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虽已停罢,但考试这种选才方式却没有也不可能废止。千余年科举考试所形成的一些教育传统和观念在今天还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中国的现实教育之中。现代大规模统一考试所遇到和争论的一些问题,在中国考试史上曾一再出现过。因此,鉴古知今,研究科举考试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探寻大规模统一考试的发展规律,为当今教育考试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统一考试并不是万能的,而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大规模选拔性统一考试,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内部和外部矛盾,或者说有不少两难选择。从古代的科举到今天的高考,都出现过以下几对矛盾。
其一,统一考试与考察德行的矛盾。要保证统一考试的公平性,就要以成绩分数为去取标准,即不管家世出身和平时水平如何,在考试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就像体育竞赛时只凭比赛时发挥出的水平而不考虑平时训练成绩来决定谁可获取金牌一样。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唯才是举,公正客观,而不足的是这种“才”只是考场上发挥出来的才学,更大的缺点是可能重才轻德,因为单凭考试成绩无法判断考生的德行。考试的局限,却恰好是推荐的长处。因而中国历史上尽管长期实行科举制,但关于考试与推荐的优劣利弊之争却不断出现,科举制的几次短暂的停废也多与实行荐举制相关。不过,从理论上说推荐制可以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实际推行时却再三证明推荐很难有客观标准,在中国重视人情与关系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采用统一考试能够有效地解脱人情困扰,因而尽管统一考试有其局限性,但两害相权取其轻者,它还是比推荐制优越不少。
其二,统一考试与选拔专才的矛盾。科举制在创建之初设有许多科目,有些是选拔专门人才的科目,如文学、经术、政治、军事、谏诤、书法、法律等专门之科,但其发展趋势是越到后来越向统一考试科目和统一考试内容演变,从选拔专才走向选拔通才。而追求公平与可操作性是这种演变的内在动因。竞争性考试注重普通学识而非专门科目,这样有利于公平比较。然而统一考试虽达到了公平竞争的目的,却不可避免地遗漏某些特殊人才,这是大规模统一考试的固有局限。公平客观与选拔专才往往成为两难选择。要么追求公平客观却可能遗漏某些特殊专才,要么注重选拔专才却可能出现录取不公的现象,在这两者之间,绝大多数考生宁愿选择前者,选择平等的竞争。
其三,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实行统一考试,各地各校的考生必须接受相同的测试标准,其中脱颖而出者总体而言当然要比名落孙山者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因此,科举中式人数的多寡是中国一千多年间衡量一个地区文化教育发达水平的最重要、最客观的指标之一。唐宋以后,科第中额不仅往往是评价地方长官治绩好坏的一个方面,而且也关系到某一地区在朝廷中政治势力的升沉消长,所以,科名也就成为地方集体追求的对象而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目标。中国科举史上曾多次出现了分区取士与凭才取士之争,其中尤为著名的是北宋中叶的大争论,司马光主张分区定额录取,欧阳修坚决反对,认为考试应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发展到明代,出现南、北、中卷分区定额录取。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各省取中人数多少不均,边远省份或致遗漏,因此废去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取中办法,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3]。总体而言,中国科举史的发展趋势是从最初完全按考试分数高下来决定录取逐渐演变为分区分省定额取中。分区定额录取的办法带有优待照顾边疆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用意,从自由竞争的角度来看,则有其合理之处。所以越到后来越是从考试公平趋向于区域公平[4],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近代以来中国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和高考分省市定额划线录取制度的实行,只是当今直辖市由于高校数量集中人口较少而出现新的区域公平问题,与科举时代的区域公平问题又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人们的习性好尚不同。在实行统一考试以选拔人才时,最好要采用没有区域文化色彩的试题,尤其是作文试题更应避免区域间文化不同可能出现的答卷差异,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只要试题具有客观性,各地考生的优胜者便会受到公认,科举时代一甲进士集中于江、浙二省便令全国士人折服。
其四,保持难度与减轻负担的矛盾。如何在保持考试的难度和区分度的同时,不加重考生的课业负担是大规模选拔性统一考试的又一两难问题。从理论上说,考试应该用教材中的重大问题或重要的知识要点来命题,这样可以学用一致选拔有用之才。可是从命题的实际运作来看,考试制度实行较长时期后,若教材和考试大纲未变而又不允许超纲,则几乎是必然要出偏题甚至怪题,不如此则不足以防止猜题、押题,也无法拉开距离从众多考生中挑选较优秀者。为了保持区分度和难度,考官往往不按常规命题以扩大命题的范围,但出偏题势必增加考生的学习负担,使考生穷于应付,并随时迎合新内容和题型想出新的对策,于是便会出现水涨船高、层层加码的命题趋难现象,这就有如一些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最终增加到危险的程度。科举考试中八股文命题从正大典雅走向偏难险怪,最后使八股文这种中国古代的标准化考试文体走到穷途末路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考试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其利弊得失都相当重大,更容易引起不同观点的争论。科举是中国考试中最具特色的方面之一,当今中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中国一向是一个十分重视考试的国度,直至今天也还一再面临是否坚持全国大规模统一考试的争论。如何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减少这种考试的消极影响,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论从史出,从科举考试发展史上加以考察,探寻考试的演变规律,可以为当今认识、改革大规模统一考试制度提供参考借鉴。
【注释】
[1]刘海峰:《“科举学”发凡》,《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2]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256页。
[3]《清史稿》卷一○八《选举志》三。
[4]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