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代“策学”的盛行

清代“策学”的盛行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从许多清代“策学”著作的序文或例言中,也可以看出试策也是清代科举考试的重要一环。[34]从清代“策学”盛行、“策学”著作层出不穷的史实,也可以看出应举士人对“策学”相当重视,试策并非无关紧要。现存清代“策学”著作,较早的有乾隆年间出版的《策学纂要》,到清末仍很畅销。

清承明制,“国家崇尚实学,乡会试第三场试策五道,所以觇士人之经济,广收荩谋硕画,以为治安至计。”[30]发展到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

(一)清代“策学”著作的印行

清代乡会试虽然重首场,但第三场试策并非无关紧要,对此问题,水上雅晴已有专文论述[31]。我们从许多清代“策学”著作的序文或例言中,也可以看出试策也是清代科举考试的重要一环。

乾隆三十二年(1767),王洛为戴南圃、黄鹤亭《策学纂要》一书所作序文便指出:“宋眉山苏氏,淹通浩博,条对详明,推为科举极则。制艺取士以来,遂于末场专试以策,诚重之也。我王上右文造士,屡诏司衡者,三场通校,加意甄录。”[32]道光咸丰年间出版的侯凤苞《策学例言》也说:

对策本以觇实学,从前尽有五策淹通,因之获售者。今则头杨场未荐,未必搜及后场。然或数卷相较,未有不以策为去留者,况篇幅太窄,空疏十分,亦断难命中,故策学不可不讲也[33]

光绪二年(1876年),梯云轩的“梯云同人”为《历科进呈策问类编》所作序文则说:“国家以科举取士,三场专试策问,所以觇蕴蓄、征实用也。迩来功令尤加严密,竟有因策空停科者。上谕试官校士,凡对策未及十分之六,毋得滥取。”[34]从清代“策学”盛行、“策学”著作层出不穷的史实,也可以看出应举士人对“策学”相当重视,试策并非无关紧要。

现存清代“策学”著作,较早的有乾隆年间出版的《策学纂要》,到清末仍很畅销。《试策便览》从乾隆三十二年(1768)已有,至同治三年(1864)新镌,光绪年间仍广为流行。《近科直省试策法程》也是乾隆三十年(1765)已有、以后不断翻刻。还有道光年间出版的《时策精拟》、《时策咸宜》、《新策琼林》、《精选上上时策》等。但数量最大的还是光绪年间出版的“策学”著作,尤其是石印技术兴起之后,各类备考书籍大量涌现,“策学”著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而且出版了不少卷帙浩繁的大型“策学”著作。关于当时流行的“策学”著作,光绪元年(1875)出版的《广策学纂要》凡例称:“射策之书,近惟《策学纂要》最为风行。”[35]但光绪十九年(1893)出版的《策府统宗》说:“策学之纂,由来旧矣,近日盛行,推《渊萃》、《大成》二书为最。”[36]

为了推动自家刊刻书籍的销售,不少“策学”著作往往批评或贬低其他同类书籍。例如,《增广群策汇源》在凡例中说:“策书坊刻甚伙,类皆浮词杂凑,且卢虎鲁鱼,层见叠出。是编征引典实,原原本本,如数家珍,自堪有目共赏。”[37]《空策从新》在例言中则说:

坊刻旧策,绝少善本,是编皆议论明通,无抄典填砌之弊,凡空策等部习见者,概不重出。是编皆进呈试策,以江南省为圭臬,其中未备类者,择他省补之。可法可程,足为策学定准,非若《策统》等部,未经衡鉴,不堪信今传后也[38]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全国性的“策学”著作以外,一些省份地方也刻有“策学”著作,如“粤东曾有新编之刻,堪为程序。然每条多牵及粤事,盖因地制宜也。江右人文渊薮,历科进呈策,较他省为尤优,爰搜辑成编,分门别类”[39]。《历科进呈策问类编》又名“江西历科进呈策”,在经部、史部、天地部、政治部、农政部、理学部、书集部、文学部等第八卷之后,还有“江西总目卷九”,其下录有江西经学、江西宦绩、江西名宦、江西理学、江西人文、江西文集、江西地舆、江西地名沿革、江西形势、江西水道等题目的文章,供举子学习揣摩。

而光绪十一年(1885)年刻印之饶一夔《江西策对详纂》,更是典型的乡土备考教材,其目录包含星野、沿革、形势、武事、山隘、水利、盐法、田赋、学校、书院、城池、漕运、兵卫、屯田、风俗、土产、关驿、名宦、封爵、人物、文苑、流寓等门,内容全是关于江西的。该书指出:

国家取士,经义外,与试策,所以觇蕴蓄也,故典试诸公,不惮周谘博访,以得元元本本、殚见洽闻为善。顾设科以来,往往于各行省设实。……坊刻策学诸书,每天篇末,附各省数条[40]

再如,《群策汇源》原为福州苏卿张君所辑,主要列举闽省山川人物等。大同书局在其基础上编辑出版《增广群策汇源》,“自闽而外,十七省备列之,悉如闽例,又冠京畿于首,增新疆于后,而以长江水师终之”[41]。“是编出于闽省,闽中典故较详,而各直省形胜阙如也。本局不揣鄙陋,详为采辑,增附于后”[42]。除此以外,应该还有不少地方性的“策学”著作。

(二)清代“策学”著作的类别

清代“策学”著作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是直接以“策学”为名的“策学”著作。如《策学纂要》、《策学备纂》、《策学备纂续集》、《精选策学备纂》、《策学新纂》、《策学总纂大全》、《增补策学总纂汇海》、《策学总纂大成》、《增广策学总纂大成》、《策学渊萃》、《策学渊海》、《策学渊海统纂大成》、《策学辑要》、《策学全璧》、《策学大全》、《精选策学百万卷类编》、《天算策学通纂》,等等。清代许多“策学”著作只有一两字之差,内容也大同小异,或者只是将原有“策学”著作加以改编或集合而已。上海珍艺书局1889年石印《增广策学总纂大全》便自称:“是编尽取厂肆策学,重加搜辑,于十三经、二十二史、《策案》、《纂要》、《全璧》正续编、修凤楼诸书。收括无余。”不过,该书也还旁及其他典籍,“如《皇清经解》、《三通》、《困学纪闻》、《日知录》、《经义述闻》暨各名人经解史论,则取其精要者登之”[43]。这些“策学”著作中,有一些是大部头。如光绪十四年(1888年)上海点石斋印行蔡启盛、吴颖炎辑,《策学备纂》分为32个门类,仅目录便达32卷,两大厚册,全书达48厚册。光绪二十年上海文盛堂印行《精选策学百万卷类编》400卷,也有36册。

其二是各类试策、策论著作。这其中有策府类的《策府统宗》、《新增广广策府统宗》、《广广策府统宗正续合编》等,试策类的《试策便览》、《试策絜矩》、《试策法程》、《试策征实》、《试策问答》、《历科试策大成二编》、《近科直省试策法程》、《檀默斋先生试策笺注》等,策论类的《三苏策论》、《评点三苏策论》、《三苏经史策论》、《四大家策论》、《策论全璧》、《策论引阶》、《论策萃新》、《古今经世策论举隅》、《新选直省乡闱策论全璧》、《尹大人新取义学策论合编》、《强聒书社策论新选》等,经史策类的《经策通纂》、《续经策同纂》、《十三经策案》、《念二史策案》、《廿四史策案》、《史策题解》、《两汉策要》、《三通警策》、《三通集要策母》、《通鉴纲目分类策论检题》等,以及其他如《策问新编》、《策海》、《四六新策》、《四六空策》、《空策从新》、《空策从又新》、《空策滤津筏》、《新策利器》、《策问好词料》[44]、《对策》、《增广群策汇源》、《近科全题新策法程》等。此类“策学”著作卷帙较伙者,有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鸿文书局出版的颂芬室主人增补《新增广广策府统宗》有79卷25册,同年上海文盛堂石印《广广策府统宗正续合编》46册。

其三是时务策与科举革新后的各国艺学策。这类“策学”著作以时务策为专门收录对象,虽然在清期以前已有一些时务策著作,但主要还是在清末尤其是戊戌变法、新政推行之后大量出现,如《时务策对》、《时务新策》、《时务策杂稿》、《中西时务策学纂要》、《中西时务策学大全》、《增广时务新策》、《时务策府统宗》、《中外时务策府统宗》、《时务策学统纂大全》、《时务分类与国策》、《经史时务策论采新》、《中西策论大成》、《中外政治策论类编大全》、《中外策问大观》、《中外策问类编大成》、《中外政治艺术学策论》、《新辑各国政治艺学策论》、《分类各国艺学策》、《各国政治艺学策》、《各国艺学策》、《中西政艺策府统宗》、《西政维新策》、《洋务富强策论》、《万国分类时务兴国策》、《经艺策论文法》、《经济策论统宗》、《经世策论读本》等。此类“策学”著作多数包含新学的内容,如《中外时务策府统宗》除政治、财用、法律等目以外,卷十还有专门的“议院”一目。《时务策学统宗》叙言:“遍访西国之善法,译为《策学统宗》一书,大则天地名物,小则水、火、声、光,重、电、化、气各学,别为十四种,莫不至精至微,兼收并蓄,了如指掌。”[45]该书内容确实主要是关于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收有大量的器物图。清末精于时务者颇为吃香,甚至有“时务家”之称[46],时务类的“策学”著作也风靡天下。

以上三类“策学”著作中,有许多是陈陈相因,叠床架屋。虽然这些应试之书种类繁多,卷帙浩繁,但仍成为坊间书肆中的大部头畅销书,因此同一部书往往被不同的书局竞相出版,如扫叶山房、维文阁、十万卷楼、鸿宝斋分局等民营书局就同时出版了《十三经策案》、《策府统宗》等书[47]。此外,清代还有大量的状元策和其他殿试策也被刻印出来,多数清末最后二科乡会试闱墨中录有中外政治艺学策,作为举子效法的“策学”材料。

科场试策是清代大量印刷“策学”著作的推动力,科举废后,所有“策学”著作都失去了应试的功用,变得一钱不值,被一般读书人所唾弃。加上历经各种动乱,这些代表“落后腐朽”的线装书,多数被人处理掉。但由于清代“策学”文献印刷量巨大,且部分归功于敬惜字纸的传统,因此上列各类“策学”专书至今多数仍有少量存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