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举为高等教育考试

科举为高等教育考试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确实,科举制度与现代高教自学考试制度形式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科举也具备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这三个要素,而且从考试和教育的层次来看,科举还属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层次。高等教育是指对青年人和成年人进行高深文化知识教育的活动。目前虽无力进行全面统计,但抽样统计皆表明举人中举年龄在31岁左右。科举报考者和中式者一般为青年和成年人,属于高等教育年龄段。

现代中国“知贡举”多年的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任、全国高教自学考试办公室主任杨学为研究员,在《自学考试研究丛书》总序中曾提出,“自学考试制度直接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学考试继承和发展了科举考试的传统”[1]。确实,科举制度与现代高教自学考试制度形式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科举也具备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这三个要素,而且从考试和教育的层次来看,科举还属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层次。

高等教育是指对青年人和成年人进行高深文化知识教育的活动。科举时代应举的考生绝大多数为青年人和成年人。科举是一种开放性考试,一般没有报考年龄限制。只要愿意报考,从毛头小子到白发老翁都可以参加童生试。历史上也有一些年未弱冠或年逾古稀的人金榜题名。受科举及第魔力的吸引,许多考生虽潦倒不第,但总是心怀不甘,觊觎一官,以致白首举场,老死不休,而且当时的政策又允许任何年龄的人报考,因而出现过一些父子同时赴考,祖孙同年登第的情况。高龄报考者在清代屡见不鲜。康熙三十八年(1699),广东省乡试考生中就有99岁的顺德老人黄章,让曾孙打着写有“百岁观灯”四个大字的灯笼做前导赴考。乾隆年间,广东又出了一位百岁考生谢启祚。他不愿接受皇帝的特赐,坚持参加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广东乡试,竟考中了举人。谢启祚中举后还作了一首《老女出嫁》诗以形容其高龄中举的心情:“行年九十八,出嫁弗胜羞。照镜花生面,光梳雪满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2]

尽管允许高龄者报考,但在所有报考和中式者中,70岁以上者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及第中举者的年龄在20岁至50岁之间。在举人、秀才也成为固定考试科名的明清两代,秀才的平均年龄约为24岁,举人的平均年龄约为31岁,进士平均年龄则与唐宋以来的平均年龄基本相同,都是35岁左右[3]。以南宋的两榜进士为例,笔者统计绍兴十八年(1148)榜进士及第平均年龄为35.8岁,宝祐四年(1256)登科录共有年龄可考的进士566人,平均及第年龄为35.6岁[4]。相信统计样本越大则越接近35岁这一峰值。在举人、秀才凝定成为二级考试科名的明清时代,举人的平均年龄当在31岁左右,秀才的平均年龄则在24岁左右[5]。中进士的最佳峰值年龄是35岁左右,这与现代科学家和发明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区在25岁至45岁之间、最佳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首次贡献的最佳成名年龄为33岁左右基本接近[6]。总之,从进学、报考和中式者的年龄看,考生一般为青年人和成年人,这说明科举是处于高等教育层次的。

历史上首先对科举中式者的年龄进行系统分析的是一位名叫欧森南(Oxenhan)的西方人。1888年12月,他撰写了《中国科举考试的考生年龄》一文,对光绪十一年(1885)中国各省的举人中举年龄进行列表统计分析,发现1521名举人的年龄多数集中在20岁至40岁之间。后来张仲礼在《中国绅士》一书中对科举中式者平均年龄也做了不少抽样统计。笔者据乾隆五十三年(1788)《浙江乡试同年齿录》统计,78名举人平均年龄为32.06岁;据嘉庆(1808)《四川乡试题名录》统计,60名举人平均年龄为31.5岁。再据笔者所藏《山东乡试题名录(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恩科)》统计,1903年山东74名举人平均年龄为31.2岁。目前虽无力进行全面统计,但抽样统计皆表明举人中举年龄在31岁左右。

又据手头《重修同治乙丑科齿录》,同治四年(1865)274名进士中,61岁以上2人,51—60岁6人,41—50岁46人,31—40岁147人,21—30岁67人,18—20岁6人。274名进士平均年龄34.87岁,也符合历代进士中式最佳峰值年龄35岁左右这一规律性的特征。科举报考者和中式者一般为青年和成年人,属于高等教育年龄段。这一年龄层次的读书人一般都已经过了识字启蒙阶段,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和成才意识也都较强,较适于采用自学考试方式。

就科举考试的内容而言,一般多为当时社会的高深文化知识,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的高级水平。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一般从8岁入蒙馆私塾开始,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识字启蒙教育,然后再学四书五经。由于经书的分量很大,约有43万字,而要充分掌握则需将其大部分熟记背诵下来,因此学完经书和掌握写诗方法通常已达18岁了。明清时期考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标准化的作文考试文体,需有相当的经学基础和文学修养才能作好,到能作好八股文应考的阶段,一般多为18岁以上的年龄段。明清时代的私家学馆最高一级通常叫“开讲”,意思是开始作八股文章了,“这种便是大学的性质”,“凡作此者,就算是大学生了”[7]。此外,科举还要考策、论、表、判、诏、诰等当时的各种应用文体。在中国古代,儒学是用来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的高深理论知识,而善于作各类体裁的文章是从政的必备素养,这些都属于当时社会的高深文化知识。因此,科举属于古代高等教育层次的考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