,更新部件已来不及,终于无法阻止其最后沉没。
废止科举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典型事例。基督教文明要想真正渗透到中国,势必与儒教文明发生冲突,而对广大中国士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科举制,是传播基督教的最大障碍。当强势的西方文明借助军事力量东渐之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显得文弱无助。当科举制承载并以之为动力的儒教文明遭遇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科举制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又像一艘在江河中行驶的大船,并不适合在大海(近代社会)中航行。一旦它驶入海域,遇到大风大浪,结果便会遭到灭顶之灾。而在科举制这艘大船沉没的过程中,包括传教士和八国联军在内的西方外来势力,起了加速其沉没的推进作用,这是我们在百年后回顾科举革废时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
【注释】
[1]殷小平:《科举学的人文视角》,《东南学术》2005年第4期。
[2]C.Hartwell,The Relation of Christians to the Examinations,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Vol.1,No.11,March,1869,pp.217~220.
[3]David Hill,The Com ing Triennial Examinations,to the Editor of“The Chinese Recorder,”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Vol.16,No.6,July,1885,pp.260~261;Vol.19,No.6,June,1888,pp.
[4]Notesand Items,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Vol.26,No.10,October,1895,p.479.
[5]Notesand Items,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Vol.26,No.7,July,1895,p.330~331.
[6]刘海峰:《科举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270~271页。
[7]狄考文:《振兴学校论》,《万国公报》第14本,1881年8月,8380~8381页。
[8]丁韪良:《同文馆记》,见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83页。
[9]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年,77~99页。
[10]王铁崖编:《中外旧约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1012页。
[11]《大公报》第461号,1903年10月2日。
[12]阿奇博尔德·立德夫人著,李国庆等译:《我的北京花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232页。按文中“德比”指一年一度的赛马,“会考”应当译为“乡试”。实际情形是1901年补行庚子(1900年)恩科乡试,只有甘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5省举行;1902年另外12省补行乡试。
[13]Wolfgang Franke,The Reform and Abol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Harvard University,1960.p.67~68.不过,1901和1917年,也有外国人认为,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入侵与科举废止有一定的关联,见傅吾康同书93页注73。
[14]从1993—1994年成文出版社出版的《清代朱卷集成》所录便可看出,最后两科顺天乡试卷和会试卷为“墨卷”而非朱卷,但格式与朱卷同。
[15]《文献通考》卷三二《选举》。
[16]《光绪政要》卷三一《会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17]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五《科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