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末科会试与殿试

末科会试与殿试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此科会试与殿试是在科举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举行的,但当时人并不知道这将是1300年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会试。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烧毁的顺天贡院还未修复,此科会试与1903年的会试一样,仍在开封举行。考察末科会试的实际考试情况,确实说明科举制已从古代选士考试制度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型。从流传下来的殿试卷来看,多数答卷也能符合要求,可见末科会试和殿试已具备一定的现代文官考试性质。

光绪三十年(1904)正逢慈禧七旬万寿,为庆贺太后寿诞,将本是正科的会试和殿试改为恩科。虽然此科会试与殿试是在科举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举行的,但当时人并不知道这将是1300年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会试。

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烧毁的顺天贡院还未修复,此科会试与1903年的会试一样,仍在开封举行。甲辰会试主考官为协办大学士裕德、吏部尚书张百熙、左都御史陆润庠、户部右侍郎戴鸿慈。经历过戊戌变法的改革努力和庚子国变的触动,1902年以后的乡会试都已不再用八股文体,开始采用中外政治史论和具有现代性的考试题目[9]。与1903年的会试类似,1904年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政治、史论五篇,题目为“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10]。此科会试的试题内容灵活多样,体现出命题官员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11]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都是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如其中之一为有关设立近代学堂的策问:“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12]这道策问题典型地反映了当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的时代背景。从当时考中者的试卷来看,都对教育问题相当熟悉,有的甚至能够借题发挥,在答卷中对中国教育状况提出批评和改进之建议。

又如以下二题:“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13]

还有二题是关于振兴农业和保护侨民的策问:“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中式试卷往往能联系中国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傅增浚的答卷便对当时中国的交通铁路受制于他国,侨民不受保护等状况忧心如焚,痛陈建议[14]。考官评卷也与过去不同,注重考察应试者对新学的了解和运用。如对舒元璋墨卷,会试考官本房原推荐此卷的批语有:“西哲尝据重学以研究政治,盖天下大势,趋注于权,权所偏倚,即势所积重。……驰观域外,旁通别录,于教育关系、国际关系,言之切切,而一种磅礴之气,尤觉飞动纸上。”[15]对章锓的推荐批语有:“第二场首篇,于国民教育之宜急,与大学专科实业学校不得不从缓之故,能抉其所以然,其论推广国民教育之普及及其课程学制,万缕千经,了如指掌,知作者热心教育,研求有素矣。以下四作,于古今中外情形,洞若观火,故所言皆切中情事,平实可行,非刺取浮词支撑门面者可比。”[16]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出题范围虽然与过去一样,但因为不用八股文程式,所以各人的答卷较放得开。如舒元璋在第三题的答卷,一开头就说“间尝览五大洲之典籍,披环瀛之舆图”,力图出奇制胜。考官的批语则称赞说该卷“淹毋古今,博通中外”[17]。考察末科会试的实际考试情况,确实说明科举制已从古代选士考试制度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型。

会试于四月初十日(5月24日)放榜,共取中276名,会元为湖南茶陵人谭延闿。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后,科举考试时间固定为:三月会试,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因1904年会试地点在开封,恐中式贡士无法按时赶到北京,于是展期在五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该科殿试策题四道,也明显打上时代的烙印,如其中第一道策问中有这样的内容:“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第二道问汉唐以来兵制,并要求回答:“能以今日情势证之欤?”第三道策题为中国古代理财问题,也问说:“此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第四道则直接问教育、科举与名节问题:“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18]这些殿试策问题目要求联系当时社会实际,为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出谋划策。从流传下来的殿试卷来看,多数答卷也能符合要求,可见末科会试和殿试已具备一定的现代文官考试性质。

殿试当天恰逢大雨,诸贡士备尝辛苦。由于保和殿内光线不足,影响靠殿廷里侧的考生答策,幸午后放晴,所有人始得任意挥毫。商衍鎏回忆自己的殿试策“工楷圆满,无脱漏一字”。二十二日读卷大臣在文华殿公同阅卷,评阅完毕定好初步名次之后,依例前十名试卷进呈,由皇帝最后钦定名次。各科殿试进呈试卷,有依原先次序发下者,也有移动次序而发下的。甲辰科主考官最初进呈的名次是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张启后第三、商衍鎏第四,光绪看了进呈殿试卷,认为第二卷比第一卷更好,第四卷比第三卷更好,于是将一、二卷名次对调,三、四卷对调,结果钦定名次变为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张启后。

关于最后一榜进士名次的确定,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说是慈禧太后当时对广东人恨之入骨(因为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是广东人),加上她害死珍妃,心中有鬼,一见广东人朱汝珍的名字就厌恶,而当时正要为她做七十大寿,天又大旱,而刘春霖不仅名字具有吉祥意味,而且籍贯是直隶肃宁,渴望“肃靖安宁”是饱尝八国联军之苦后的慈禧的心愿,因此将刘春霖点为状元,将朱汝珍贬为第二。实际上,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传言,因为确定前十本殿试卷名次的是光绪而非慈禧,加上按清朝科举定制,进呈的试卷仍然密封的,光绪皇帝也无法看到试卷作者的籍贯和姓名,要等到最后确定名次后才拆封[19]。而且,若慈禧看得到殿试卷姓名且那么讨厌朱汝珍的话,完全可能将其置于第十名而不会让其得个榜眼。因此所谓慈禧太后将状元刘春霖与榜眼朱汝珍名次对调的流行说法是以讹传讹。

殿试之后,五月二十四日(7月7日)为小传胪的日子,即所有进士在乾清门外阶下听候唱榜的时间。二十五日(7月8日)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刊出殿试策题,并于“时事要闻”栏中刊出“鼎甲姓名探登”消息:“由内廷传出鼎甲姓名,亟录如下,但刻尚未出榜,俟榜发再为详登。状元刘春霖,直隶人;榜眼,广东人;探花商衍鎏,广州驻防;传胪,张启后,安徽人。”[20]当时还未明确榜眼朱汝珍的名字,为了将此重要新闻及时发表,只好将其姓名空缺。次日(1904年7月9日),《大公报》才刊出完整的《甲辰恩科殿试题名全录》。此榜共有273名进士,当时不仅他们自己,而且谁都没有想到这竟是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榜进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