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中国经济是从计划经济中转轨出来的,户籍、产业发展规划、管制要素价格、大项目审批等许多制度、政策和做法都是其遗留物。
走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后,人类社会都要分工生产并交换消费,这个过程既可以市场机制自动循环,也可以按照计划指令运转。而且计划经济在实现充分就业、防止产能过剩、体现公平分配、消除通货膨胀上有优势,尤其是可以直接组织大规模的资本、人力等资源启动生产——这靠市场自然积累可能长期无法实现。近代德国和日本靠国家主导的快速崛起、苏联建立之初的工业化和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建立齐全的工业部门都体现了计划的好处。现在世界上依然有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实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但依然不得不靠国家力量制订发展计划、筹集资金、组建国企进行建设,因为仅靠其本国的私人部门的市场积累,连道路、电网等最基础的设施都难以修建。一方面高达40%以上的年轻人包括大学毕业生失业,另一方面土地大量撂荒、包括轻工业品在内的大批商品需要进口,这在计划经济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计划经济的缺陷更突出,最重要的是无法完全模拟社会指令和信息。如果将某一时点的社会全景凝固并抽取出来,可以看到不仅有企业备料、生产和运输指令,还有管理创新、研究开发指令,以及个人给自己的奋斗、学习、休闲、研究、发明、创业、择业等指令。企业和人脑发出这些指令的根据来自包括市场价格、竞争情报在内的各种实时信息,计划显然无法模拟,其指令局限于生产组织、反应缓慢,信息单一且传递不畅。这将直接导致创新——这一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难以推进,因为生产主体既没有压力,也没有激励,同时没有最高效准确的信息源。因此,计划仅适用于在已知技术条件下组织生产,实现基本供应,迅速改变落后,不可能追赶先进。
然后是僵化矛盾突出。无论采取多么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来辅助计划,总是必须提前设计,制定出之后就固定了各种生产和资源供应配比,在一段执行期内保持不变。而社会正如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每一刻都在变化。比如个人的出游、娱乐,国家计划很难如此详细地规定,但如果计划不像安排工厂生产一样提前为每个人安排好,对应的交通、旅游和娱乐业的计划又无法开展。除非通过政治安排把社会生活也完全僵化,否则根本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民众需求,计划经济不一定是短缺经济,但一定是左右为难的矛盾经济,工业生产呆板,服务业完全得不到发展。
此外是大跃进。计划既然已经将社会组织起来,相互形成钩稽关系,那要求各部门竭尽所能同时都多生产,国民经济总量和物质不就极大丰富了吗?这种顺理成章的思维导致了“大跃进”的发生。矿产资源开采和工业生产可以同时提升,依赖自然规律的人口生育、人力投入以及农业生产等却无法跃进和跟上配比,“大跃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强行推进只会导致经济结构倾斜失调,最终上演工业翻番农业却减产引发大饥荒的悲剧。
计划经济虽不可行,但保留计划手段的折中想法却很符合中国人中庸之道,试图批项目、控产能、规划产业发展,或靠政府参与组织协调、同时推进社会各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跃进思维更一脉相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